《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607251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教学时数 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

2、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

3、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

4、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

5、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欲扬先抑。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

6、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7、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茅 盾1象征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二课时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读一读 学生放

8、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理一理:篇章结构。 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

9、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10、;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

11、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虬枝(qi) 婆娑(su) 秀颀(q)三、要求学生

1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13、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

14、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