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域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报告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1581273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视域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多元视域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多元视域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多元视域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多元视域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元视域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视域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多元视域下的西南民族文化与和谐教育研究子 课 题民族地区学校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在和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研 究 报 告四川省盐源县中学 李绍民、黄国志一、课题的提出1、校本艺术课程是对艺术课堂教学的补充,校本艺术课堂的开设,从内容到学生的参与,都要本着学生自已选择的原则。根据教师的能力发挥和形成学校特色的需要,或根据当地民风民俗来确立本校本艺术课程的内容,方式和方法。2、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通过综合性和实践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学习、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予,

2、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单一的知识观,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间接性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途径。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予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也是中小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能体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价值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必经途径。3、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课程资源缺乏是新课程实施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使用中教师感到困难最大的问题,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

3、,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课程资源的有机成份,学生应该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还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艺术课程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家庭、来自社区,也可以来自社会、艺术教育应善于从各种教育资源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立足于多元的文化观,传承各民族历史沉淀的优秀文化。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

4、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也给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了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心向往之,关键是如何构建。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它是由许许多多的子系统、各种要素组成。构建和谐社会应从构建和谐子系统、各种要素做起,并使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校园作为子系统的一个要素,和谐校园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5、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和完成党在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

5、和谐校园是人文教育的纽带、根本。每个成员都是这个和谐关系中的主体他们人际关的性质决定着学校人文精神的塑造。人际真诚的爱和沟通将引领大家崇尚自然、崇尚纯洁。校园内的一言一行都彰显着这样的人文精神,体验真、善、美在体验中感悟真理、真情,让教育触动心灵、滋润心灵。在和谐的氛围中,激发个体的自我意识激励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这是教育者实施绿色、和谐教育的共同愿望。二、课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以学校为主

6、体和基地,充公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份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与其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大量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这些知识和经验的组织与安排,应该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完成。2、艺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是人类在历史中最早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一种分享人类经验的特殊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艺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引导学生广泛使用艺术传递思想,情景。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7、,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3、盐源中学作为凉山州首批办好高完中,它面对的是有着悠久历史,拥有三十多万人口,十七种少数民族的学校,盐源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要驿站,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在这里活动,早在两千多年的汉武帝建元六年就已建制。古称为“定笮县”富有传奇色彩的泸沽湖就在其境内,著名的雅砻江围绕着它转了半圈,因而有了“官地”、“景坪”、“二滩”等大型的电站的开工建设与投产。盐源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先秦时期,有被史家称为“笮人”的民族,汉晋时期,有称为“摩沙”的民族;唐代,有从土番入境的藏族,元代,有忽必烈进军大理入境的蒙古族;明清时代,有汉族、彝族、纳西

8、族,回族等多种民族入境,其中尤以清未入境的彝族为多,构成了十七种民族相互依存发展的历史长河,盐源现有人口35万多人,聚居着:汉、彝、蒙、藏、回、傈傈、纳西、壮族、白族、布衣、满族、苗族、土家族、侗族、黎族、羌族、普米族,占地近8400平方公里,地形多以山地为主,但也有著名的“盐源盆地”,因而民风风俗各具异彩,人文特征鲜明突出,其间可供发掘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4、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繁荣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我县响应中央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而实施的“高山移民”自然无可避免的改变着原有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从而改变了文化传承的基础,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青人对传统文

9、化的接触、理解、感悟和把握越来越弱化,他们如果处在这样一种无意识状态下,那么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各民族的学生就无法感知和理解他们的先辈和他们创造的优秀文化,同时,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再者,只有当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先辈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才能加深他们对自我的认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信心,所以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的学校,应当也必然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5、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人们之间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格局;同时,因为我州执行国家关于天然林保护而实施的“推耕还林,退牧还草”、“高山移民”;以及推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城镇化建

10、设步伐而施行的政策,从而导致大量原来居住在山区的人口逐步向平坝乡镇、县城集中,致使这些地方的学校学生结构、学校规模出现了急巨变化。这些变化给当地学校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师资严重缺乏、学科教师配备严重不全、设施设备严重不足、事实上必然存在的超大规模班级等等都给学校安全管理形成压力。近年来我地学生群体性暴力冲突事件呈高发态势,形势越来越严重,参与暴力冲突事件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小学生也有参与,暴力冲突事件的危害越来越大,不仅危害校园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稳定。学生的暴力冲突既可能发生在同班学生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还有可能发生在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学生的暴力冲突事

11、件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暴力冲突处理不当,轻者影响学生之间正常的关系,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重者造成学生的身体伤残,甚至伤及性命,构成违法犯罪。虽然和谐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近年来校园冲突却呈增加的趋势。大多数校园冲突的原因看起来微不足道,后果和影响却十分惊人。研究预防和降低校园冲突是学校管理和教育现实的需要,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三、研究的对象1、盐源县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2、盐源中学全校师生四、研究周期研究周期历时二年,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五、课程研究的阶段和步骤第

12、一阶段:(2011年5月9日2011年3月)确立研究方向,选题方案设计与论证,专家咨询,人员组成及培训。第二阶段:(2011年5月2013年5月)课题全面实施。第三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课题总结,形成工作总结和研究报告、完善档案,申请结题。六、课题研究组成人员及机构。指 导 小 组:贺新宇课 题负责人:李绍民 (盐源中学教科主任)主 研 人:张仁德 (盐源中学校长)黄国志 (盐源中学副校长) 周仕芸(盐源中学美术教师) 陈春梅(盐源中学音乐教师)参研人:全校师生七、课题研究实施的具体方法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在2011年5月2013年6月的两年的时间里,课题组首先组织人员从网络资

13、源入手,整理了我县相关少数民族的媒体资料;然后到省内各新华书店购买已出版的图书58册、音像资料43份;接着课题组围绕着我县图书馆、文化馆、广播局、文物管理所收集整理已出版发行的档案材料,史料、文物,文艺作品,音像制品四大类二十一卷四十八份,从中筛选找出相关的资源。根据文献研究发现:盐源县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移民而形成的多民族杂居的状况,比如藏族是经历史上的“吐蕃之乱”而来的西藏移民;蒙古族是随元朝忽必烈大军而来的;汉族、彝族是大约三百多年前进入盐源的,因为盐源历史上盛产盐、铁、黄金,又是南方古丝绸之路,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客商,这些客商有的随后就定居下来,于是形成了十几个民族共处的现状,这些不同

14、民族带来了他们特有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盐源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的形成,比如民国以前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庙会”(鼎盛时期,在盐源的老县城就有54座庙宇,每一座庙宇都不同的庙会活动)、祭祀(每年在固定的地点设坛开展诸如祭天地)活动,各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节庆仪式、活动、历史悠久的卫城“同善社”“八音古乐洞经”、川剧社,不同民族的婚丧嫁娶等等。解放后,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大炼钢铁系列运动直至改革开放,目前已经所剩无几,只有少数几座庙宇得以恢复重建(盐井公母山、泸沽湖喇嘛庙),恢复了“土蚕会”、“观音会”“喇嘛会”“三月三柏灵庙会”。 而卫城“同善社”的“八音古乐洞经”也因为人员新旧不继而八音不全了(目

15、前仅有的几人在每月的8号、18号、28号定期到盐井公母山开展活动)随着“高山移民”;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近年来公路、邮路、电路的“三通”建设,原来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山区快速的与外界紧密联系起来(诸如盐源的左所、右所、前所、瓜别),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在那些地方农闲、节庆时,基本上都是夜晚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因而得以流传大量的民间歌舞,现在农闲、节庆时基本上都是看电视,同时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80年代后期出生的学生受电视、网络、学校统一课程的开设,他们受传统的歌舞的熏陶变得较少。在改革开放以前,山区的女孩子很小的时侯就要学习针织、刺绣,在掌握这些技术后,她们就要在出嫁前的

16、几年时间里自己准备好出嫁的盛装(绣花的鞋子、鞋垫、衣服、花腰带等服饰),但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基本都不会针织、刺绣,结婚时往往都是用西装、婚莎代替了传统的民族服饰。许多传统的技艺、工艺、形式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消亡。2、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工作计划,课题组设计了:(1)由课题组和学校艺术教师组成工作组利用四个寒暑假在全县范围内通过摄影、录音、录像、收集实物、访谈的形式实施调查、收集尚存的、正在消亡的和典型的民间艺术资源做成多媒体资料储存起来(见课题多媒体资源)。(2)利用暑期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形式,学校安排了“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社会实践活动,大兴调查,收集之风,活动开展前学校组织全校班主任进行培训,并配发了活动实施细则:盐源中学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题目:我身边的民间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