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1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141573308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0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 第1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7章 第1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7章 第1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7章 第1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7章 第1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章 第1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 第1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广东省新世纪消防职业培训学校 谷任国,主要内容:,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作用 1、概念 2、作用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场所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组成 2、功能 3、工作原理 四、火灾报警触发器件的选型与设置 五、火灾报警装置设置,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作用,1、概念: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一种设置在建、构筑物中,通过自动化手段实现早期火灾探测、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的自动消防设施。,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作用,2、作用 早期发现和通报火灾,及时通知人员疏散并进行灭火,以及预防和减少人员伤亡、控制火灾损失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火灾自动

2、报警系统的设置场所,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 飞机库设计防火规范GB50284 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等,例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 12.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2.4.1 隧道入口外100150m 处,应设置火灾事故发生后提示车辆禁入隧道的报警信号装置。,12.4.2 一、二类通行机动车辆的隧道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设置自动火灾探测装置;2 隧道出入口以及隧道内每隔100

3、150m处,应设置报警电话和报警按钮;,3 隧道封闭段长度超过1000m时,应设置消防控制中心; 4 应设置火灾应急广播。未设置火灾应急广播的隧道,每隔100150m处,应设置发光警报装置。,12.4.3 通行机动车辆的三类隧道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2.4.4 隧道用电缆通道和主要设备用房内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12.4.5 对于可能产生屏蔽的隧道,应采取能保证灭火时通信联络畅通的措施,宜设置无线通讯设施。 12.4.6 隧道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有关规定。,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组成: 一般由触发器件、火

4、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电源等四部分组成。复杂系统还包括消防控制设备。,消防控制设备组成 消防控制设备由下列部分或全部控制装置组成: 1、火灾报警器、自动灭火系统的控制装置 2、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控制装置 3、防烟排烟系统及空调通风系统的控制装置 4、常开防火门、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5、电梯回降控制装置 6、火灾应急广播的控制装置 7、火灾警报装置的控制装置 8、消防通信设备的控制装置 9、火灾应急照明的控制装置 10、疏散指示标志的控制装置等十类控制装置,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系统功能,1、报警功能:报警终端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传感技术,报警终端和报警接收机之间采用无线通信

5、方式。,2、信息记录和重放功能:接警中心按消防规定给每个用户制定出灭火预案(内容包括:用户名称、地址、核实电话、主管人员联络方式,行车路线、人员分布常态、水源等),并存储在中心数据库中。,3、指挥功能:一旦有火灾报警,在接警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就会立即自动显示出报警点的准确位置(经度和纬度)和到达火警点的最佳路线。,3、工作原理,平时安装在建、构筑物内的火灾探测器长年累月地实时监测被警戒的现场或对象。当建、构筑物内某一被监视现场发生火灾时,火灾探测器探测到火灾产生的烟雾、高温、火焰及火灾特有的气体等信号并转换成电信号,立即传送到火灾报警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火警信号,经过与正常状态阈值或参数模型分析

6、对比较,若确认着火,则输出两回路信号:一路指令声光报警显示装置动作,显示火灾现场地址(楼层、房号),记录下发生火灾的时间,同时启动警报装置发出声响报警,告诫火场现场人员投入灭火操作或从火灾现场疏散;另一路指令启动消防控制设备,自动联动启动断电控制装置、防排烟设施、防火卷帘、消防电梯、火灾应急照明、消火栓、自动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防止火灾蔓延、控制火势、及时扑救火灾。,3、工作原理,一旦火灾被扑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又回到正常状态。 另外,为了防止系统失控或执行器中组件阀门失灵而贻误救火时间,现场附近还设有手动报警按钮,用以手动报警以及控制执行器动作,以便及时扑灭火灾。,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

7、报警区域应按照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一个报警区域宜由一个防火分区或同层的几个防火分区组成。 一般情况下,探测区域应按独立房间划分。一个探测区域的面积不宜超过500m2。从主要入口能看清其内部,且面积不超过1000m2的房间,也可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四、火灾报警触发器件的选型与设置,(1)火灾探测器的选型与设置 (2)手动报警按钮的设置,火灾探测器探测器的选型与设置,1、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选择感烟探测器。 2、对火灾发展迅速,可产生大量热、烟和火焰辐射的场所,可选择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或其组合。,3、对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

8、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的场所,应选择火焰探测器。 4、对使用、生产或聚集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场所,应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适宜应用的场所如下: 饭店、旅馆、教学楼、办公楼的厅堂、卧室、办公室等; 电子计算机房、通讯机房、电影或电视放映室等; 楼梯、走道、电梯机房等; 书库、档案库等; 有电气火灾危险的场所。,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适宜应用的场所如下: 相对湿度经常大于95%; 无烟火灾; 有大量粉尘; 在正常情况下有烟和蒸气滞留; 厨房、锅炉房、发电机房、烘干车间等; 吸烟室等; 其他不宜安装感烟探测器的厅堂和公共场所。,火焰探测器,(一)适宜应用的场所 火灾时有强烈的火焰

9、辐射; 液体燃烧火灾等无阴燃阶段的火灾; 需要对火焰做出快速反应。,(二)不适宜应用的场所 可能发生无焰火灾; 在火焰出现前有浓烟扩散; 探测器的镜头易被污染; 探测器的“视线”易被遮挡; 探测器易受阳光或其他光源直接或间接照射; 在正常情况下有明火作业以及X射线、弧光等影响。,可燃气体探测器,适宜应用的场所如下: 使用管道煤气或天然气的场所; 煤气站和煤气表房以及存储液化石油气罐的场所; 其他散发可燃气体和可燃蒸气的场所; 有可能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的场所,宜选择一氧化碳气体探测器。,线型红外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适宜应用于无遮挡大空间或有特殊要求的场所。 相邻两组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

10、大于14米;探测器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不宜长过100米;探测器安装据地高度不宜超过20米。,线型缆式感温火灾探测器,适宜应用的场所如下: 电缆隧道、电缆竖井、电缆夹层、电缆桥架等; 配电装置、开关设备、变压器等; 各种皮带输送装置; 控制室、计算机室的闷顶内、地 板下及重要设施隐蔽处等; 5、其他环境恶劣不适合点型探测器 安装的危险场所。,空气管式线型差温探测器,适宜应用的场所如下: 可能产生油类火灾且环境恶劣的场所; 不易安装点型探测器的夹层、闷顶。,五、火灾警报装置设置,未设置火灾应急广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火灾警报装置。 每个防火分区至少应设一个火灾警报装置,其位置宜设在各楼层

11、走到靠近楼梯出口处。警报装置已采用手动或自动控制方式。,手动报警按钮的设置,报警区域内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只手动报警按钮。从每个防火分区内任一位置到最近的一个手动报警按钮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30m。手动报警按钮应设置在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消防专用电话设置,消防专用电话网络应为独立的消防通信系统。消防控制室应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 消防水泵房、备用发电机房、排烟机房、变配电室等与消防联动有关的且有人值班的机房;灭火控制系统操作控制室;企业消防站、消防值班室、总调度室;上述部位应设置专用电话分机。 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室或企业消防站等处,应设置可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小结:,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的作用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的设置场所 3、火灾报警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习题:,判断题: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由触发器件、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电源等四部分组成。( 对 ),习题:,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由(触发器件 )、( 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 )、(电源 )等四部分组成。 2、(火灾报警装置)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用以接收、显示和传递火灾报警信号,并能发出控制信号和其他辅助功能的控制指示设备。,3、当建、构筑物内某一监视现场发生火灾时,(火灾探测器 )探测到火灾产生的烟雾、高温、火焰及火灾特有的气体等信号并转换成电信号,立即传送到火灾报警控制器。,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电气自动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