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课件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41572930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现代史部分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专题三现代史部分,考点一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考点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考点三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考点一,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1,主干知识排查,二、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2.探索失误 (1)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纠正失误:1960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1.新中国成立初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2,热考重点深化,真题例证1“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2015课

3、标全国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答案,解析,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图表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D.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考向预测1新中国工业化的战略导向 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

4、统计表。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答案,解析,解析材料中重工业和轻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错误; 材料未凸显发展军事工业,故B项错误; 材料涉及范围较广,并非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故C项错误。 据材料数据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故D项正确。,2.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1)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 (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真题例证2“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发展战略

5、(2014课标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解析,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 “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 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考向预测2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6、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 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答案,解析,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61年时,我国粮食供应困难,因此需要压缩城市人口。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左”的错误导致经济困难。为了纠正“左”的错误,1960年我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信息体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C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排除A项; B项

7、出现在1978年以后,排除; 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短板31审题未抓住关键信息点 例题(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补短,查短,3,高考短板突破,查短抓不住题干材料的主旨,忽视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例如本题中,有的考生误选B项或D项,就是因为忽略了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一五”计划期间。 有的考生误选C项,是因为没有抓住题干材料的主旨。 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项表

8、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 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项错误;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补短准确理解题干材料主旨,注意其中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例如本题中“一五”计划期间,“抑制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针对练1 (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高三联考)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

9、。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 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答案,解析,解析“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期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城市化发展过快,导致出现三年经济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及时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工农业生产比例,所以出现了题干中“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的变化,故A项正确。,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考点二,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确定改革开放的决策。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

10、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1,主干知识排查,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

11、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热考重点深化,1.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特点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

12、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 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真题例证3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改革 (2017课标全国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

13、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解析,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据此判断C项正确。 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故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故B项错误; 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故D项不是报告的主旨。,考向预测3粮票的命运和经济体制的调整 粮票最早出现在1955年,此后国家对粮食定人

14、定量,计划供应。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粮票的命运主要取决于我国 A.经济体制的调整 B.土地制度的变革 C.社会制度的变化 D.思想领域的解放,答案,解析,解析粮票退出流通领域反映了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A项正确; 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商品流通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 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 改革开放后中国思想解放,非影响粮票命运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 (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 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15、,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 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 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6、的大潮中去。,真题例证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渊源 (2015海南单科,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答案,解析,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并未涉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故A项错误; 市场经济是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概念,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自下而上推进,故D项错误。,考向预测4统计数据上的农村改革成效 下表是我国19521986年城市与农村的人均消费统计表(以时价元计),由此可推知 A.新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