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孝文帝改革资料讲解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567011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孝文帝改革资料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三章孝文帝改革资料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三章孝文帝改革资料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三章孝文帝改革资料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三章孝文帝改革资料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孝文帝改革资料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孝文帝改革资料讲解(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本课结构:,(一)智者的选择; (二)均田制; (三)整顿吏治; (四)迁都洛阳; (五)革除旧俗;,背景;,内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早期鲜卑族拓跋部的游牧生活,“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嘎仙洞遗址,汉魏以 来,鲜卑拓 拔部逐渐南 迁,过着游 牧生活。公 元315年鲜 卑拓拔部建 立代国,后 为前秦苻坚 所灭。,北魏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2、(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了北方,结束了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北魏疆域图,下图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画像。他亲自率领北魏铁骑,消灭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向北,马踏漠北,横扫了占据蒙古大漠的柔然汗国;向南,屡次挫败南朝。拓跋焘壮大了北魏,结束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原混战,但“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统一后的北魏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改革的前提,(386年、439年),一、北魏孝

3、文帝改革的背景;,2、社会矛盾;,混乱的赋税制度,北魏实行宗主督护制。在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

4、并任意纵马践踏。,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1)阶级矛盾尖税; 2)民族矛盾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封建国家与豪强地主(宗主)压迫农民,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间矛盾,封建国家与豪强地主之间的矛盾。,改革的必然性,归纳社会矛盾尖锐;,巩固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到:“吾今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说明北魏实行( ) A.名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自决 D.

5、名族歧视,D,巩固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不突出的矛盾是( ) A.阶级矛盾 B.鲜卑族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B,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改革的可能性,巩固: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 北魏统一北方 民族融合 先进文化的吸

6、引 民族矛盾尖锐 A、 B、 C、 D、,D,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1、根本: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2、直接: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推行均田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革除旧俗;,1)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桑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桑田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不宜种桑之地,男子给麻田四十亩,妇女五亩。 (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

7、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 (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 (5)官吏可以获得公田,离职不得买卖,由下一任官员继承,地主原有土地不变。,1、推行均田制;,1、雏形: 2、内容: 3、目的: 4、前提: 5、性质:,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实质上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赋税、徭役和兵役,6. 发展:,推行均田制;,北魏初年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注:孝文帝改

8、革时,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建立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也将成为国家的编户,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人口的控制。这两个制度互相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统治,为后来隋唐繁荣奠定了基础。,1)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9、 3)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隋唐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局限性: 1)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虽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 2)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3)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6)影响,积极性,巩固: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了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这一王朝是( ) .东汉B.北魏 C.隋 D.唐,B,2、整顿吏治;,1)原因: 2)内容: 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

10、象严重,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任期考核制; 惩治贪污; 俸禄制度(班俸制);,巩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均田制B、宗主督护制 C、三长制 D、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1)原因:,材料一: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冯太后、孝文帝下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成淹传,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11、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拓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2)迁都洛阳过程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

12、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3)迁都影响:,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有利于北魏政权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4、革除旧俗;,1)有利条件: 2)主要目的:,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为了尽快解决迁都洛阳后的民族差异问题。,3)措

13、施:,孝文帝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 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 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北魏服饰图,鲜卑姓改汉姓,4)革除旧俗意义: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归纳孝文帝改革影响: 经济上 政治上 民族关系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推行的均田制。 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北方社会经

14、济的恢复和发展。,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孝文帝迁都洛阳。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3)材料三

15、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实行汉制,采用汉姓。 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第二课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经济上: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表现:,农业生产的发展,洛阳的繁盛,(1)农业生产的发展;,1、改革前北方的经济状况;,1)经济状况; 2)原因;,“中原萧条,千里无烟”,近百年战乱的影响。,(1)农业生产的发展;,2、改革后北方的经济状况;,1)经济状况; 2)原因;,北方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推行,吏治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重视兴修农业水利工程; 犁和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

16、技术得到推广。,“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魏书.食货志,(2)洛阳的繁盛,1、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思考1:历史上的洛阳是怎么样的?试回顾他曾经作过哪几个王朝的都城?,思考2: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文帝做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结果?,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3、民族关系上: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注意:封建时期民族融合,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4)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想一想:中国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一些?,通婚、经济文化交流、战争.,3、北方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1、表现; 2、影响;,1.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2.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