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河南郑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1540036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河南郑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河南郑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河南郑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2020河南郑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2020河南郑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河南郑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河南郑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河南郑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

2、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

3、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

4、、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B.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C.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

5、合理利用的观点。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B.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D. 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

6、结晶。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C. 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答案】1. C 2. A 3. D【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缺少理性”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关于“缺少理性”的表述。文中第二段只是说“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

7、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并没有说“缺少理性”。B项,“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说法错误。第三段说的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项,“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错误,“消极”一说不当,原文无此意。故选C。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说法错误,

8、根据原文,并不是各自完备。因为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故选A。.(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白 鹿申平杨四和王安,在草原上寻找白鹿已经一个多月了。他们带着麻醉枪,住在一间人家废弃的孤零零的小土房里,开着一辆破车到处跑,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然而,传说中的白鹿,神一样的白鹿,他们却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这些年因为政府禁猎,草原上的各种动物就像野草一样蓬勃生长起来,狼、獾、狐等越来越多,鹿呢,就更是成群结队。而且由于草原上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鹿群竟然不怎么怕人。有时大白天的,也可以看见它们的身

9、影。但是,鹿群却对杨四他们保持警惕,好像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似的。只要他们的破车一露头,它们就会一阵风似的消失在山谷间、白桦林里。两人只好弃车步行,鬼子进村一样悄悄寻找和接近鹿群。这天傍晚,他们在接近一个大鹿群的时候,竟然隐约发现里面有个白色的身影。他们兴奋异常,不顾雨后草地湿滑泥泞,就像狗一样四肢着地往前爬,近了,更近了,突然,他们发现有几只狼也在一侧匍匐前进,慢慢向鹿群靠近。其中一只狼已经准备跃起,扑向它前面的一只小鹿。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反正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喊叫的结果,当然是鹿群逃遁,几只狼也逃窜了。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当天夜里,他们在小土屋里喝了一会儿闷酒,就叹着气

10、上炕睡觉。后半夜,他们被一阵挠门声惊醒了。跳起来扒门一看,糟了,外面的月亮地里,十几只狼团团包围了他们的小土屋,一定是白天受到惊吓的那几只狼带着“家人”来报复了。二人吓得头皮发麻,急忙点起蜡烛,扑过去加固摇摇欲坠的破木门。然后,又从灶膛里掏出没有燃尽的炭火,用木棍夹起来,从门缝里往外扔;还把麻醉枪管伸出去,做出要射击的样子。狼群这才往后退了一些。然而,炭火的量很有限,枪又打不响。狼群一阵嚎叫,开始组织新的进攻。这一回,它们有的跃上屋顶,有的冲到两侧,开始用爪子轮流拼命刨土,意欲破屋而入。听着周围哗啦哗啦的扒土声,两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们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近杨四和王安,两个四十多岁

11、的大老爷们,竟然在屋里绝望地哭泣起来。忽然,他们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侧耳细听,好像是呦呦的鹿鸣之声;随后,他们又听见一阵雷霆之音。扑到门前往外一看,但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一队由上百只梅花鹿组成的鹿群,正风驰电掣向这里冲来。冲在前边的,是十几只高举犄角的公鹿;而冲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白鹿!不错,那的确是一只白鹿!这白鹿,个头比别的鹿大,犄角比别的鹿长,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就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忽起忽落,又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掠过草原,眨眼间已经冲到了近前。只见它把头一低,用鹿角一挑,两只狼已经飞了出去。这时鹿群同时杀到,群狼哀叫着立即狼狈逃窜两个人在屋里看傻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

12、喊着:“白鹿,我们看到白鹿啦!”急忙打开门冲了出去。鹿群看到他们,轰隆隆避出去很远。只有白鹿没有跑,它侧身站在那里,两只乌黑发亮的眼睛望着他们。在月亮地里,白鹿好像通体发亮,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神。它的眼神宁静安详,友好地看着他们,好像有话要说。最后它用蹄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这才轻快地跑去。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了他们一眼。(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有删节)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不仅简要交代了作品的人物和事由,也插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下文故事发展作好铺垫。B. 杨四和王安虽然心存贪念,但心地善良,当狼

13、群即将扑向小鹿时,“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及时化解了鹿群的危险。C. 白鹿神龙见首不见尾,杨四他们刻意寻找它却怎么也找不到,被困之时它却大显身手,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D. 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生动刻画了白鹿形象,带给读者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思。5. 小说以“寻找白鹿”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小说以白鹿“凝视、刨地、点头、回望”等细节描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B 5. 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推动情节发展。杨四和王安“寻找白鹿”是为了活捉白鹿发大财,代表着世人的贪婪,表现人性之恶,与“草原上

14、的人们长期对鹿友好”形成鲜明对比。文中描写的白鹿纯洁、英勇,懂得感恩,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寻找白鹿”喻示着作品的主题,启示人们摒弃邪念,追求美好。 6. 呼应标题,有利于突出“白鹿”形象。结尾采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氛围。与杨四他们的一时贪念和狼群的肆意报复形成鲜明对比,启人深思,发人深省。【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杨四和王安虽然心存善念,但心地善良”说法不正确,杨思和王安来草原的目的是“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且他们看见狼扑向小鹿时,“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

15、同时发出喊声,虽然这喊声化解了鹿群的危险,并不能因此断定他们“心地善良”。故选B。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寻找白鹿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是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谋篇布局能力。通读文章可知本文是以“寻找白鹿”为线索进行谋篇成文的。所以题目可以转换为“小说以寻找白鹿为线索,有什么作用”,属于对作用类试题,而作用类试题往往可以从丰富内容、篇章结构、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读者感受几个方面入手答题。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作答。比如本文以“寻找白鹿”为线索的好处可以从线索结构、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表达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白鹿凝视、刨地、点头、回望等细节描写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考查学生把小说结尾作用能力。小说尾段作用一般从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内容或文章题目,升华主题 ,引发读者的思考联想,表达某种情感等角度进行。不如本文以对白鹿的一系列细节描写“凝视、刨地、点头、回望”等细节描写结尾,这些对白鹿表达对王四和杨安感激的细节描写呼应了文章的标题“白鹿”,突出了“白鹿”的形象,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感。同时白鹿白鹿纯洁、英勇、懂得感恩与王四和杨安的贪婪,以及狼群的肆意爆发新城鲜明对比引人深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春节临近,烟花爆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