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九下)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509878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九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诗词鉴赏(九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诗词鉴赏(九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诗词鉴赏(九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诗词鉴赏(九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九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九下)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心思想: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表现手法:重章叠句、托物起兴、情景交融,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中心思想:

2、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表现手法:重章叠句、托物起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思考: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3、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3、请写出蒹葭押韵的汉字,并说说其作用? 答:苍、霜、方、长、央。押韵使诗歌的节奏鲜明和谐,读来音律更美。 4、这两首诗都采用重章叠句形式,有什么作用? 答: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简介】杨炯(650年692年),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等。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篇不多,所写

4、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很有气魄。 中心思想:诗歌借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抒发了自己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直抒胸臆,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中心思想:通过对花间独酌对月影的描写,表现诗人凄凉孤独,企求解脱的心情。 写作特点:想象 拟人,月下独酌 1、本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

5、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或者:全诗抒发了壮志难酬、宏图难展、无人可与共语的极度的寂寞孤独之情。(意近即可) 2、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羌村三首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中心思想: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表达了对父老盛情的深挚

6、谢意,又表达了作者对动荡时局的悲叹。 写作特点:即事抒怀,羌村三首 1、诗中的“兵戈”指战争,具体指 安史之乱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战争期间回到 家乡(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的情景,既有对父老乡亲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的悲叹。 2、描写战争带来灾难的句子是“ 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但父老乡亲的深情仍可从“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句中体现出来。,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中心思想:万方多难,朝廷内外交困,作者见花伤心,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借后主

7、刘禅,讽喻当朝昏君,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用典 对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中心思想: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走马川行奉 1、赏析“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

8、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2、文章在写大军出师西征之前,先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先写了环境恶劣,更能突出大军出征的豪壮。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运用夸张,反衬等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突出表现了边防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注:最后三句是想象敌人闻风丧胆、唐军凯旋的场景,是虚写,而非写实。 A诗中写风沙,目的是渲染环境,衬托西征之师的

9、大无畏精神。 B诗中写唐师行军的艰苦,是为了突出唐军将士不畏艰险的豪情。 C诗中最后三句描绘了敌人闻风丧胆、唐军凯旋的场景。 D这首诗颂扬了唐军的英勇与声威。,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中心思想: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州,心中是极其伤痛。大雪寒天,想到前路艰危,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写作特点:即事抒怀 对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

10、人心中的愤慨,还蕴含着诗人不屈不扰,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 2、颈联即景抒情,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 答:诗人把百感交集在眼前的景物上,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崇高的牺牲精神。一句回顾,一句前瞻,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家何在”中,有诗人的血泪;“马不前”里,流露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无穷感慨。苍凉的景色,雄阔的境界,悲惨的现实,诚挚的感情,共同酿就出纯似美酒的一联诗,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中心

11、思想:望月而思念流离散居异地的亲人,表达了骨肉分离而孤寂的感情,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比喻,望月有感 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

12、27岁卒。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诗最大的特色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中心思想:这首诗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歌颂了守城将士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和十四报国的决心。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用典 夸张,思考: 诗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而战士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

13、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简介】王观,生卒年不详。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以作应制词得罪被贬,故自号逐客。其词学枊永,情景交融,风趣而近于俚俗。 中心思想: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写作特点:双关 比喻,思考: 诗中运用移情手法

14、,化无情为有情,使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妙处。 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本诗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中心思想:作者自叙抗清斗争经过,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写作特点:即事抒怀,思考: 诗中回忆诗人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表达深沉的亡国之痛的两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