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新版本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1496221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6.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新版本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新版本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新版本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新版本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新版本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新版本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乙型脑炎最新版本ppt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性乙型脑炎,省疾控中心,.,主要内容,概述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病原学 诊断与鉴别诊断 控制策略 乙脑疫苗 疫苗接种及副反应处理,.,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起病急,常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其症状轻重不一,从隐性感染、轻症脑膜炎到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重型病例幸存者常留有明显的后遗症。 乙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理区域分布特点,多发生于蚊类大量孳生的夏秋季节。,.,背景简介乙型脑炎(全球),.,背景简介乙型脑炎(中国),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病率出现变化; 除新疆、西

2、藏、青海外,其他各省都有乙脑流行及发病资料; 目前根据各地乙脑发病率统计分析将我国分为高、中、低乙脑流行区; 乙脑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包括:贵州、四川、重庆、陕西、云南、河南。,免疫前,免疫后,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重点 省份,.,背景简介乙型脑炎(江苏省),2007年我省共报告乙脑发病数70例,死亡6例,发病率为 0.0927/10万,死亡率为0.0079/10万,病死率为8.5714%。2006年我省报告乙脑病例83例,死亡5例,发病率为0.1110/10万,死亡率为0.0067/10万,病死率为6.0241%; 2007年发病率比2006年下降了16.49%;死亡率及病死率较2006

3、年均上升,分别上升了17.91%、42.29%。,.,江苏省2007年乙脑发病地区分布与2006年比较,.,江苏省2007年乙脑发病时间分布与2006年比较,.,江苏省2007年乙脑发病年龄分布与2006年比较,.,.,临床表现,潜伏期 4天21天,一般为10天14天。 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天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死亡,重度,中度,轻度,无症状,.,临床分型,轻型: 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糜,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天10天。 普通型:

4、 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临床分型,重型: 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入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极重型: 起病急骤,体温于1天2天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机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910,主要有支气管肺炎,褥疮等 后遗症:发生率720,主要有神经系统,精神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等 预后:病死率310,重症病例15,.,流行病学,传染源与储存宿主 感染途径和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传染源,猪(主

5、要是仔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 -猪数量多; -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维持时间长; -血液中病毒滴度可高达103.5MLD50,足以 造成三带喙库蚊感染; -猪的饲养时间短,幼仔出生率高而无免疫力,受蚊子叮咬后几乎100%受感染,且受感染时间比人早24周,即可构成猪蚊猪或人的传播环节。,.,感染途径和传播媒介,蚊虫(三带喙库蚊)是乙脑的重要传播媒介 蚊子种类繁多,库蚊、伊蚊、按蚊均能携带乙脑病毒在其体内繁殖而成为传播媒介,但以库蚊及伊蚊为主。 我国以三带喙库蚊传播为主,它的分布与我国乙脑疫区范围基本一致,三带喙库蚊密度增高时,乙脑出现流行;采取灭蚊措施,控制三带喙库蚊后,乙脑发病率下降。 三带喙库

6、蚊带毒率较其他蚊种为高(占90%),对乙脑病毒的感染阈低而排毒量高。 三带喙库蚊兼吸人血和猪血,是我国主要的传播媒介。,.,易感人群,通过对健康人群的血清学调查证明,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易感者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有极少数人发病。 主要的发病对象是少年儿童。 在老流行区,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被带毒蚊子叮咬的机会也增多,造成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的机会也增多。 而小年龄的人群,带有乙脑抗体的比例也减少,所以流行区10岁以下儿童最为易感,患者的比例也最高。,.,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一、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病死率仍然较高: 乙脑疫苗的广泛使用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落实防蚊灭蚊措施,至70年代中期

7、发病率降至10/10万,80年代降到5/10万,1998年以后乙脑发病率维持在1/10万。 病死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约在10%左右,如1999年夏季广西12个县的百余个乡镇,发病人数达数百人,病死率高达22左右。,.,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二、全国仍然存在一些高发的省份: 对近几年来全国乙脑疫情分析,我国乙脑发病主要集中在少数高发省份。 贵州、重庆、四川、陕西、云南、河南6个省近5年发病率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平均年发病率l/10万,每年报告的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50%以上; 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5个省,平均年发病率0.51/10万1/10万,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数的20%左右。 一些原来

8、的高发省份,使用乙脑疫苗后,发病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疫苗时代的流行特征,三、流行区域扩大: 在20世纪50年代,乙脑主要以长江以南地区流行,黄河流域地区仅有少数病例报告。 近年来,乙脑流行区域范围明显扩大,目前除青海无病例报告外,新疆、西藏等以前无病例报告的地区也有病例报告。,.,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 一、结构 黄病毒属 基因组:单股正链RNA病毒,.,乙型脑炎病毒 二、致病性 乙脑病毒有明显的嗜神经特性,脑内接种小白鼠、猴、马、绵羊、山羊等动物均可引起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 在自然界,除了人和马可发生典型的脑炎症状外,许多动物虽然可被乙脑病毒感染而产生抗体和病毒血症但不出现症状,特别是猪

9、。,.,乙型脑炎病毒 三、抗原性和毒力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较少变异,至今也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分离的病毒株之间也发现一定的抗原性和免疫性差异。 自然界乙脑病毒株的毒力则有明显差异。,.,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确诊需靠血清学和病毒分离。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细胞计数轻度增高,蛋白质稍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查,免疫荧光技术,反相被动血凝抑制试验等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

10、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乙脑实验室检测,脑炎病人标本 采集医疗机构内完成血清、脑脊液标本采集; 数量:全血2-4ml,分离血清;采集1-2ml脑脊液; 时间:发病1周内采集第1份血液 / 脑脊液标本; 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 保存:医院检验科或化验室保存(-20冰箱); 运输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当天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 填写标本送检表;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 原则保证冷链运送;,.,血清、脑脊液,蚊虫、组织标本,病原体检测,IgM ELISA IgG ELISA 中和实验 PRNT 补体结合实验 CF 血凝抑止实验 HI 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病毒分离(细胞、乳鼠) 间接免疫

11、荧光法 逆转录PCR/序列测定 RT-PCR / sequencing 适时荧光 PCR 法 TaqMan RT-PCR,乙脑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血清学实验 检测抗体,.,鉴别诊断,一、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多发于夏秋季节,儿童多见。发病12天内突然出现高热、抽搐、昏迷,但本病起病更急,早期即有休克,无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正常。粪便有脓细胞、红细胞,能培养出痢疾杆菌。,.,二、化脓性脑膜炎 症状与乙脑相似,但以冬春季为多见,发病快, 12天内出现昏迷。流脑有皮肤、粘膜瘀点可做鉴别。肺炎球菌和其他化脓菌所致脑膜炎多可找到原发病灶,有别于乙脑。 本病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可达90%以

12、上,蛋白明显升高,糖降低,取涂片染色或培养可发现细菌。,.,三、结核性脑膜炎 早期脑脊液糖可降低不明显,如发生在夏季,易误诊为乙脑。起病较缓慢,多有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寻找结核病灶及作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降低,蛋白增高明显,涂片可查到结核杆菌,结合以上特异性诊断方法或反复作脑脊液检查,一般不难鉴别。 四、其他:钩端螺旋体病、脑型疟疾,.,控制策略,控制措施 控制蚊虫? 控制猪? 针对人群干预?,.,蚊虫控制 ?,孳生地喷洒杀虫剂 耗费时间,昂贵,难以覆盖所有孳生地,环境污染 蚊帐 黄昏叮咬高峰时间,一般人们还未睡觉 非最佳选择,Photo c

13、redit: Julie Jacobson,.,控制猪 ?,隔离养殖,屠宰、接种疫苗 经济上不可行 其他动物,如水鸟也可作为增殖宿主。 非最佳选择,Photo credit: Susan Hills,.,针对人群干预?,接种疫苗 有效预防乙脑发病 符合成本效益 最佳选择,.,乙脑疫苗的种类,鼠脑纯化疫苗 1954年日本上市 在亚洲广泛应用 最主要在日本生产 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1968年开始生产 全国乙脑发病率有明显下降 减毒活疫苗 1414-2,中国独创1988年中国上市 中国广泛使用,最近在南韩,尼泊尔上市 发展中的疫苗 Vero细胞纯化疫苗 重组疫苗 DNA疫苗,.,乙脑疫苗的选择?,最

14、常用的疫苗: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橘红色透明液体 同时配有无色透明亚硫酸氢钠,单人份,五人份,.,乙脑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的比较,免疫性和保护效果 不良反应 禁忌症和慎用症 疫苗的储存和管理,.,免疫性和保护效果:,灭活疫苗 接种2剂,60%70%受种者产生免疫应答, 加强1剂后,85%90%受种者可产生良好的抗体水平。但抗体下降快,需不断加强。 减毒活疫苗 接种1剂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阳转率可达到90%以上。免疫效果的持久时间可达5-11年。,.,不良反应,灭活疫苗: 首次接种时不良反应很少,但复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临床表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头昏、荨麻疹、全身痒感为主

15、,并伴有恶心、呕吐、胸闷等;第二种形式以过敏性休克出现,很少发生,可同时伴有荨麻疹。 减毒活疫苗: 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很低,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和轻度全身症状。专家不肯定该疫苗是否会引起疫苗相关性脑炎及心因性反应。,.,禁忌症和慎用症,灭活疫苗: 有过敏史者不宜注射外,对发热及其他急、慢性疾病和有脑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亦不予接种。 减毒活疫苗: 除上述禁忌症外,有免疫缺陷或近期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用过有关抑制免疫系统药物者不能接种疫苗。,.,疫苗的储存和管理,灭活疫苗: 28条件下贮运。 自效力检定合格之日起有效期2年。 减毒活疫苗: 8以下贮运。 有效期在8以下保存为1年半; 在-20以下保存为2

16、年。,.,两种疫苗的比较,程序简单 安全性更好 持久性更好 价格更便宜,减毒活疫苗的优点:,.,我省关于乙脑的免疫策略,一、从年开始,我省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进行季节性(每年3-5月)接种。其免疫程序如下:,.,二、2005年4月1日调整 原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地区继续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 原使用乙脑灭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地区,基础免疫仍使用乙脑灭活疫苗,加强免疫改用乙脑减毒活疫苗。,.,三、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乙脑疫苗接种操作要点,皮下接种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 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取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碘伏稍干后再进针),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4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疫苗副反应处理,荨麻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