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资料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495223 上传时间:2020-08-0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资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资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资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资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资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资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资料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教学设计,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颜健,教材简析:,宏观:地理必修三是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一、二,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对人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可以说必修三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论题,学习将必修一、二所阐述的人地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具体区域范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过程。,微观: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是当今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更是各类考试关注的重要考点。本节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

2、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更是对必修二所学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知识的一次复习和实战演练,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一)教材地位,(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是学生加深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案例探究分析掌握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方法;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3.通过案例学习,分析讨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掌握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具体案例学习,领会人类生产活动必须依据区域的自然和经济规律,才能取得

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聆听经典,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思考: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的哪里? “崛起座座城”在地理学中是指什么过程? 为什么会迅速“崛起座座城”?,教学过程,1、概念回顾:,工业化: 一般是指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一般将工业化划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

4、业和新兴工业三个阶段,以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城市化: 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自主学习:,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优惠

5、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80年代之前: 现在:,基础薄弱,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三角工业基地,北重 中间综 南轻,珠三角的成就:聚起座座金山,崛起座座城,深圳东门,深圳湾,为什么老人画的圈是在南海边(珠三角),而不是东海边(长三角),或是渤海边(京津唐)?,疑问:,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自身条件,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的政策,二、珠三角发展条件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背景:,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

6、业比重不断下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大量的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业企业需向外转移。,自身条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置优越:毗邻港澳,临近东南亚,为劳 动密集型产业移入提供可能,交通便利:特别是海运,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地价低廉,接近市场,可以发展出口为主的外向型工业,自然条件优越,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自身条件:,血缘关系和共同文化背景易产生民族认同感,便于引商、引资,三、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第一发展阶段,第二发展阶段,(一)工业化的推进,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 “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 来图来样加工、 来件装配和补偿

7、贸易) 2发展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 著名的侨乡,3抓住两次机遇: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合作探究:,点评: 1、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表明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 2、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符合我国国情。 3、珠三角的工业化进程符合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二)城市化的发展,1、表现: 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多,比重上升。,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

8、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活动:比较不同地区城市化特点。,点拨: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模式的推进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以下材料和图

9、片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材料一:从2005年爆发“民工荒”以来,缺工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在珠三角的上空。民工荒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合同法的问题,更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态的反映。那些技术含量低、规模不经济、只会依靠挤压劳动者待遇来获利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民工荒中淘汰出局。,材料二:2004年统计,广东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55亩,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的警戒线。1997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高达50万亩以上;同期广东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消耗土地509万亩;不少地方已面临有项目、无地可用的严重困境。,四、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

10、策,城中村,城中有村,村里有城, 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材料三,资料五: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盲目的土地、项目、龙头之争影响了珠三角整体竞争力。除了高密度的机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各地产业结构也日渐趋同。汽车本是广州的“独门暗器”,但最近深圳放言也要搞汽车。会展业方面,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高交会、东莞有电博会。 恶斗的结果,便是整体力量的削弱,区域竞争优势大打折扣。但珠三角整合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其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材料四:从1978年到1998年的短短20年,珠三角的城镇密度增加了至少10倍以上。从超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数量构成看,珠三角城镇等级

11、规模结构级别呈1:6:5:20,而长三角是1:3:4:4.,漂浮着大量生活垃圾的珠江,材料六:去年珠三角地区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酸雨频率达45.4;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越来越突出;开山采石造成的山体裸露不时可见,一遇晴天,则灰尘漫天等等。,(一)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3、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城市规划、建设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城市管理严重滞后: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噪声污染;水污染;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等,分组讨论: 珠三角地区

12、工业化与城市化路在何方?,3、构加强规划管理,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1、产业结构调整,2、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知识结构,珠江三角洲,发 展 条 件,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进 程,问 题,对 策,泛珠三角区域(CEPA)合作与发展,2004年6月3日正式成立,知识拓展:,四川,云南,贵州,湖南,

13、江西,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广西,“泛珠三角”计划又叫“9+2”,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区域内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就要求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具备兼容性和灵活性;,区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有着巨大的经济落差,这就要求最大程度地体现互惠互利,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利益分配的最佳方式;,该区域的合作也必须最大程度地体现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产业分工。,泛珠三角区域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加强这一区域的合作,可以使劳动力和资源由中西部向沿海地区流动,产业则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对于促进大珠三角产业升级,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顺利实施,带动内地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意义,知识迁移:运用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从发展条件、取得成果、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