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章培训讲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470213 上传时间:2020-08-0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章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章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章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章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章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章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章培训讲学(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一、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分工是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产生的。人类社会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等而出现了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人类社会中出现过3次社会大分工:第1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或牧业的劳动者;第 2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专门的工匠和独立的手工业者;第3次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

2、动的商人。,中国商务部官员: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发生深刻变化,中新社北京2011年9月16日电(记者 黄瑞)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超16日在此间表示,近10年来,中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其国际分工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表现为经济的产业升级与产业链的扩展。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自有创新技术、自有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附加值高、产业化高的产品。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增加近4.6倍,软件业收入增加17倍,电信业务总量增长近7.6倍。,另一个表现是,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单个企业角度看,日益扩大的市

3、场意味着中国内需重要性的日益增强。 王超表示,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一方面,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在全球生产链中占有的环节不断扩展。中国不仅是外来投资的受益方,也正在成为重要的对外投资方。,国际分工的类型,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1)垂直型经济分工 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经济体之间的分工。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对称。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型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

4、,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另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间的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分工,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引致的分工,(2)水平型经济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分工。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分工

5、。 (3)混合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主要表现如下:,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间的分工在削弱。 4.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5.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殖民统治力量大大削弱,让位于新的经济秩序;二是跨国公司作用大大加强;三是出现了有组织的“协议性”的国际分工。 6.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的领域向服务等部门领域发展,而且互

6、相结合、互相渗透的分工在发展。 7.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生产力决定性因素 自然条件基础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因素 资本国际化重要条件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特点 上层建筑推进或延缓 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发展间接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迄今为止出现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许多生产领域,不断地改善生产技术、工艺过程和生产过程,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随之发生变革。 (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历史上,英国最早完成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使其成为“世界工厂”,英

7、国在国际分工中便居于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相继完成,生产力迅速发展,他们便与英国一道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与支配力量。,材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硅谷为什么会在美国出现? 现代社会中,硅谷这个地方代表着一种科技力量。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各大学学生回校学习研究,第三次科技革命也随之到来。为满足财务需求,同时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斯坦福大学开辟工业园,允许高技术公司租用其地作为办公用地。硅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

8、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三)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出现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分工形式。 (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高精尖产品不断增多;中间产品、技术贸易大量出现,服务部门分工也出现在国际分工中。,自然条件的作用,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像地理条件、地质条件、资源状况、气候、国土面积等等,它们都对国际分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热带作物一般只能在热带地区种植。 但应注意的一点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9、,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依次是:俄罗斯、美国、巴西、中国、阿根廷。 俄罗斯矿产资源潜力巨大,拥有世界37的矿产资源。资源潜在总价值28万亿美元。目前,在俄罗斯已发现和探明大约2万多处矿产地(包括燃料资源)。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矿产基地结构中,黑色和有色金属占13、非金属矿原料占15、金刚石和贵金属占1。俄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高于其他国家,多数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铁矿、金刚石和锑矿、锡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铝矿储量居第二位、金矿储量居第四位,钾盐储量占世界的31

10、、钴矿储量占21;其它一些矿产储量也占世界相当大份额。,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一)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人口稀少、土地广阔的国家往往偏重发展农业、牧业、矿业等产业,而人口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往往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二)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着国际分工 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随着劳动规模越来越大,分工就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生产,必须参与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 国际分工的发展史是同国际商品交换的发展史齐头并进的。生产力发展较快、分工比较细密的国家,总是国际商品市场的中心。,资本国际

11、化,资本国际化,指跨国公司的股权在国际间分散,国际上形成巨额游资,各国相互开放资本市场,经济间形成资本通道,而各国经济“休戚相关”。资本国际化具体表现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大职能资本的国际化。其中,产业资本国际化是当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自19世纪末以来,资本输出就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经济现象。战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和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政策的变化,都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对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生产关系,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同时它与生产关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然

12、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因此,社会生产关系也会超出国界而形成国际生产关系。 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际分配、国际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 现代的国际生产关系是复杂的,既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式。但总的看来,在当代国际分工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居支配地位。,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般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2、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贸易,加快国际分

13、工的步伐;3、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符合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4、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5、宣扬比较利益学说,抹煞国际分工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也可起延缓作用,如制定保护贸易政策,闭关锁国,会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另外,通过建立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经济集团,加强内部分工的做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延缓世界性国际分工的发展。,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

14、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发展,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愈是稠密,每个人的支付能力愈高,市场就愈大,从而分工的实现程度就愈高。同样,交换距离也制约着世界市场规模,间接地影响着国际分工。交换距离如果太远,一则使易坏易碎的商品难以到达市场,再则为体积大而价值小的商品负担不起运费。反之,如果距离很近,那么几乎所有商品都

15、能进入市场。在商品交换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输条件愈好,交换距离越近,运费越低,市场规模就越大,该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发展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国际专业化分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数量,而且增加了国际交换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2、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和商品结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出现了许多新产品,如纺织品、船舶、钢铁和棉纱等。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粮食贸易、农业原料和矿业材料大量增

16、加。机器、电力设备、机车及其他工业品的贸易也有所增长。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新产品大量涌现,技术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3、国际分工的地位影响着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结果就是奠定了英国在世界中的支配地位,极大的表现在对殖民地的掠夺性贸易;二次技术革命后,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崛起,在国际贸易利益中开始要求公平分配,这个时间段签订了大量的国际条约,一些殖民地国家也开始独立,出口自己的原材料或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换取国际利益;三次技术革命后,美国几乎在世界贸易中成为了霸主,在各个国际组织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等也纷纷发展经济,改变国际分工的原有模式,在国际贸易中为自己争取利益。,4、国际分工还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分工状况是各个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工业力量雄厚,其产品竞争能力强,同时它又需要以工业制品的出口换取原料和粮食的进口,所以它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而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