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435792 上传时间:2020-08-0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0.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PPT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脑干、小脑形态解剖学,长沙泰和医院神经外科 何承彪,.,2,一、脑 干,脑干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一个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 延髓和脑桥前靠颅后窝的斜坡,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位之间的室腔为第四脑室.此室向下与廷髓和脊髓的中央管相续,向上连通中脑的大脑水管。,.,3,脑 干,.,4,1. 延髓,延髓形似倒置的圆锥体,下部与脊髓外形相近,内腔仍为中央管,脊髓表面的诸纵行沟裂向上延续到延髓。上部内腔向背侧开放,形成第四脑室下部。下端在枕骨大孔,第1颈神经根处与脊髓相接。上端与脑桥在腹面以横行的延髓脑桥沟分界,在背面则以菱形窝中部横 行的髓纹为界。 在延髓

2、腹面,前正中裂两侧有纵行隆起,为锥体。在延髓下端,锥体内由端脑发出的皮质脊髓束纤维大部交叉至对侧脊髓侧索下行,形成锥体交叉。此交叉呈发辫状,部分填塞了前正中裂。 在延髓上部,锥体背外侧的卵圆形隆起为橄榄,内含下橄榄核。橄榄和锥体之间的前外侧沟中有舌下神经根丝。在橄榄的背侧,可见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舌咽、迷走和副神经(脑根和脊髓根)根丝。,.,5,延 髓,在背面则以菱形窝中部横 行的髓纹为界。 在延髓背面,上部构成菱形窝的下半。在下部,脊髓的薄、楔束向上延伸,分别扩展为膨隆的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是薄、楔束终止的核团。在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有隆起的小脑下脚。,.,6,2. 脑

3、桥,脑桥下缘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延髓脑桥沟中有三对脑神经根: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展神经、面神经(运动根和中间神经)及前庭蜗神经。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脑桥的腹面宽阔膨隆,称脑桥基底部。基底部正中为纵行的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基底部向后外逐渐变窄,移行为小脑中脚,两者的分界处为三叉神经根(包括粗大的感觉根和位于其前内侧细小的运动根)。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外。因此该部位的肿瘤能引起涉及这些脑神经和小脑的诸多症状。 脑桥的背面形成第四脑室底的上半,此处室底的外侧壁为左、右小脑上脚。,.,7,3. 中脑,中脑腹面上界为间脑视束,下界为脑桥

4、上缘。 腹侧面一对粗大的纵行隆起,称为大脑脚底,由大量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大脑脚底之间的凹陷为脚间窝,窝底称后穿质,有许多血管出入的小孔。大脑脚底的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中脑背面上、下各有两个圆形隆起,分别为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连接上丘与间脑外侧膝状体及连接下丘与间脑内侧膝状体之间的条状隆起,分别称上丘臂和下丘臂。胚胎时期的神经管腔在中脑成为大脑水管。,.,8,4. 菱形窝,.,9,4. 菱形窝,若将小脑与脑干连接处割断,摘去小脑,就能见到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即第四脑室底,呈菱形,故亦称菱形窝。 此窝的上外侧边界为小脑上脚,下外侧边界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5、。 窝的外侧角与其背侧的小脑之间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此隐窝绕小脑下脚转向腹侧。 髓纹为横行于菱形窝外侧角与中线之间浅表的纤维束。在室底的正中线上有纵贯菱形窝全长的正中沟,其外侧还有纵行的界沟,将每侧半菱形窝又分成内、外侧部。外侧部呈三角形,称前庭区,深面为前庭神经核。前庭区的外侧角上有一小隆起,称听结节,内含蜗背侧核。,.,10,4. 菱形窝,界沟与正中沟之间的内侧部称内侧隆起,其髓纹以下的延髓部可见两个小三角区:舌下神经三角靠内上方,内含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靠外下方,内含迷走神经背核。沿该三角下缘,为一斜行的窄嵴,称分隔索。其与薄束结节之间的窄带,称最后区。此区富含血管,并如同分隔索,

6、均内含长突细胞的室管膜覆盖。 在靠近髓纹上缘的内侧隆起脑桥部有一圆形隆突,称面神经丘,内含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界沟上端有一新鲜标本呈蓝灰色的小区域,称蓝斑,深面为含色素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 在菱形窝的下部(髓纹以下),于界沟与正中沟之间,自内上向外下有三个小三角,其中内上方的小三角区为舌下神经三角,内有舌下神经核;其外侧,相当于界沟下端的凹陷处,叫下凹,在其深方为心血管中枢的一部分;中间的三角区是迷走神经三角,内有迷走神经背核。,.,11,5. 第四脑室,第四脑室的顶朝向小脑,顶的前部由小脑上脚及上髓帆构成。后者为二上脚间的薄层白质板,向后下与小脑白质相连,其下部的背面被小脑蚓的小舌覆盖

7、。滑车神经根穿行于其上部,并在其内交叉后出脑。 顶的后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成。下髓帆亦为白质薄片,在小脑扁桃体下方延伸,介于小脑蚓的小结与绒球之间。下髓帆的室腔面衬以一屋上皮性室管膜,外面覆以软膜。,.,12,5. 第四脑室,下髓帆和菱形窝下外侧边界之间的大部分第四脑室顶后部没有神经组织,室管膜后面直接由软膜和血管被覆,它们共同形成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脉络组织上的一部分血管反复分支缠绕成丛,夹带着软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成为第四脑室脉络丝。,.,13,5. 第四脑室,菱形窝两下外侧边界之间的圆弧形移行部称闩,位于菱形窝下角尖的背侧,与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相连。 第四脑室借脉络组织上的三

8、个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第四脑室正中孔不成对,位于菱形窝下角尖的正上方,通向小脑延髓池;第四脑室外侧孔,又称Luschka孔,成对,位于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尖端。 第四脑室脉络丛主要位于中线,向两侧延伸至外侧隐窝,并向腹侧经Luschka孔突入蛛网膜下隙。脑室系统诸脉络丛所产生的脑脊液经以上三孔注入蛛网膜下隙。,.,14,.,15,.,16,.,17,6、脑干顶盖、被盖及腹侧部,在中脑水管和延髓中央管周围有一灰质围绕,称中央灰质。在第四脑室底的表面,也有一层灰覆盖,称为室底灰质。 在室底灰质和中央质的前方,与脑干腹侧部(大脑脚脚底、脑桥基底部和延髓锥体)之间的广泛区域,称为脑干被盖部。 中脑背侧部即

9、中脑水管以后的部分,称为顶盖,表面有四个圆丘,叫四叠体,其中上方的一对叫上丘,为丘质下视觉丘射中枢;下方的一对称下丘,是皮质下听觉反射中枢。顶盖的前上方与间脑的移行区域,称为顶盖前区。,.,18,脑干顶盖、被盖及腹侧部,脑干的主要下行传导束多集中在脑干的腹侧部,即通过中脑的脚底、脑桥基底部和延髓锥体; 脑干的主要上行传导束多聚集在脑干的背侧部,即脑干被盖部。因此,脑干腹侧部的病变主要损害下行传导束,脑干背侧部的病变常累及上行传导束。,.,19,二、小脑,.,20,位于颅后窝,后上方隔着小脑幕,与端脑枕叶底面相对;前下方与脑干之间,藉三对小脑脚相连。 小脑中脚起自脑桥基底部外侧,弯向背侧连于小脑

10、;小脑下脚主要起自脊髓和下橄榄核,在小脑中脚的内侧进入小脑;小脑上脚大部分由小脑传出纤维构成,经中脚前内侧潜入脑桥上部的背面。,二、小脑,.,21,小脑的整个外形似一蝴蝶,中间窄细的部分如卷曲的蚯蚓,故称蚓部。小脑的两个外侧部大而膨隆,叫小脑半球。小脑上面平坦,蚓部上面与半球之间无明显分界;小脑下面中部内凹、蚓部以两条深沟与左、右半球为界。,小脑的一般形态、分区,.,22,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互相平行的沟,称为脑沟;两沟之间的隆起部分叫小脑回或小脑叶片,由若干个小脑回组成小脑小叶。 由于脑沟与脑回在半球和蚓部是互相移行的,所以蚓部的每一个小叶与两侧半球的各小叶相对应。,小脑的一般形态、分区,.,

11、23,小脑上面的小叶从前向后对应关系为:上蚓依次为蚓小舌-舌纽、中央小叶-中央小叶翼、山顶-方叶前部、山坡-方叶后、蚓小叶-上半月小叶、蚓结节-下半月小叶、蚓锥体-二腹叶、蚓垂-小脑扁桃体、蚓小结-绒球。,.,24,小脑核团,小脑的浅表为灰质,称小脑皮质。小脑内部的白质称髓体,包埋于髓体的灰质核团,称小脑核,或小脑中央核:包括4对核,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为中间核。,.,25,小脑的形态学分叶 小脑表面有二条深沟将小脑分为3个叶:在小脑上面的原裂,将小脑分成前叶和后叶。在小脑下面。后叶与绒球小结叶之间,藉后外侧裂分界。前叶和后叶合称为小脑体,构成小

12、脑的主体,各自又分成若干小叶。 在蚓垂两旁,部分靠近延髓背面的小脑半球向下膨隆,称小脑扁桃体。当颅脑外伤、颅内血肿等病变,引起颅内压过高时,该部会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从而使延髓受压,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小脑形态学分叶,.,26,小脑的机能区(教材),根据传入联系的不同来源,可将小脑皮质及其相关连的小脑核划分为三个机能区: (1)脊髓小脑:由小脑蚓和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与中间核构成。 (2)大脑小脑:由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构成。 (3)前庭小脑:由绒球小结叶及相关的前庭神经核构成。,.,27,小脑的机能区(教材),小脑的机能分区也与小脑的种系发生密切相关。 绒球

13、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早,称为原小脑,主要与前庭神经核与前庭神经联系。小脑蚓和半球中间部共同组成旧小脑,主要按受来自脊的信息。小脑半球外侧部在进化中出现最晚,其出现与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关,为新小脑,接受大脑皮质经由脑桥核转达的信息。,.,28,小脑的机能区、分叶(临床解剖学),.,29,1. 绒球小结叶或古小脑,绒球小结叶位于小脑下面的最前部,包括属于两侧半球的绒球处下蚓的蚓小结,以及连接绒球与蚓小结之间的绒球脚。绒球小结叶主要按受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的纤维。 它在进化过程中已见于没有四肢只有躯干的水栖动物。由于这类动物没有四肢运动,仅需维持躯干的平衡,所以绒球小结叶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平衡。又由于绒

14、球小结叶是小脑在进化过程中最早的部分,因而又把它称为古小脑。,.,30,2. 前叶和后叶,小脑前叶在小脑上面的前部,即小脑首裂以前的部分。包括小舌-舌纽,中央小叶-中央小叶翼,山顶和方叶前部。 后叶为小脑首裂以后的小脑上部和小脑下部(绒球小结叶除外)。 后叶又可分为新、旧两区。后叶旧区较小,仅占后叶前下部,包括蚓锥体、蚓垂和小脑扁桃体;后叶新区较大,为后叶的后上部,包括山坡-方叶后部、蚓小叶-上半月叶、蚓结节-下半月小叶和二腹叶。,.,31,2. 旧小脑,小脑前叶和小脑后叶旧区占了蚓部的绝大部分,主要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这两部分合称旧小脑,因为它在进化过程中较古小脑出现晚,见于以四肢支撑躯干离开地面的动物。 由于这种动物躯体的重心离支撑点较远,如要维持躯体的一定姿势,必须克服地心引力的影响。因此,旧小脑的功能主要与调节肌张力和维持姿势有关。,.,32,3. 新小脑,小脑后叶新区占据小脑半球的绝大部分。它是小脑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最晚的部分,所以也叫新小脑。 新小脑见于哺乳动物,其四肢运动已精细复杂,特别是人类,随着大脑半球的高度发展,与大脑半球有密切联系的新小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小脑的功能主要与四肢的协调运动有关。,.,33,小脑的机能区、分叶,.,34,THD END,.,35,.,36,谢谢您的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