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特征分析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431593 上传时间:2020-08-0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区域特征分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四章区域特征分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四章区域特征分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四章区域特征分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四章区域特征分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区域特征分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区域特征分析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区域特征分析 本章要点:景观、区划、区域特征 主要内容:区划、区域特征分析 本章要求;掌握区域特征分析方法,第一节 景观与区划,一、 研究简史 二、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三、 行政区划 四、 自然区划 五、 经济区划 六、 综合区划,教学重点,了解景观研究的历史和研究内容。 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阐明中国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分异规律。 掌握自然、人文、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阐明主要的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划方案。,景观与区划,内容结构,一、 研究简史,二、 区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三、 行政区划,自然景观地域分异,区划原则,四、 自然区划,五、 经济区划,主要区划方案,六、 综合

2、区划,经济景观地域分异,人文景观地域分异,景观划分,教材分区方案,景观与区划,一、 研究简史,(一)、景观概念,景观与区划,景观泛指一片或一块乡村土地的风景或景色。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突出综合的和直观的视觉感受。,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将景观概念首次引入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概念。强调其地域整体性的同时,更强调综合性,认为景观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洪堡概念,初期概念,景观与区划,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学者特罗尔提出景观生态学以来,景观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特

3、罗尔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是地球表面的实体存在,并表现为一个区域整体。90年代,福尔曼进一步将其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自然地理系统或景观的研究是以自然地域为中心,通过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把那些处境、生境和生物群落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地域性的考察。,类型学派把景观抽象为类似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的一般概念,可用于任何等级的分类单位,将整个地球表面称作景观壳。,类型学派,景观生态学,区域学派则把景观理解为特定分类等级的单位,相当于自然地理小区,它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是一致

4、的,并且是由地方性地理系统的复杂综合体在其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地域组合。,区域学派,(二)、国内外景观研究简史,景观与区划,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的近代地理学。拉采尔注意到人文景观或文化景观的研究,1906年施吕特尔的人的地理学目标之后,景观成为地理学普遍承认的科学术语。,苏联的景观研究偏重于自然景观方面,自成一派,影响较大。贝尔格于1913年提出地理“景观”的概念,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称之为景观地带。卡列斯尼克提出了景观学的定义和景观的分类、类型、结构等概念。伊萨钦科认为景观学包括景观学说、地域分异学说和景观区划理论。索恰瓦则认为景观就是地理系统。,中国的景观科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

5、50年代,自然地理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明确自然地理学应为农业服务这个主攻方向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的综合考察与研究。60年代,开展省区、地区甚至县的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研究,促进了景观研究。19781985年全国各县都编制了农业区划报告,同时还编制了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90年代完成了省、市一级的国土规划。,景观认识,景观与区划,我国古代地理学具有景观与区划内涵的启蒙之作,被世人公认的作品禹贡,总结我国当时的各地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全国为九州,并对各级的山川、湖泽、土壤、矿物,以及与贡品有关的生产发展情况、输送贡品的贡道和由近及远发展情况的差别进行了阐述,可称得上是一种超时代的地理区划。

6、,自然区划方面:影响大的主要有1956年罗开富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1959年黄秉维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1963年胡焕庸等的中国自然地理纲要、1980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这些自然区划的成果成了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杠杆,同时也为我国行政区划、经济区划、人文区划奠定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景观研究的重要特征突出地表现为,景观生态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自然区划,二、 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一)、地域分异规律,景观与区划,景观地域分异的规律性是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是形成

7、地域分异的两种基本因素,它们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两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特殊表现,决定了地域分异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的基本成因是,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所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递变。,地球内能作用产生的地表形态和大地构造的区域性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地域分异的规模或尺度来看,地域的空间结构可分为大、中、小各级的空 间尺度,或分为全球性、全大陆性、区域性、地方性和局地性的各

8、种结构层次。,外能 太阳 辐射,内能 岩浆 活动,地带性- 显域性,非地带性- 隐域性,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自然地带,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高度地带性,地质地貌分异,水 平 地 带 性,三 维 地 带 性,驱动力,人类作用力?,地域分异理论图解,景观与区划,(二)、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性规律,景观与区划,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

9、。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 热带常绿阔叶雨林 热带季雨林,景观与区划,2、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我国自然景观的水平地域分异结构图式是由湿润环境下的海洋性地带谱和干旱环境下的大陆

10、性地带谱构成的。 青藏高原景观分布具有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形式。,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 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 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 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 荒漠漠土景观地带,景观与区划,3、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中国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 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1)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水平)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纬度(水平)地带为山

11、地垂直带谱的基带。 (2)东部湿润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的分布高度有由高而低的趋势。 (3)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自然景观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的结构趋于简化。,山地垂直带谱变化规律,(三)、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景观与区划,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生产综合体及其各生产部门,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系规律性。最高一级的经济景观地域分异是自东而西递变的三大经济带。,表1 三大经济景观地带的两个梯度,图1 中国三大经济景观地带分区图,景观与区划,1、东部经济景观地带,景观与区划,在地域上

12、包括直接滨海的桂、琼、粤、闽、浙、沪、苏、鲁、冀、京、津、辽、台等省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74。人口占全国的41.13。 具有五大特点或五大优势,即科技文教发达,精英荟萃;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方便,特别是海运独具优势,极有利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现代国际分工;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大;基础雄厚,效益较高,资金相对充裕;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这些从不同侧面标志着东部经济景观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大经济核心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对整个东部经济景观地带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景观地带之内划分景观区的依据。,景观

13、与区划,2、中部经济景观地带,地域上包括晋、豫、鄂、湘、皖、赣、吉、黑和内蒙古9省区。土地面积281.4l104 km2,大于东部小于西部,拥有4亿多人口,少于东部而多于西部。 我国过渡性明显的一个经济景观地带。无论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还是从自然资源的丰度讲,都处于三级梯度中的中间一级。 它处于全国的腹地,是东部发达地带与西部待进一步开发地带的结合部,兼有两者之长,补其所短。有丰富多样的地表资源与地下资源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又有相当的开发潜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五”期间,晋、豫、鄂、黑就是内地工业重点建设地区;“三五”开始,豫西、鄂西、湘西又是“三线”建设的主要地区;“五五”以来

14、,安徽、江西又分别开始较大规模的以煤、煤电为主和以铜、水电为主的工业开发;“六五”期间,山西、豫西、内蒙古西部、两淮是全国能源重化工的重点建设区。现在本地带仍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建设的重点区域。,景观与区划,3、 西部经济景观地带,地域上包括川、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10省区。在三大经济景观地带中,按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三级梯度的最低级;但就空间广度和资源的丰度而论,又处于逆梯度的最高级,这是我国一个极富特色、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地带。 本地带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突出,反差对比鲜明,其特征表现:一是地域辽阔;二是能源资源丰富;三是人口稀少,经济技术落后。 全国欠发达的地带。不仅经济总规模小,

15、而且效益差。自然资源虽丰富,但自然资源的贡献度还较低,因而,自我增长的能力也低。,(四)、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影响人文景观形成和发展的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地域差异,中国人文景观的最高级地域分异,表现在东西两半壁的鲜明对比上。,(五)、景观划分,景观与区划,自然景观划分的理论根据是,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地表自然界各地自然特征存在着明显的有规律的差异性,因此,就可以按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域的划分与合并。自然景观的这种地域系统研究,称之为自然区划。 经济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是,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实质是区位的差异,按照

16、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和合并,并按其内在联系建立起相应的经济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经济区划的每一个经济区都是全国统一的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在全国的经济中承担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人文景观的划分则是以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依其社会文化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合并和划分,即按其相似性可以把级别较低的人文景观合并成较高级的人文景观,并依其地域联系逐级排列成一个等级序列,就是人文景观区划,或简称人文区划。,1、景观划分的实质:将景观按其差异性划分为区域,景观与区划,景观综合划分是在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特征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所要揭示的是景观的全部属性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面。因此,只有当上述三方面的景观划分的成果可靠时,才能顺利地进行景观的综合划分,即综合区划。简单地说,综合区划是对综合景观的等级划分,是一种最高级的区划。,区划虽然是人为的划分,但它不是随心所欲的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