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粒子性(整理)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423677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的粒子性(整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光的粒子性(整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光的粒子性(整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光的粒子性(整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光的粒子性(整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的粒子性(整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的粒子性(整理)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修- 5系列课件,17.2 光的粒子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重点难点】 1、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问题1: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KLC净化设备 KLC过滤

2、器 KLC高效过滤器 KLC风淋室 金田科瑞 金田净化 净化设备 http:/www.gd- 空气过滤器 空调过滤器 高效过滤器 高效空气过滤器 中效过滤器 初效过滤器 过滤器,KLC 金田科瑞 空气过滤器 www.gd-,17世纪明确形成了两大对立学说,牛顿,惠更斯,微粒说,波动说,19世纪初证明了波动说的正确性,由于波动说没有数学基础以及牛顿的威望使得微粒说一直占上风,19世纪末光电效应现象使得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了光子说:光具有粒子性,对光学的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 ,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 器张角增大到约为 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

3、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一、光电效应现象,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1.什么是光电效应,当光线照射在金属表面时,金属中有电子逸出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光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 .,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1)存在饱和电流,光照不变,增大UAK,G表中电流达到某一值后不再增大,即达到饱和值。,因为光照条件一定时,K发射的电子数目一定。,实验表明: 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4、v,加反向电压,如右图所示:,光电子所受电场力方向与光电子速度方向相反,光电子作减速运动。若,最大的初动能,U=0时,I0,,因为电子有初速度,则I=0,式中UC为遏止电压,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存在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a.存在遏止电压UC,U,K,A,I,I,s,U,a,O,U,黄光( 强),黄光( 弱),光电效应伏安特性曲线,遏 止 电 压,饱 和 电 流,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兰光,U,b,(2)存在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实验表明:对于一定颜色(频率)的光, 无论光的强弱如何,遏止电压是一样的. 光的频率 改变时,遏止电压也会改变。,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存在遏止电压和截

5、止频率,a.存在遏止电压U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经研究后发现:,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b.存在截止频率c,对于每种金属,都有相应确定的截止频率c 。,当入射光频率 c 时,电子才能逸出金属表面;,当入射光频率 c时,无论光强多大也无电子逸出金属表面。,(2)存在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实验结果:即使入射光的强度非常微弱,只要入射光频率大于被照金属的极限频率,电流表指针也几乎是随着入射光照射就立即偏转。,更精确的研究推知,光电子发射所经过的时间不超过109 秒(这个现象一般称作“光电子的瞬时发射”)。,光电效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6、(3)具有瞬时性,勒纳德等人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四点):,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就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秒.,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以上三个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矛盾的,所以无法用经典的波动理论来解释光电效应。,逸出功W0,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叫做这种金属的逸出功。,光越强,逸出的电子数越多,光电流也就越大。,光越强

7、,光电子的初动能应该越大,所以遏止电压UC应与光的强弱有关。,不管光的频率如何,只要光足够强,电子都可获得足够能量从而逸出表面,不应存在截止频率。,如果光很弱,按经典电磁理论估算,电子需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才能获得逸出表面所需的能量,这个时间远远大于10 S。,-9,实验表明:对于一定颜色(频率)的光, 无论光的强弱如何,遏止电压是一样的.,温度不很高时,电子不能大量逸出,是由于受到金属表面层的引力作用,电子要从金属中挣脱出来,必须克服这个引力做功。,二.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1.光子:,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的光的能量子为h。这些能量子后来被称为光子。,爱因斯坦的

8、光子说,爱因斯坦从普朗克的能量子说中得到了启发,他提出:,三.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2.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或,光电子最大初动能,金属的逸出功,W0,一个电子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h后,一部分能量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初动能Ek,即:,三.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3.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爱因斯坦方程表明,光电子的初动能Ek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与光强无关。只有当hW0时,才有光电子逸出, 就是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电子一次性吸收光子的全部能量,不需要积累能量的时间,光电流自然几乎是瞬时发生的。,光强较大时,包含的光子数较多,照射金属时产生的光电子多

9、,因而饱和电流大。,三.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假说成功地说明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光子假说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当时并未被物理学家们广泛承认,因为它完全违背了光的波动理论。,4.光电效应理论的验证,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花了十年时间做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在1915年证实了爱因斯坦方程,h 的值与理论值完全一致,又一次证明了“光量子”理论的正确。,三.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爱因斯坦由于对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和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密立根由于研究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特别是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

10、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思考与讨论,?,课本P36,可以用于自动控制,自动计数、自动报警、自动跟踪等。,四.光电效应在近代技术中的应用,1.光控继电器,可对微弱光线进行放大,可使光电流放大105108 倍,灵敏度高,用在工程、天文、科研、军事等方面。,2.光电倍增管,应 用,光电管,光,电源,电流计,I,A,K,康普顿效应,第2课时,17.2光的粒子性,1.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2.康普顿效应,1923年康普顿在做 X 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这个

11、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其波长的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 和散射物质都无关。,一.康普顿效应,3.康普顿散射的实验装置与规律:,晶体,光阑,探 测 器,0,散射波长,一.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正在测晶体对X 射线的散射,按经典电磁理论: 如果入射X光是某 种波长的电磁波, 散射光的波长是 不会改变的!,一.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散射曲线的特点:,a.除原波长0外出现了移向长波方向的新的散射波长 。,b.新波长 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散射中出现 0 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波长的偏移为,一.康普顿效应,称为电子的Compton波长,只有当入射波长0与c可比拟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要用X射线

12、才能观察到康普顿散射,用可见光观察不到康普顿散射。,波长的偏移只与散射角 有关,而与散射物质 种类及入射的X射线的波长0 无关,,c = 0.0241=2.4110-3nm(实验值),一.康普顿效应,1.经典电磁理论在解释康普顿效应时遇到的困难,二.康普顿效应解释中的疑难,根据经典电磁波理论,当电磁波通过物质时,物质中带电粒子将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射光频率,所以它所发射的散射光频率应等于入射光频率。,无法解释波长改变和散射角关系。,2.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二.康普顿效应解释中的疑难,若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

13、长。,若光子和束缚很紧的内层电子相碰撞,光子将与整个原子交换能量,由于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质量,根据碰撞理论, 碰撞前后光子能量几乎不变,波长不变。,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改变和散射角有关。,1.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2.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3.证实了在微观世界的单个碰撞事件中,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成立的。,康普顿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早期的 几篇论文中,一直认为散射光频率的改变是由于 “混进来了某种荧光辐射”;在计算中起先只 考虑能量守恒,后来才认识到还要用动量守恒。,康普顿于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三.康普顿散射实

14、验的意义,康普顿,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892-1962)美国物理学家,1927,19251926年,吴有训用银的X射线(0 =5.62nm) 为入射线, 以15种轻重不同的元素为散射物质,,4.吴有训对研究康普顿效应的贡献,1923年,参加了发现康普顿效应的研究工作.,对证实康普顿效应作出了 重要贡献。,在同一散射角( )测量 各种波长的散射光强度,作 了大量 X 射线散射实验。,三.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四.光子的动量,动量能量是描述粒子的, 频率和波长则是用来描述波的,KLC 金田科瑞 空气过滤器 www.gd-,KLC 金田科瑞 空气过滤器 www.gd-,光具有波动性,又有

15、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波动性,如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光在与物质发生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关于光的本性问题,我们不应该在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进行取舍,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是光的本性的两种不同侧面的描述。,光的粒子性,一、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小结,1.光电效应现象,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就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入射光照到金属

16、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秒.,(3)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2)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三、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二、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2、康普顿效应,四、康普顿效应: 1、光的散射,3、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前者表明光子具有能量,后者表明光子除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4、光子的动量:,1.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一个角度,如图所示,,这时( )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 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 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 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电,B,练习,2.一束黄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则下列措施中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是( ) A.延长光照时间 B.增大光束的强度 C.换用红光照射 D.换用紫光照射,D,练习,3.关于光子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不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