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现代研究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410356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性现代研究PPT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 药 药 性 理 论 的现代研究,.,2,.,3,.,4,4,.,5,第一节 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中医传统认识 1.定义:中药的四性(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归纳: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其药性也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6,3.实质: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的中药) 能治

2、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的中药) “四气”乃中药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 药物的寒热来自于人体的寒热,.,7,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机体的各个功能受抑制,机体的各个功能亢奋,人因各种因素的作用出现阴阳不平衡,即患病。,.,8,现代研究 一、基本含义:四性即中药的药理效应,是中药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3、,9,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凉药,寒凉药多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温热药多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具体表现:,.,10,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热证,寒证,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11,寒凉药,温热药,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12,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寒凉药,寒凉药多具有抑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温热药多具有兴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具体表现:,.,13,热证,寒证,.,14,寒证模型,寒凉药,心率,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H,耗氧量,阳虚证模型,甲状腺切除,体温,温热药,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

4、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15,临床:,热证、阴虚,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寒证、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温热药、助阳药,寒凉药、滋阴药,动物实验:,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16,3. 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寒凉药多具有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 温热药多具有兴奋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具体表现:,.,17,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5、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寒凉药、温热药,不同动物模型,.,18,4. 基础代谢,寒凉药,寒凉药多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多提高基础代谢率,具体表现:,.,19,寒证、阳虚,红细胞膜钠泵活性,ATP ,临床:,动物实验:,寒凉药,温热药,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20,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寒凉药,清热药、辛凉解表药多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如黄连、黄柏、连翘、金银花、板蓝根、柴胡、葛根等具有抗菌、抗病毒

6、、抗炎、解热等多种与抗感染相关的药理作用。,具体表现:,中草药抗肿瘤药-苦寒药(味苦而性寒)中寻找,清热药 泻下药 补虚药 利水渗湿药,青黛、山豆根、苦参、穿心莲 大黄、芦荟、大戟 人参、虫草、黄芪 猪苓、茯苓,.,2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 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二、总结:,.,22,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传统认识 1、定义:五味指药物的五种味道:辛、甘、酸、苦、咸。是一种

7、很朴素的认识。 2、来源: 一是药物的味道:通过口尝,是由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通俗说法“味道”,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应。如:细辛、甘草、苦参等。 二是代表药物功能的味:依据中药功效确定的。如:一些补益药中医定为甘。 淫羊藿 、蜈蚣,.,23,注:因中药成分复杂,故一味药并不仅仅是一个味,如芒硝:苦、咸;肉桂:辛、甘。研究时多偏于主要的味。,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现代研究,.,24,归经:主入肝、脾、肺经。 分布: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和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中。 功效:能散、能行,具有健胃、化湿、开窍、发散、行气、行血等功效。 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和生物

8、碱 药理作用:解热、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等作用。,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25,归经:主入肝、脾、肺经。 分布:收涩药、收涩止血药 功效:酸味药能收、能敛,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 成分: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大量鞣质。 药理作用:鞣质有助于局部创面止血,修复愈合,以及免受刺激。故具有止血、止泻、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愈合等作用。,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26,归经:主入肝、脾、肺经。 分布:绝大多数的消食药、补益药和养心安神药为甘味药,甘味药在利水渗湿药、止血药和收涩药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功效:能补、能缓,补

9、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 成分:以氨基酸、糖类、蛋白质、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 药理作用:补充营养、强壮人体,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27,归经:主入肝经。 分布:清热燥湿药和攻下药 功效: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燥湿、通利大便、泄降气逆等功效。 成分: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寒”的来源。 药理作用:泻下、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止血、抗肿瘤。 注:50种有毒中药中有苦味药23种,占有毒中药总数的46%,可开发具有细胞毒性的抗癌新药。,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28,归经:主入肝、肾经。 分布

10、:在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中,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材。 功效:软坚散结、补肾温阳。 成分:碘、Na+、K+、Ca2+、Mg2+、Zn2+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泻下、利尿、治疗甲状腺肿,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29,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 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现代研究,四气和五味的关系:,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 五味是四性的基础。,“因有五味,故有四性”,.,30,第三节 归经药理,传统认识 1、定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指药物对某经、某脏腑的选择性作用

11、。简单说是药物作用的部位。,.,31,2、来源: 所治病证的脏腑归属 (1)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所治病证的经络归属 以所治的六经病证 (2)以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五味、五色、 五气配五脏、药物的质地、形状 (3)有的中药有归入两经或数经的情形,说明这种中药的作用部位多,治疗作用范围大,但选择性不高。,.,32,是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说明中药的归经。常用的技术包括同位素示踪、放射自显影、原子吸收光谱等。如3H-川芎嗪在机体内的分布研究。 是根据药理效应说明中药的归经。其方法主要是选定某些特异性的药理指标,观察不同归经的中药对这一指标的作用,从作用结果来判断其归经。,现代研究:,.,33,例

12、如:用14C鱼腥草素给小鼠静注后,绝大部分从呼吸系统排出,而鱼腥草归肺经。 3H川芎嗪靶器官是肝脏和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相符。 有人对23种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与中药归经关系进行比较,发现有效成分在脏器分布与归经所属脏腑基本一致或大致相符占87%,不相符仅占13%。表明中药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有关。,1、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34,注意: 所得结论混淆了中医脏腑与近代医学脏器在概念和内容上的差异。 古人提出归经学说主要以临床疗效为依据的,已知药物有效成分分布得较多的脏器,不一定就是该药作用最明显的靶器官(肝)。 忽视了有效成分归经与单味中药归经之间的差异:许多归经实验研究采用同位

13、素标记有效成分进行的,但中药归经是所有药物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忽视了给药途径与归经的关系。,.,35,药物的临床疗效是归经理论的基础,而临床效应的来源就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所以中药的药理作用同归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研究发现中药的归经与它的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2、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抗惊厥(钩藤、天麻)-入肝经-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大黄、芒硝、火麻仁)-入大肠经-大肠为传导之腑 止血(三七、蒲黄)-入肝经-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杏仁、百部)-入肺经-肺主呼吸,.,36,第四节 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一、传统认识 中药的有毒、无毒是药性的组成部分。中药的“毒”是

14、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中药的有毒、无毒有两个含义: 1、“毒”的概念是广义的,认为毒性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也就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石寿棠在医原用药大象论中也说:“药未有不偏者也,以偏救偏,故名曰药。”张景岳“无药无毒”。 偏性可以纠正人体生理失常之偏,即治疗作用。,.,37,狭义指药物有无毒性,即有无不良反应。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药物分类法就是按药物有无毒性、防治疾病的主要功能和可否多服久服来区分的。即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本草书籍在其药物性味下注明

15、“有毒”、“大毒”、“小毒”等记载,大都指药物毒副作用的大小”。,“毒”,.,38,二、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一部分。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 急性毒性反应 长期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 致癌、 致畸、致突变作用,.,39,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伴随药物疗效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意外有害作用。,柏子仁 养心安神 润肠滑便,人参 强心 兴奋中枢,一般而言,药物的治疗范围越广,选择性越低,其副作用就越多; 在一定条件下,随用药目的的不同,药物的

16、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针对性预防。,.,40,毒性反应,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已发现能够致死的中药达20多种: 有毒的蜈蚣; 有中等毒性的苦楝子; 有大毒的雷公藤; 有剧毒的,如一些植物类药生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生草乌、巴豆等, 矿物类药水银、砒石、砒霜等, 动物类药斑蝥、蝎子、白花蛇等。,.,4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头痛头晕,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抽搐,惊厥,窒息,死亡。马钱子 (士的宁)30mg可致人死亡。 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为生物碱(雷公藤碱、莨菪碱)、强心苷、皂苷等。 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为强心苷( 洋金花、万年青、夹竹桃) 、乌头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