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物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动量与近代物理初步第30课时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1410325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物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动量与近代物理初步第30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浙江物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动量与近代物理初步第30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浙江物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动量与近代物理初步第30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浙江物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动量与近代物理初步第30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浙江物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动量与近代物理初步第30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物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动量与近代物理初步第30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物理选考高分突破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动量与近代物理初步第30课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0课时选考实验(四),实验13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选考) 易混点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练1】 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电磁感应的条件,下列有关实验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图1,A闭合开关后,当线圈A从线圈B中迅速抽出时,电流表指针将发生偏转 B闭合开关后,当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滑动时,电流表指针将发生偏转 C闭合开关的瞬间,电流表指针将发生偏转 D闭合开关后,当线圈A和线圈B整体在桌面移动时,电流表指针将发生偏转 答案ABC,易错点二数据处理与实物连线 【练2】 如图2所示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所需的器材,用实线将带有铁芯的小螺线管A、电源、滑动变阻器和开关连接成回路,将小量程电流表和

2、大螺线管B连接成回路。并列举出实验中改变回路的磁通量,使回路产生感应电流的三种方式:,图2,_; _; _。 解析小螺线管A、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组成一个回路,小螺线管A放在大螺线管B内,大螺线管B与电流表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如图所示。当小螺线管A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大螺线管B所处的磁场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穿过大螺线管B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大螺线管B与电流表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就产生了感应电流,所以采取的方式只要能够改变A中的电流就可以了。,答案实物连接如图所示开关通断闭合开关,快速移动变阻器滑片 闭合开关,将A插入或拔出线圈B,实验14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选考) 易错点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练1

3、】 (2016浙江丽水中学高二期末)为了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某实验小组将电池、线圈A、线圈B、滑动变阻器、灵敏电流计、开关按照如图3所示的方式连接。当闭合开关时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右偏。由此可知:,图3,(1)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_(填“左偏”、“不动”、“右偏”); (2)将线圈A拔出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_(填“左偏”、“不动”、“右偏”),此时线圈A与线圈B中电流的绕行方向_(填“相同”或“相反”)。 答案(1)右偏 (2)左偏 相同,易错点二数据处理与实物连线 【练2】 如图4所示,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图4,(1)将实物电路中所缺的导线补充完整。

4、 (2)如果在闭合开关时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了一下,那么合上开关后,将线圈L1迅速插入线圈L2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将_ 偏转。(选填“向左”“向右”或“不”) (3)线圈L1插入线圈L2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迅速向右移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将_偏转。(选填“向左”“向右”或“不”),解析(1)补充的实物电路如图所示。,(2)已知闭合开关瞬间,线圈L2中的磁通量增加,产生的感应电流使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当开关闭合后,将线圈L1迅速插入线圈L2中时,线圈L2中的磁通量增加,由已知条件可知产生的感应电流也应使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3)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迅速向右移动,线圈L1中的电流

5、变小,线圈L2中的磁场方向不变,磁通量减少,则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左偏转。 答案(1)见解析图(2)向右(3)向左,实验15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选考) 易错点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练1】 做“探究变压器两个线圈的电压关系”实验时,原线圈接在学生电源上,用多用电表测量副线圈的电压,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原线圈接直流电压,电表用直流电压挡 B原线圈接交流电压,电表用直流电压挡 C原线圈接直流电压,电表用交流电压挡 D原线圈接交流电压,电表用交流电压挡 答案D,易错点二实验器材的选取 【练2】 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室中备有下列可供选择的器材: A可

6、拆变压器(铁芯、两个已知匝数的线圈) B条形磁铁 C直流电源 D多用电表 E开关、导线若干 上述器材在本实验中不必用到的是_(填器材前的序号),本实验中还需用到的器材有_。 答案BC低压交流电源,实验16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选考) 易错点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练1】 (1)某同学在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时有如下操作,请你判断是否恰当(选填“是”或“否”)。 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约5释放:_; 在摆球经过最低点时启动秒表计时:_; 用秒表记录摆球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作为周期:_。,(2)该同学改进测量方法后,得到的部分测量数据见表。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其中一个摆球直径的示数如图5所示,该球的直径为_

7、mm。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单摆周期随_的增大而增大。,图5,解析 (1)单摆在最大摆角不超过10时可看做是简谐运动。摆球经过最低点时速度最大,滞留的时间最短,计时误差最小。为减小测量周期时的误差,应测单摆完成30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来求出周期。 (2)螺旋测微器上的固定刻度读数为20.5 mm,可动部分的读数约为18.5,则测量结果为20.5 mm18.50.01 mm20.685 mm。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摆长不变时周期不变,摆长变短时周期变短。 答案 (1)是是 否 (2)20.685(20.68320.687) 摆长,易错点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练2】 下表是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

8、度实验中获得的有关数据:,(1)利用上述数据,在图6的坐标系中描绘出lT2图象。,图6,(2)利用图象,取T24.2 s2时,l_m,重力加速度g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1)见解析图(2)1.059.86,实验17测定玻璃的折射率(选考) 易错点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练1】 用三棱镜做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先在白纸上放好三棱镜,在棱镜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然后在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和P1、P2的像,在纸上标出大头针位置和三棱镜轮廓,如图7所示。,图7,(1)

9、在本题的图上画出所需的光路; (2)为了测出棱镜玻璃的折射率,需要测量的量是_,在图上标出它们且标出传播方向; (3)计算折射率的公式是n_。 解析(1)如图,过P1、P2作直线交AB于O,过P3、P4作直线交AC于O,连接OO就是光在棱镜中的光路图(标上箭头)。,易错点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练2】 如图8所示,某同学用插针法测定一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在平铺的白纸上垂直纸面插大头针P1、P2确定入射光线,并让入射光线过圆心O,在玻璃砖(图中实线部分)另一侧垂直纸面插大头针P3,使P3挡住P1、P2的像,连接OP3。图中MN为分界面,虚线半圆与玻璃砖对称,B、C分别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圆的

10、交点,AB、CD均垂直于法线并分别交法线于A、D点。,(1)设AB的长度为l1,AO的长度为l2,CD的长度为l3,DO的长度为l4,为较方便地表示出玻璃砖的折射率,需用刻度尺测量_,则玻璃砖的折射率可表示为_。 (2)该同学在插大头针P3前不小心将玻璃砖以O为圆心顺时针转过一小角度,由此测得玻璃砖的折射率将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图8,实验18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选考) 易错点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练1】 (2016浙江瑞安中学高三月考)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单色光的波长”实验中,某同学准备的实验仪器包括以下元件: A白炽灯;B.单缝;C.毛玻璃屏;D.双缝;E.遮光筒;F.红

11、色滤光片;G.凸透镜(其中双缝和光屏连在遮光筒上),图9,(1)把以上元件安装在如图9光具座上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A_EC。 (2)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纹对齐,并将该亮纹定为第1条亮纹,此时10等分的游标卡尺位置如图10甲所示,其读数为_ mm,继续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7条亮纹中心对齐,此时游标卡尺位置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_ mm。,图10,解析(1)该实验中各元件的作用分别是:A.白炽灯光源;B.单缝产生相干光;C.毛玻璃屏呈现能观察的像;D.双缝作为产生干涉现象的两个波源;E.遮光筒避免外界光线干扰,便于观察;F.红色滤光片将白炽灯的其他色光过滤掉,只剩下红光;G.

12、凸透镜将光源的发散光束汇聚,产生放大的效果。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AGFBDEC。,答案(1)GFBD(2)19.830.3,易错点二实验数据处理 【练2】 如图11所示,在利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中,需要从标尺上读出某条亮纹的位置。图11中所示的读数是_mm。,图11,若缝与缝间相距d,双缝到屏间的距离为L,相邻两个亮条纹中心的距离为x,则光的波长表示为_(字母表达式),某同学在两个亮条纹之间测量,测出以下结果,其他数据为:d0.20 mm,L700 mm,测量x的情况如图12所示,由此可计算出该光的波长为:_m。,图12,实验19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选考) 易错点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练

13、1】 气垫导轨是一种常用的实验仪器。它是利用气泵使带孔的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气垫,使滑块悬浮在导轨上,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可视为没有摩擦。我们可以用带竖直挡板C和D的气垫导轨以及滑块A和B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弹簧的长度忽略不计),实验步骤如下:,图13,a用天平分别测出滑块A、B的质量mA、mB b调整气垫导轨,使导轨处于水平 c在A和B间放入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由电动卡锁锁定,静止放置在气垫导轨上 d用刻度尺测出A的左端至C板的距离L1 e按下电钮放开卡锁,同时使分别记录滑块A、B运动时间的计时器开始工作。当A、B滑块分别碰撞C、D挡板时停止计时,记下A、B分别到达C、D的

14、运动时间t1和t2,(1)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 (2)利用上述测量的实验数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_,上式中算得的A、B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并不完全相等,产生误差的原因是_(写出一条即可)。,易错点二实验数据处理 【练2】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装置如图14甲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薄木片以平衡摩擦力。,图14,(1)若已测得打点纸带如图乙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已标在图上)

15、。A为运动的起点,则应选_段来计算A碰前的速度。应选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或“BC”或“CD”或“DE”)。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 kg,小车B的质量为m20.2 kg,则碰前两小车的总动量为_kgm/s,碰后两小车的总动量为_kgm/s。,解析 (1)从分析纸带上打点的情况看,BC段既表示小车做匀速运动,又表示小车有较大速度,因此BC段能较准确地描述小车A在碰撞前的运动情况,应选用BC段计算小车A碰前的速度。从CD段打点的情况看,小车的运动情况还没稳定,而在DE段内小车运动稳定,故应选用DE段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答案 (1)BC DE (2)0.420 0.417,真题示例,【例1】 (201610月浙江选考)(1)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中,测量单摆的周期时,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