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5: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4139512 上传时间:2017-10-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5: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5: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5: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5: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5: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5: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5: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 15: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缇骑按剑而前买五人之脰而函之B.能以足音辨人请以民情上闻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者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其制稍异于前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因姚崇引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B.恃其父有德于知古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C.容其为非此皆言其可目者也D.何不与姚崇议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答案】A【解析】项的“因姚崇引荐”的“因” ,是介词,可译为“凭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因” ,是连词,可译为“因而” 。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项中, “恃其父有德于知古”和“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于” ,都是介词,都可译为“对于” 。在 C项中, “容其为非”和“此皆言其可目者也”的“其” ,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的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 ,不能加“的” 。在 D项中, “何- 2 -不与姚崇议之”和“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中的“何” ,都用作疑问代词,作谓语,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B.尝哀泣外门,

3、因谢病去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客从也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答案】D【解析】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A 项中“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一句出自孟子 ,比较浅显易懂。项中的“因”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 。其中“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出自课文孔雀东南飞 ,学生会非常熟悉,和文言材料中的

4、“因”比较,两个“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C 项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出自课文鸿门宴 ,和文言材料中的“为”比较,两个“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 。D项中“以此知之,故欲往”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而“以舟载之”中的“以”是介词,表示方式,可译为“用” ;所以其中的用法是不相同的。注意在分析词性时,既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中的用法,还要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了解其意义和用法。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3 -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

5、中、代郡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上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答案】B【解析】B 中的“之”分别解释为“的” 、取独。A 中的“其”解释为“他们的” 。C 中的“因”是“于是”的意思。D 中的“以”解释为“用”的意思。6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答案】BD【解析】A.介词, “凭借” 。C.“(借此)可以,能够” 。BD 都是连词“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三请,不见许徒行见公曰B. 令国致乐不已狗马室妾,不已厚乎C. 公驱,及之

6、康内愿夫子之幸存寡人D. 晏子乃返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答案】D【解析】D 中的“乃”均为“于是”A 中的前一个“见”表示对自己怎样,后一个“见”是“看见” ,B 中的前一个“已”表示停止,后一个“已”是“已经” 。C 中的前一个“之”是“到” ,后一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C、不得已而为盗耳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答案】B【解析】A、其:那;他的。B、则:就,表并列。C、而:表顺

7、承,相当于“就” “才” ;但是,表转折 D、为:因为;表被动。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B【解析】两个“于”是介词,在。A 项“以” ,前句是连词“来” ,后句是“因为” 。C 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 ,后句是语气词“一定” 。D 项“之” ,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及陷于罪

8、,然后从而刑之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D.饮者怀无厌之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蔡京以官僚之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推讲而力行之耳 连衡而斗诸侯 C.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以疾卒,年七十九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答案】【解析】本题 A项中的两个“之”字均为“助词” ,不译,但用法不同。 “官僚之旧”的“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之” ,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项中的“而” ,都是

9、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作“并且”讲或不译。但并非课内常见的很明显的以连词连接两个连续动作的承接关系用法, “推讲而力行之了”容易误释为并列关系,而“外连衡而斗诸侯”容易误释为目的关系。C 项中的“乃” ,都是副词,可译为“才” 。D 项中的“以” ,都是介词,表示原因,作“因为”或“由于”讲。本题中每组句子均有一个是课本中的,可据此比较推断其异同,这样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了。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5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10、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以卖州县者乎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今天下无金革之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B【解析】 “用来”副词。A.前一句 “则”连词“就” ;后一句连词“那么” 。C.前一句“且”连词“况且” ;后一句“且”副词“暂且” 。D.前一句“之”助词“的” ;后一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桀纣

11、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B.何者?上下之分也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C.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答案】C【解析】A 项前“为”是介词,可译为:被,后“为”是介词,可译为:替;B 项前“者”是语助词,表示停顿,后“者”与前面动词连用,组成“的字短语” ,可译为“的” ;D项前“以”是介词,可译做“凭” ,后“以”是介词,可译为“因为” 。 - 6 -15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丈的(广军)“解鞍” “士皆纵马卧” 。B.避之

12、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咸去乃见思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B.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相如闻,不肯与会C.罴为设食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D.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答案】C【解析】项中的“乃”都是副词,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可译为“才” 。项中的“与”是介词,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可译为“和” “跟” “同” 。C 项中, “罴为没食”中的“为”是介词,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台

13、使” ,可译为“替、给” ;“如姬为公子泣”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为“向” “对着” 。D 项中的“若”都表示假设,是“如果、假若”的意思。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为母氏所养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C.因留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答案】【解析】项中的“为” ,都是介词,表示被动,可以译为“被” 。如未能判断出此项为正确项,则原因是对于“为”的被动用法未能掌握。一般情况下, “为”和“所”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比较容易判断,而以“为”表示被动反而

14、相对少见。如误选项,则是对于“若”的词性辨别不清,因为中的“若”是连词,可译为“假若,如果” ;中的“若”是代词,可译为“你” 。如误选 C项,也是对于词性辨别不清。因为中的“因”- 7 -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 “就” ;中的“因”是介词,表示途径,可译为“通过” “经由” 。如误选 D项,则是对于“乎”用作语气助词的语气未能依据语境体察,应加强对于文言语感的训练。因为两句中的“乎”都是语气助词,但中的“乎” ,表示反问语气,中的“乎”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两者意义不同。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勾践说于国人曰

15、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善则善矣此则国人之罪也D.舜不穷其民力樊哙侧其盾一撞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其意常在沛公B.不来,且斩通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C.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山峦为晴雪所洗D.乃先请之,为错所卖今其智乃不能及【答案】C【解析】如误选项,错误原因大多是对于“其”用作代词时的两种类型,也就是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差异不了解。因为这两句中的“其”都是代词,又都是物主代词,与后面的词都构成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 ,因此,不应误释为人称代词“他” 。如误选项,则是不能辨析“且”用作副词时的几种常

16、见的用法。这两句中的“且” ,均为副词,表示“将要” 。如未能判断 C项为正确答案,则是对于“所”的常见用法未能掌握。因为句“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中的“所”是用作结构助词, “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句“山峦为晴雪所洗”中的“所”字与前面的“为”一起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这两句中的“所”都是常见的用法,如能对于常见用法的归类有所认知,当不难判断。如误选 D项,则是对于“乃”用作副词时的常见用法分类缺乏了解,只单纯凭语感判断,未能辨析出这两句中的“乃”都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竟、竟然” 。2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 - 8 -身死国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