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中国传统哲学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372099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中国传统哲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八讲中国传统哲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八讲中国传统哲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八讲中国传统哲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八讲中国传统哲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讲中国传统哲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中国传统哲学课件(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讲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 古代哲学思想的终结 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二)儒墨显学 (三)道家,法家,名辩,(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 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 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 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

2、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有关专家总结了中国历史,发现动荡与变革时期,是人们的精神发生变化的时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为各门艺术提供最佳素材的时期。 因此动荡出文学,动荡出艺术,动荡出辉煌的文化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夏金元时期都曾产生了辉煌的文化。,而安逸,舒适的生活可能意味着思想的僵化,文学和艺术的衰退,文化的堕落。 我们在这里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 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

3、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

4、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战国“四君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在当时都是以培养贤士,用人所长而闻名。,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在相互兼并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新文化应运而生。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

5、学派。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二)儒墨显学 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各学派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特征,我们主要介绍其中最有影响的四家。,(1)儒家1、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6、创始人。 孔子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

7、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与颜徵在婚,生孔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 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8、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孔子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2、孔子思想内容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

9、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 一曰“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二曰“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10、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君子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急遽紧迫之时一定要实行仁德,颠沛流离之际一定要实行仁德。)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 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

11、的方向努力。 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他又提出道(治理)千乘之国的基本原则,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他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就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不以兵车”之力。 他称颂“殷有三仁焉”,指的就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他们都强烈反对殷纣

12、王的暴政。 “微子去之”,是离开朝廷,因为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残害百姓而不守天道,并且不听劝谏,微子是纣王的兄长,是家中的长子,看到国家灭亡已是必然,为了宗庙不被毁,无可奈何地带着祖先灵位,离开了朝廷,投奔到周去了。这是对历代祖先的仁德之心。纣王的叔父箕子,担任三公的重要职务,多次劝谏但无用,因为关系到国家存亡,所以不能离开也不能轻易自杀,就假装疯狂,变成了纣王的奴隶。这是对国家政治的仁德之心。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了国家百姓而以死劝谏,却被纣王杀害。这是对百姓的仁德之心。所以,三人的行为,或为保宗庙,或为保国家,或为保民众,虽然所行不同,却都是仁德的人。 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

13、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五者的出发点,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且志向坚定,喜欢提问而且乐于思考。那么仁义就在其中了。),孔子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 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14、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 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这是初步贯彻“仁”的精神的社会。(以仁爱为法则,讲求礼让,出示给百姓看的是常规。),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

15、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 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他曾感叹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以敬为重,玉帛是礼的文饰,只用来表达敬意而已。乐主于和,钟鼓只是乐器而已。当时所谓礼乐,是重于物而简于敬,敲击钟鼓而不合雅颂。) “当林放问礼之本时,他回答说:”礼,与其

16、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周备;戚,悲伤),“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 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於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有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礼”具有约束的功能。,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 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 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