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德育下演示教学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369576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德育下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9德育下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9德育下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9德育下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9德育下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德育下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德育下演示教学(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德育(下),本章主题,1.德育途径 2.德育方法 3.德育模式,.德育的途径 关于德育的实施途径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一是德目主义(直接的道德教学);二是全面主义(间接的道德教育) 一、德育的途径的含义 德育途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所选择和利用的渠道或组织形式。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 1.道德课及其教学 主要指专门的德育课程。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思想政治;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各种教学 这是德育的最基本、最经常途径。,.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育者的传道方法和受教育者

2、的修养方法。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体系中,历来就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体系: 一是以说服教育、正面启发引导和注重实践锻炼为主的方法; 二是以压服为主,搞强迫命令,以力服人的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一、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亦称说理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意识的方法。 目标: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 主要形式:讲解、谈话、报告、讨论、指导阅读、参观、调查与访问。 它是我国德育的一个基本的方法。 运用说服教育的要求: 1.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2.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3.民主性与权威性相统一。 4.要抓住时机,要有耐心

3、。,二、榜样法(榜样示范法、示范榜样法) 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目标:提高认识、陶冶情感、磨炼意志、养成行为。 榜样示范的种类有: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典范;教师和家长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和文艺作品中正面典型人物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运用榜样示范的要求: 1.注意选好和善于运用榜样。 2.要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3.教育学生学习榜样要见之于行动。 4.重视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三、实践锻炼(道德活动锻炼法)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德育的要求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目标: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体验感悟道德

4、规范。 实践锻炼的方式:一是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常规训练;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进行实际锻炼。 实践锻炼法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 2.要有明确的严格的要求和督促检查。 3.活动锻炼要因材施教,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4.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锻炼。,四、陶冶(又称情境陶冶法),陶冶是教师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系统典型,情景交融。 目标:陶冶情操 陶冶的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运用陶冶的要求: 1.创设

5、良好的环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环境的创造。 4.要发挥教师人格的感化作用。,五、指导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法) 指导自我教育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通过对自己的品德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或改正,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一种方法。 指导自我教育的方式:自我锻炼包括学习、座右铭和立志;自我反省包括自我批评和慎独等。 慎独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坚贞不渝地按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 1.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2.引导学生制定自我教育计划,掌握自我修养的标准和

6、方向。 3.指导学生经常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不断指导学生自我评价。 4.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在实践锻炼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教育学生养成自我修养的习惯。,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言行作出判断,并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的方法。 品德评价方式:肯定性评价(包括赞许、表扬和奖励);否定性评价(包括批评、惩罚和处分);操行评定。 运用品德评价的要求: 1.目的明确。 2.评价要及时、公平、合理。 3.奖励性评价为主, 惩罚性评价为辅。 4.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德育模式,一、德育模式的含义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依据德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

7、的德育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育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包括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育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德育模式上秉抽象理论,下承具体实践,既是德育理论的范型化,又是具体经验的概括化。它以范式所独具的具体性、可操作性相异于一般德育理论,又以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完整的科学性而有别于具体的德育经验,德育模式是联结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的纽带和桥梁。,二、对道德教育模式的认识,在教育发展史上,曾存在着“模式论”和“情境论”之争。 模式论认为儿童品德发展存在着某种相对稳定的模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情境论认为儿童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儿童的道德发展没有

8、多少规律可言,一切依情境而变。 由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人的出色研究,“模式论”占据了上风。,三、对德育模式的研究,有关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比较权威的人士是理查德哈什、约翰米勒和格林菲尔丁,他们合著的道德教育模式一书有较大的影响力。 概括出西方最有影响的六种道德教育模式。即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 关于我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探讨,有人尝试概括出四种典型的模式:体验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角色教育模式和讨论式模式。,李伯黍、岑国桢在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一书中,把道德教育模式分为五类共13种具体模式,第一类是提高道德认识的德育模式,具体包括正

9、确理解和掌握德育概念的模式、提高道德因果关系认识的模式和发展道德判断能力的模式。 第二类是培养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具体包括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模式、形成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的模式、发展移情能力的模式。 第三类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模式,具体包括榜样示范的模式、形成具有特定道德面貌新人的模式、培养行为自控能力的模式。 第四类是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包括培养角色承担能力的模式。 第五类是导引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包括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模式、确立正确人生观的模式和价值辨析的模式。,四、道德教育模式简介,(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该理论是在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基础上,由美国道德教育专家科尔伯格提出。

10、其代表作有道德发展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心思想: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品质发展主要是指以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为核心的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是受道德认识支配的,所以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道德认识的培养上。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伦理范畴或基本道德价值在个体身上的发生和发展,这个过程的核心是道德思维能力。 道德教育不能以传授具体的道德规则为目的,而应以发展普遍的人类基本道德价值为目标。故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为重点。,2.道德判断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他认为道德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一样具有阶段

11、性。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把道德发展分为:,3.道德教育方法 新苏格拉底法:在德育过程中应用各种问题和情境,为学生提供相互交往和角色承担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道德思考,在自动探究中提高道德水平。(道德两难故事法) 新柏拉图法:(公正团体法),认为团体公正、团体精神对个体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上引入道德讨论,促进学生思想交流,举行团体会议讨论和解决道德问题,建立纪律委员会,负责督促团体成员的行为,对违反纪律者做出处理。,(二)体谅模式,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是一种研究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德育模式。英国教育家麦克菲尔创立。 目的是提高儿童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

12、关心、体谅之中获得快乐。代表作生命线。 这种模式被美国教育哲学家尼尔诺丁斯继承和发展,形成“关怀理论”。代表作关怀:一种女性特点的德育方式,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中的关怀(中译本为学会关心:教育的另外一种模式),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考虑德育问题,他的理论假设来自于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是实证调查。经验性色彩浓,缺乏理论基础。 诺丁斯是教育哲学家,她的“关怀理论”有着理论基础:即关怀伦理学、多元智力理论。 诺丁斯的课程体系是:对自我的关怀;对亲密的人的关怀;对远方的人和陌生人的关怀;对动植物和地球的关怀;对人造世界的关怀;对思想的关怀。 她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提出道德教育特别强调的四种教育

13、要素: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关怀教育模式 1.明确教育目的:培养有能力、关怀的、充满爱心并且受人喜爱的人。 2.满足相关需要。 3.减弱控制力,给师生更多地自主选择、自己判断的机会。 4.取消等级教学计划,提供卓越教学计划。 5.每天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关怀的主题。 6.告诉学生任何领域的关怀都需要一定的能力。,(三)价值澄清模式,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代表人物是拉思斯和他的学生哈明、西蒙。价值与教学代表作。 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面临着移民社会、工业化程度快速发展等因素带来的价值多元化的冲击。面对价值多元,儿童价值观混乱。 理论基础:杜威的经验主义

14、价值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儿童)。,主要观点:,主要关注价值观教育。认为个人的价值或价值观是经验的产物,不同经验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价值本身没有真伪与对错。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教育者不能也无法向儿童传授和灌输任何价值观。价值教育的重点是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将教师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价值形成过程的步骤:,(选择) 1.自由选择。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 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 (珍视) 4.赞同与珍视。(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 5.确认。(乐意公开自己的选择) (行动) 6.根据选择行动

15、。 7.重复。 七个步骤主要有三个内容:选择、珍视和行动,价值澄清理论来源于课堂对话,其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价值澄清过程。 价值澄清方法 澄清反应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方法。亦称“澄清式问答”。师生就某一问题对话,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问题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评价:该理论提出价值澄清的教学策略简单实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与自由,因而受到好评。 但该理论存在形式主义、相对主义的不足,没有区分道德价值和非道德价值,只关注价值澄清过程而不关注学生到底获得什么样的价值观,极易导致基本道德是非标准的缺失 。,(四)社会学习模式,社会学习模式是以研究行为为重点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16、。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社会学习理论是其代表作。 理论内容: 1.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儿童只需要观察和模仿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替代强化”。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学习道德行为。环境、社会文化以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道德形成和发展。,2.榜样示范的作用。 强化不如成人榜样对儿童的影响。 班杜拉和麦克唐纳关于模仿学习的实验证明。 三组等水平的儿童为被试 。一组取得进步给予强化;二组除强化外,还有成人榜样并作出道德评价;三组与二组情况基本相同,但成人不给儿童判断以积极强化。结果显示:第二组成绩最好。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优化环境和提供榜样的重要性。但忽视学生认知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五)集体教育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他认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 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五、德育模式的研究反思,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美德有两种,即心智方面的和道德方面的。心智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归功于教育;而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