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高频考点38三轮考前增分课件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41334429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高频考点38三轮考前增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高频考点38三轮考前增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高频考点38三轮考前增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高频考点38三轮考前增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高频考点38三轮考前增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高频考点38三轮考前增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高频考点38三轮考前增分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考前审题能力培养,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审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成败。因此,在高三二轮复习时,要着力培养审题能力,既是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基础要求,也是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下面着重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希望能为学生二轮高效率的备考以及考前增分提供一些参考。,1题干及选项关键词的审读,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化学变化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因此,在读题时,不能只注意那些给出的具体数字或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其中一些“关键词语”视而不见。若抓不住“关键词语”,就意味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找不到

2、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其结果必将是答非所问。为提高审题的准确性,审题时除仔细阅读题目外,一般应圈下有关的“关键词语”,这样,就可避免漏掉问题或“看错题目了”。,培训一选择题审题能力考前培训,【示例1】 在pH1的无色溶液中,下列各离子组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是(),关键词: pH1溶液呈酸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排除A、C;无色,排除B;选项D正确。,2审题时要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隐含在文字叙述中,需要认真分析才能挖掘出来的条件。现在高考命题总是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并与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将所考查的知识点巧妙地隐藏在所设置的情境中,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由表及里的提炼加工能力。因此,审题时,必须把隐含条件分析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要点。,A35.5108 B71108 C81 D16207 隐含条件:,3审题时要注意排除干扰条件,所谓“干扰条件”是指题中与解题无关,但对应试者的思维产生干扰作用的迷惑性条件。在审题过程中,只有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设问,迅速地摒弃这些干扰因素,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题才能迅速而正确。,【示例3】 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存在着如下的平衡:,Fe22H2OFe(OH)22H 若在此溶液中加入盐酸,则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A绿色变深 B浅绿色变得更浅 C变黄 D无明显变化,4审题时要注意有效数据的提取,所

4、谓“有效数据”是指题干中出现的或隐含的对解决问题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数字或字母。命题者经常在一些题目中故意给出一些多余的数据信息,增强了迷惑性,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因此,在审题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准确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关数据的干扰,去伪存真。,【示例4】 有五瓶溶液分别是:10 mL 0.60 mol/L NaOH水溶液;20 mL 0.50 mol/L H2SO4水溶液;30 mL 0.40 mol/L HCl溶液;40 mL 0.30 mol/L CH3COOH水溶液;50 mL 0.20 mol/L蔗糖水溶液。以上各瓶溶液所含离子、分子总数的大小顺序是(),A B C D,5审题时要注

5、意图表信息的分析,图表信息主要包括转化关系框图中的信息、图示表格信息、坐标曲线中的信息、实验装置中的信息、实物图中的信息、模型图中的信息等。对于试题中的图表,要认真分析,发现图表中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挖掘图表中隐含的重要信息,总结图表中表达的化学规律。,A反应CO2(g)C(s)=2CO(g)的S0、H0 B体系的总压强p总:p总(状态)2p总(状态) C体系中c(CO):c(CO,状态)2c(CO,状态) D逆反应速率v逆:v逆(状态)v逆(状态) 答案BC,6审题时要注意化学用语的正确运用,化学用语属于化学学科的语言,在高考中具有工具性的作用。审题时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区分五种

6、符号: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标注符号、核素组成符号和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2)规范五种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最简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3)注意五种反应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4)记准两种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总之,审题时应注意看准要求,观察仔细,在细微之处下功夫。,【示例6】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答案D,1利用模型,确保审题的有序性和全面性,审题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面对题目中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常常因为思路不清晰,导致审题时获取的信息丢三落四、杂乱无章。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把各种题目加工整理、分类突破

7、,构建解决每类问题的一般模型。学生熟练掌握了常见问题的特征和解法,就可以从复杂题目中分离出这些基本问题,进而全面、有序地获取题目的有效信息。,培训二填空题审题能力考前培训,【示例7】研究CO2与CH4的反应使之转化为CO和H2,对减缓燃料危机,减少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密闭容器中通入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的CH4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H4(g)CO2(g)2CO(g)2H2(g),测得CH4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1)据图可知,p1、p2、p3、p4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 _。 (2)在压强为p4、1 100 的条件下,该反应在5 min时达到平衡,

8、则用CO表示该反应的速率为_。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答案(1)p4p3p2p1(2)0.032 molL1min11.64,2图文对照,准确把握题中关键信息的本质,命题人员为提高难度,有时在试题中设置一些新颖的情境或者给学生几个陌生的概念。这些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距甚远,准确把握这些信息的本质成为下一步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边阅读文本边对照图像,将文本图像化,就能较快地把握本质、理解内涵。,【示例8】合金贮氢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放氢性能,在配合氢能的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1)一定温度下,某贮氢合金(M)的贮氢过程如图所示,纵轴为平衡时氢气的压强(p),横轴表示固相中氢原子与金属原子

9、的个数比(H/M)。,某贮氢合金(M)的贮氢过程示意图,在OA段,氢溶解于M中形成固溶体MHx,随着氢气压强的增大,H/M逐渐增大;在AB段,MHx与氢气发生氢化反应生成氢化物MHy,氢化反应方程式为:zMHx(s)H2(g)zMHy(s)H1();在B点,氢化反应结束,进一步增大氢气压强,H/M几乎不变。 (2)表示单位质量贮氢合金在氢化反应阶段的最大吸氢量占其总吸氢量的比例,则温度为T1、T2时,(T1)_(T2)(填“”“”或“”)。当反应()处于图中a点时,保持温度不变,向恒容体系中通入少量氢气,达平衡后反应()可能处于图中的_点(填“b”“c”或“d”)。,培训:这是一道图像题。首先

10、按照解决图像和表格一类题目的模型读图,依次获得图像的各种初步信息。然后把题中的概念与图像一一对应起来,来获得图像的深层次信息,使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化、图像化易于理解。 答案(2)c,3控制变量,理清题中复杂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在图形、图像类的题目中一般有多个变量,每个变量对事物的影响是不同的,要理清这些复杂因素对事物是如何影响的,就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之中,是科学探究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示例9】某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来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先分别量取两种溶液,然后倒入试管中迅速振荡混合均匀,开始计

11、时,通过测定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该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1)为了观察到紫色褪去,H2C2O4与KMnO4初始的物质的量需要满足的关系为n(H2C2O4)n(KMnO4)_。 (2)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填编号,下同),可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培训: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时候,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同时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先研究这个改变的因素对事物是如何产生影响的,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研究其他因素,最后得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大小关系和数量关系等各种关系。运用变量控制法处理图像题时,有时需要作辅助线。 答案(1)2.5(2)和和,4抓

12、住题眼,排除干扰,获取有效信息,学生记忆中储存的知识(比如概念、定理和解题方法)一般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与依据。但是,有些题目巧设圈套考查学生相近、相似和易混的知识,学生如果不顾题目的实际情境,不加选择地套用已有知识,就会发生失误。因此,读题时要审慎地找出“题眼”,准确地辨别并排除各种干扰信息,避开命题人员设置的各种“陷阱”。,【示例10】大气中的部分碘源于O3对海水中I的氧化。将O3持续通入NaI溶液中进行模拟研究。,(1)O3将I氧化成I2的过程由3步反应组成: I(aq)O3(g)=IO(aq)O2(g) H1 IO(aq)H(aq)HOI(aq)H2 HOI(aq)I(aq)H(

13、aq) I2(aq)H2O(l)H3 (2)为探究Fe2对O3氧化I反应的影响(反应体系如图甲)某研究小组测定两组实验中I浓度和体系pH,结果见图乙和下表。,图甲反应体系示意图图乙I浓度曲线,体系pH测量表,图甲中的A为_。由Fe3生成A的过程能显著提高I的转化率,原因是_。,培训:排除干扰信息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从储备的知识中列出符合题中“部分”条件的所有可能;第二步,找到题目中“剩余”的限定条件即“题眼”,寻找“题眼”时要仔细分析、深入推敲题中特殊的物质、特殊的现象、特殊的变化和特殊的过程,准确理解其真正含义;第三步,从列出的所有可能中,筛选出符合限定条件的信息。,有的学生常常把在审题中出

14、现的错误归结为自己粗心大意,其实粗心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质上还是因为审题能力不强。提高审题能力不能靠突击,也不能靠临考前的叮嘱,更不是一两次讲座就能解决的。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审题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要掌握审题的方法,强化审题意识,树立审题的信心;平时要严格训练,每做一道题,都要弄清题目的全部条件、现象和过程,准确界定研究的问题,进行严密的建模和推理。这样的训练一方面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体系;另一方面也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提升综合素养,从而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答案Fe(OH)3由于Fe3水解,使体系中H浓度增加,O3氧化I的两个分步反应和的平衡向右移动,I转化率提高,【附

15、】:化学审题关注点 (1)“不正确”、“由小到大排列”、“由大到小排列”等; (2)“稀、浓、过量、少量、适量、足量、最多、至少”“所有、全部、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等; (3)“短周期”“主族”“同周期”“同主族”等;,(4)“等体积”“等质量”等; (5)单位:“mL”与“L”、“m3与cm3”、“molL1min1”与“molL1s1”等; (6)“已知”中的内容、“()”中的内容、注解以及图、表中的“隐含信息等; (7)有关化学反应(尤其是平衡问题)问题的三”看“: 看特征:物质状态、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等; 看条件:是否恒温、恒压、恒容等; 看各物理量的单位是否需要换算。 (8)溶液的酸、碱性和颜色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