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ppt课件....ppt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41291898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二则》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礼记二则》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礼记二则》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礼记二则》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二则》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虽有佳肴,礼记,礼记二则,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 称“三礼”。,节选自礼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虽有佳肴,读准字音,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yo,qing,yu,xio,注意停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

2、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自由诵读,对译注释,(,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

3、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

4、,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即使,味美,美味的菜,吃,最好的道理,好,所以,困惑,(,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

5、,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

6、,)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自我反思,自我勉励,表示推测,促进,同“敩”,教导,对译注释,字词归纳,1.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曰“学学半”,同“说” 同“敩”,教导,2.古今异义,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 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3.一词多义,学,学学半,音xio,同“敩”,教导,学学半,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指代“佳肴”,“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7、?,内容归纳,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问题探究,问题探究,虽有嘉肴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论证思路:重视实践在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进步与发展。,“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深化主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

8、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问题探究,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课堂反思,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是没掌握的?,?,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道之行也,原文欣赏

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 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

10、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因此(家家户户的)门从外面带上而用不关闭。这就叫作理想社会。,知识归纳,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j,m,gun,fn,w,1通假字 (1)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同“鳏”,老而无妻),2.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2)不独亲其亲,不独

11、子其子(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3.古今异义,大道之行也 古义: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大路。 男有分 古义:职分,职守。 今义:成分;职责、权利等的限度。 女有归 古义:归宿。例句: 今义:返回;归还。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指造反。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指害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课堂总结,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

12、和平的大同社会。,课堂总结,试归纳大道之行也一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社会上亲如一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得到适当的安排;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结构脉络,互动论坛,探究主题:如何理解和评价“大同”理想? 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许

13、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大同”理想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互动论坛,其实“大同”思想也不完全是儒家所独有的,应该是他们总结前人的思想,然后加以具体化的结果。孔子曾说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圣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这足以证明孔子的思想是总结前人的。“大同”理想虽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时期,是不可能实现的。,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文人笔下的理想社会,孟子: 陶渊明: 范仲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铁道横织于地面,汽球飞舞于天空, 无乡邑(y)之殊,无 僻闹之异,所谓大同,所谓太平 也。”,康有为大同书 :,“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 “国家为人民共有,政治为人民共管,利益为人民共享。”,孙中山向往的理想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