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 第10章(2)S电子教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286727 上传时间:2020-08-0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 第10章(2)S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国际金融 第10章(2)S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国际金融 第10章(2)S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国际金融 第10章(2)S电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国际金融 第10章(2)S电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 第10章(2)S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 第10章(2)S电子教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购买力平价说 该学说是现代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存在着如下两种形式: 1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最典型的形式,其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与另外一个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之比来决定的。 2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可以用如下表达式概括:,第二节 汇率决定理论,人民币汇率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他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中国学者首先系统研究

2、此问题的是任若恩教授。他估计1991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1.13元人民币。易纲和范敏估计的199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1美元等于4.2人民币。可以看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对汇率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汇率偏差较大。 虽然各种测算结果都不一致,但一个共同之处是: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存在被低估的情况,因此汇率应升值。这也是目前国内外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学者所持理论依据之一。不过,人民币是否被低估如此之多,我们是不是应该完全按照所得到的PPP数值对汇率进行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是个值得进一步分析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含义是,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3、。以中美两国为例,若中国通货膨胀率超过美国,则人民币将贬值,反之人民币将升值。根据易纲、范敏的研究, 从1980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0年1984年,1990年19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外,其余年份里中国通胀率均高于美国。当美国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时,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如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言而升值,反而贬值了。 而在人民币升值的年份,中国通胀率却高于美国通胀率。由此可知,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是背离的,中美两国通胀率的变化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1.该理论较令人满意地解释了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2.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物价剧

4、烈波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具有相当的意义。因为它是根据两国货币各自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汇率决定的基础,能相对合理地体现两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另外,从统计验证来看,相对购买力平价很接近均衡汇率。 3.该理论有可能在两国贸易关系新建或恢复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均衡汇率。 4.它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唯一的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为金本位制崩溃后各种货币定值和比较提供了共同的基础。,70多年来在汇率决定理论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对当今西方国家的外汇理论和政策仍发生重大影响。今天,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仍然把其作为预测长期汇率趋势的重要理论之一。但是,在许多方面仍受到批评,具体表现在: 1.理论基础的错误

5、: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不想符合的。 2.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变化,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3.该理论在计算具体汇率时,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物价为指标,还是以国内全部商品的价格即一般物价为指标,很难确定。 4.绝对购买力平价方面的“一价定律”失去意义。因为诸如运费、关税、商品不完全流动、产业结构变动以及技术进步等会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化从而使一价定律与现实状况不符。,二、利率平价说 利率平价说是汇率理论上

6、的大发展与重要创新。根据投资者行为的假设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CIP)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UIP)。 1.套补的利率平价:套补的利率平价可以表示为: 2非套补的利率平价: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可以表述为:,利率平价理论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l9世纪60年代。l9世纪90年代,研究远期外汇理论的德国经济学家沃尔塞洛茨提出了利差与远期汇率的关系问题。 20世纪初期,凯恩斯第一个建立了古典利率平价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1、决定远期汇率的基本因素是货币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 2、远期汇率围绕利率平价上下波动。 3、不论远期汇率与其利率平价偏离多大程度,获得足够利润的机会使套利者把资金转移到更有利

7、的金融中心。,4、如果外汇交易被少数集团控制,或在主要交易人之间达成交易协议,那么,挂牌汇率可能偏离其利率平价。 5、套利资金有限,常常不能大到足以使远期汇率调整到其利率平价水平上。 6、在不兑换纸币的条件下,银行利率变化直接促使远期汇率重新调整。 20世纪30一40年代,保罗艾因齐格运用动态均衡思想,发展了利率平价的动态理论。经过罗伯特z阿利布尔等人的进一步完善,现代利率平价理论框架趋于成熟。,对利率平价理论的评价,自20世纪20年代利率平价被首次提出后,利率平价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重视。它与购买力平价所不同的是考察资本流动(而不是商品流动)与汇率决定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汇率变动的原

8、因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利率平价同样并非是一个完善的汇率决定理论,对其的批评主要有: 1利率平价的实现依据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价定律”, 但现实中,不仅完善的外汇市场没有普遍存在,而且许多国家实际对外汇实行管制并对资本流动进行限制。,“一价定律”的先决条件是: (1)有效的且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的外汇市场。即需要一个有组织的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市场的信息能够非常有效地流通,从而消除可能出现的机会利润; (2)无市场壁垒,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不受任何限制; (3)交易成本很低或可以基本忽略不计。 2在利率平价的关系式当中,并未能表明到底是利率平价决定汇率,还是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距来决定利率。

9、3忽视利率结构问题。,利率平价理论的缺陷,利率平价说没有考虑交易成本。然而,交易成本却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各种交易过高,就会影响套利收益,从而影响汇率与利率的关系。如果考虑交易成本,国际间的抛补套利活动在打到利率平价之前就会停止。 利率平价说假定补存在资本流动障碍,假定资金能顺利,不受限制地在国际间流动。但实际上,资金在国际间流动会受到外汇管制和外汇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阻碍。目前,只有在少数国际金融中心才存在完善的期汇市场,资金流动所受限制也少。,利率平价说还假定套利资金规模是无限的,故套利者能不断进行抛补套利,直到利率平价成立。 但事实上,从事抛补套利的资金并不是无限的。这是因为: 与持有国内

10、资产相比较,持有国外资产具有额外的风险。随着套利资金的递增,其风险也是递增的。 套利还存在机会成本,由于套利的资金数额越大,则为预防和安全之需而持有的现金就越少。而且这一机会成本也是随套利资金的增加而递增的。基于以上因素,在现实世界中,利率平价往往难以成立。,三、资产市场分析方法 资产市场分析方法(Asset Market Approach)假设完全的资本流动,把汇率看成是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并采用存量分析方法研究汇率决定问题。,1.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主流汇率决定模型,建立在三个主要假设上,即垂直的供给曲线;购买力平价理论长期持续有效;货币需求函数形式

11、是稳定的。其基本汇率方程式如下: 上式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对持续购买力平价的存在假设进行修正可以得到粘性价格货币模型。,2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该分析法认为,由于金融市场比商品市场调整速度快,购买力平价只有在长期内才成立。这样汇率会存在超调现象。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方法是对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一种综合,是开放经济下汇率分析的一般模型。在粘性价格假定下,它证明了汇率对扰动的过度反应。,3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 资产组合平衡分析假设国内外的非货币资产是不完全替代,它认为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断重新组合资产的行为引起对本外币需求的变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从而导致汇率的变动。 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将货币看作人

12、们可选的一系列资产中的一种,更加贴近实际。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足。,资产市场分析法的评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是一个庞大的理论集合,之所以将这些理论归为同一类,是因为它们都有着一个本质的共同特征:汇率被看作是资产的价格,在资产市场上由资产的供求决定。在这个理论集合中,最为基础的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和货币替代模型都可以看做是对其的修正和发展,通过放松其假设前提以更符合实际经济情况。 其中,粘性价格的货币模型放松了弹性价格模型中商品价格完全弹性使得购买力平价连续存在的假设,而货币替代模型则放松了本国居民只持有本国货币、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不可替代的假定。虽

13、然只是条件的放松,带来的却是对汇率决定理论突破性的进展。,总的来说,以上这三种模型都突出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都属于汇率决定的货币模型。而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则是进一步放松了货币模型中本外币资产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假设,认为风险等因素使得本国和外国的资产不能完全替代,这样,货币被看成是众多金融资产中的一种,均衡汇率不只是由货币市场决定,而是在整个金融资产市场的总体供求平衡中实现,从而将对汇率决定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更加宽阔的视角。 因此,在资产市场分析法中尽管存在不同理论分支,但它们在基本分析方法上是一致的,不同分支只是由于在某些假定上有所不同,从而使得各自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他们之

14、间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在很多观点上彼此相互融合。,与早期汇率决定理论相比,资产市场分析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它带来的是汇率决定分析方法突破性的变革。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资产市场分析法在早期汇率决定理论基础上突破和发展的脉络。 首先,资产市场分析法将分析的视角从实体经济转向货币经济,从流量分析转向存量分析。资产市场分析法产生之前对汇率决定的研究偏重实体经济和流量分析,这与货币经济未充分发育、国际贸易支配国际经济的背景相对应。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货币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增加,货币经济已经大大超越了它的实体基础,资产市场的存量也远远超过了经

15、常账户的流量,国际资本流动占据了国际经济贸易的统治地位,并且越来越表现出与实体经济相脱离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早期流量分析的弊端就显示出来。而资产市场分析法则将分析的视角转向货币经济和存量分析,将汇率视为资产的价格,从资产市场上的存量调整角度展开分析,强调市场供求存量均衡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从而使得汇率的决定和变动与高度发展膨胀的货币经济和金融资产市场独特运行规律相结合。 因此,资产市场分析方法的研究视角能够更好地贴近现实经济。此外,资产市场分析方法在关注货币经济、采取存量分析的同时,也试图在这一框架内对流量变动展开一定的分析。例如在资产组合平衡模型中从经常账户会引起财富总量调整人手,将经

16、常账户调整过程中汇率发生的相应变化纳入到整个存量模型中进行分析。 现实经济中,特别是长期来看,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对汇率的影响是难以忽视的,资产市场分析法虽然试图在高度理想化了的货币世界中结合某些流量因素来贴近现实,但总的来看,资产市场分析法对流量因素的分析还远远不够,难以充分反映出实体经济状况对汇率的影响。,其次,资产市场分析法较之早期汇率决定理论,在分析方法上由局部均衡分析走向一般均衡分析,由长期或短期分析走向长短期结合分析,由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走向了动态分析。 正如在之前所提到的,早期汇率决定理论都属于局部均衡分析,仅仅着眼于某一个市场、某一个方面的均衡,而在资产市场分析法中则同时考虑开放经济下多个市场的一般均衡,关注各类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将汇率的决定和调整放在了实现所有市场同时平衡的一般均衡框架之中。 早期汇率决定理论或者侧重长期分析或者侧重短期分析,例如购买力平价理论试图揭示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对短期汇率波动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原因则未予分析;,而利率平价理论、国际借贷理论及其后续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