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畜牧管理}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1252742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X 页数:133 大小:45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与畜牧管理}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与畜牧管理}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与畜牧管理}第三章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第一节 经济效果原理 第二节 农业技术要素配置原理 第三节 农业资源报酬变动原理 第四节 农业生产规模经济原理 第五节 农业生产要素边际原理,第一节 经济效果原理,一、经济效果的概念 劳动消耗是指在实践中为获得某种效果所消耗的劳动,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 物化劳动消耗是指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耗,包括种子、肥料、水、电、燃料、投畜、农机具、仓库、建筑物等的消耗。 生产资料在全部被损之前,有较长一段时间是处于被占用状态,形成劳动占用。 活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生产经验、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或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实际消耗的劳动量。,经济效果就是劳动成果和劳动

2、耗费的比较,或者说是劳动成果(有用效果)同取得这一劳动成果的劳动耗费之间的比较; 经济效果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经济效果概念还有其他各种不同的表述,如使用价值和劳动耗费的比较;有用效果和劳动耗费的比较;所得和所费的比较;产出和投入的比较;满足社会需要和劳动耗费的比较;收入和支出的比较等等。,经济效果是个多层次的综合性概念,它既适合于微观,也适合于宏观;既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又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二、经济效果的数量界限,经济效果 = 劳动成果(有用效果)/ 劳动耗费 劳动成果可以是使用价值,也可以是价值。劳动耗费则包括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也包括劳动占用。

3、,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劳动成果一定/ 劳动耗费减少 ()劳动成果增加/ 劳动耗费一定 ()劳动成果大量增加/ 劳动耗费少量增加 ()劳动成果少量减少/ 劳动耗费大量减少 ()劳动成果增加/ 劳动耗费减少,三、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一)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实际上是指的盈利或利益,表示产值、成本、利润、税收等因素之间的消长关系,是综合经济活动的结果。 所谓经济效益,就是生产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成果同劳动耗费的比较。 1差额表示法 经济效益 = 产出投入 = 所得所费 收入支出,2比率表示法,经济效益 = 劳动成果(有用成果)劳动耗费/ 劳动耗费或 经济效益 = 劳动耗费 / 劳动成果(有

4、用成果)劳动耗费,经济效益包含的意思,()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少,资金占用少,成本低。 ()劳动成果多,即品种多、产量多、质量好。 ()劳动成果大于劳动消耗,即产出大于投入。 ()劳动成果符合社会需要,产品适销对路。,(二)经济效益临界,利润率银行利率作为经济效益临界 绝对经济效益临界就是指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只有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真正获得经济效益。其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益临界 =(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最大 经济效益临界 =(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最大,相对经济效益临界,经济效益临界应以比较利益为基础,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效益临界,其表达式为: 相对

5、经济效益临界 = 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益机会成本0最大 比较利益,就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生产单位(或农户)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相对来说比提供其他产品(或劳务)更为便宜合算的特殊能力。根据比较利益概念,一个单位虽然在某些产品上具有绝对的有利条件,但仍应集中力量去生产或销售那些对它具有最大利益的产品(或劳务)。,机会成本是指在技术经济方案评价选优中,以未被选择方案所损失的利益为尺度,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成本。 在农业技术经济学中通常研究两类经济效益临界问题:一类是技术的经济寿命和更新的经济效益临界,主要研究经济目标与技术的时间演变关系;二类是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费用的经济效益临界,主要研究

6、经济目标与费用的演变关系。,经济效益界限分析,经济临界点 经济效益范围 可行性区间 经济最佳值,(三)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二者是同一范畴,处于不同层次。 经济效果着重效率。 经济效率劳动成果/劳动量 经济效益强调成果的效用。 经济效用就是经济活动中产出的劳动成果适合社会需要的程度。 产品的效用和质量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从广义上讲,经济效益是经济效率、经济效果、经济效用的函数。 经济效益f(效率,效果,效用) (1)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都反映了劳动消耗与生产成果之间的数量关系; (2)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目的都在于减少消耗增加收益。 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涵较广。使用经

7、济效益时,着重点在于满足需要这一前提下的盈利性,使用经济效果时,往往着重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比值。,三、农业生产资源的性质,(一)资源的可控性与非可控性 (二)资源的积贮性与流失性 (三)资源间的互补性与互代性 (四)资源的再生性与相对性,四、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一)什么是技术效果 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 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后,如合理施肥、灌溉,选用优良品种等,会使农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这是技术发展作用而取得的成果,即技术效果良好。 技术效果讲求的是在技术上能否达到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质和量。,经济方面的

8、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农业技术的生产成果与劳动耗费联系在一起,就进入经济范畴,形成经济效果。,(二)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同步性与矛盾性,同步性比较普遍,例如,选择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增产增收;技术效果好,经济效益也高,二者同步。 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第一,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 第三,经济上的需要与技术上的可能之间的矛盾。,(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以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特殊需要为基础,以培养提高地力和促进生态平衡不前提,

9、研究应用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或技术政策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与农业生产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 (四)农业技术经济效益 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提高土壤肥力的前提下,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不同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的组合、运用及发展的经济效益。,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特点,1、综合性 2、持续性 3、相关性 4、极限性 5、不稳定性 6、多样性,第二节 农业技术要素配置原理,一、农业技术要素整体原理 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人力、土地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农业生产亦是一个系统,具有明显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指系统整

10、体具有若干不同要素功能的新功能:“整体大于分部之和”。 整体功能原因: 只有在整体中,自然力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只有在整体中,技术要素所具有的创造使用价值或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只有在整体中,管理这些非实体性技术要素才能存在,并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二、稀缺要素及生产要素综合平衡理论,(一)稀缺要素的由来 1、最小养分律 近代农业化学奠基人李比希(18031873)在提出有名的土壤肥力矿质营养学说的时候,注意到了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明确提出了和报酬递减有关的“最小养分律”。 李比希认为,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植物的生长量受最小量养分的限制,并随着这一养

11、分的增减而增产或减产。 根据李比希的论断,如果无视限制养分存在的事实,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植物的产量。,2、各种生活因素同等重要或不可置换律,意思就是说,植物为了生活,要求所需要的生活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当这些因素在质量上、数量上形成适合于该种作物需要的特殊组合时,方能增产。在其他众多因素不变或变化很少的情况下,单独改变某一个或某一种因素,在技术上就会遇到一个量的限度,在限度之内加强这个因素就能与其他因素组成适合某种作物需要的组合,因而增产;过此限度,产量就不可能与该因素的加强成正比例增长,从而导致递减。,3、木桶理论,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列克用一个木桶来比喻这个道理,意思是,

12、构成一个木桶周围的木板长短不同时,这个木桶所容纳的液体的量决定于最短木板的长度。如把桶上的木板比喻成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要素,那么,限制动植物生长发育水平的就是那种相对来说最为缺少的生产要素,也可称为限制因素。 所以,只有增施相对最少要素,从而使各种要素的比例符合动植物的客观要求时,才能使动植物增加生产。,4、稀缺要素理论,后来李比希又把“最小养分律”推广到经济生活中,提出了稀缺要素理论。他认为,在生产活动中需要多种生产资源,而其中相对来说最稀缺的资源即为稀缺要素,应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投入的关键,要研究最稀缺要素对经济效果的影响。 具体地说,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水平不是受制于总体中最

13、强部分的可协调程度,也不是受制于总体中各部分的平均可协调程度,而是受制于总体中最弱一部分的可协调程度。最弱的部分构成了“最小构成因子”或“最大限制因子”,也即稀缺要素。,(1)稀缺要素是指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生产要素。 ( 2)稀缺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 3)继续增加稀缺要素以外的其他要素,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还会降低经济效益。,(二)综合平衡理论的要点,即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配合。只有在某种适当的配合比例下,即达到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综合平衡时,也即符合生物体和技术水平所要求的客观比例时,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 综合

14、平衡理论的要点是: (1)生产要素的同等重要性 只有具备了生产所必要的要素,才能形成生产力有机整体。缺少了任何一个要素,就要破坏生产力的整体性,必然会影响生产的进行。 此外,这些必需的生产要素还应该有一个数量的平衡。,(2)生产要素的“短线平衡性”,在一个生产单位中,农业生产力各要素的能力往往不均衡,有高有低。生产力整体能力是由投入生产的最低能力要素的水平为基准来决定的,不是由各要素平均能力水平或最高能力水平来决的。一个要素短缺,就会影响到其他要素能力的发挥,就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损失。,(三)生产要素综合平衡理论的启示,(1)及时发现限制因子并加以解决 (2)注意考察各种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

15、(3)要注意农业生产力内在系统的要求,(四)生产要素综合平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生产要素的时间平衡 (2)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平衡 (3)以资源优势为中心组织平衡(空间平衡) (4)注意平衡的动态性 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低级平衡向高级平衡发展的。 资源配合的平衡是相对的。 一是每项资源在生产部门和各个生产项目上的分配比例要保持相对的平衡;二是每一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之间也要保持合适的比例。 (5)农业生产要素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三、生产要素替代原理,在农业生产中,有不少的生产要素是可以替代的,如劳力、畜力可以被机械所替代等。 (一)生产要素替代的途径 1、单项技术要素的替代 2、技术要

16、素组合的替代 (二)生产要素替代的原则 1、相互替代的技术要素应该是同质异值,即功能相同、价格不同,替代后可能提高经济效益。 2、不同的技术要素组合相互替代时,替代后的技术要素组合应能降低成本或增加产量,保证经济效益大于替代前。 3、被替代的技术要素不可闲置不用,而且在新的用途中能够获得比原来用途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4、实现技术要素替代的经济效益,应以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第三节 农业资源报酬变动原理,一、农业生产资源的概念 农业生产资源是农业生产赖以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基础,它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各种资源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两大类: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社会经济资源。 农业生产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那些自然因素和自然力。例如大气元素、土壤微量元素等。 农业生产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自身通过劳动而提供的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均为社会经济资源。,二、农业生产资源的分类,(一)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 (二)可控资源和不可控资源 (三)变动资源与固定资源,三、农业生产资源的性质,(一)资源的可控性与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