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磁存储器培训教材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251570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章磁存储器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9章磁存储器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9章磁存储器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9章磁存储器培训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9章磁存储器培训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章磁存储器培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章磁存储器培训教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磁存储器,9.1 概述 9.2 数字磁记录原理 9.3 软磁盘存储器 9.4 硬磁盘存储器,9.1 概述,分层存储体系结构 核心:CPU 0层:寄存器 1层:CACHE 2层:MEMORY 3层:HDD 4层:FD、磁带、光盘等,磁存储原理,属于磁表面存储器,以剩磁的状态表示信息。 磁表面:在带状或圆片状的载体上涂敷一层薄磁性材料而成,其厚度一般在0.20.5微米之间。 利用线圈制造磁场,让磁场在次表面上通过,然后在磁表面上留下磁筹(剩磁)。 读出来的时候就让线圈在磁筹上通过,通过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流,从而把数据从磁表面上读出来。,9.2 数字磁记录原理,此部分略,9.3 软磁盘存储器,参

2、见硬磁盘(实物),3”,5”,软驱接口,硬盘接口,9.4 硬磁盘存储器,9.4.1 概述 9.4.2 工作原理 9.4.3 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9.4.4 接口 9.4.5 硬磁盘适配器 9.4.6 磁道格式 9.4.7 硬磁盘存储器的发展,9.4.1 概述,硬磁盘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外存储器。世界第一台硬盘驱动器(HDD)是1956年问世的IBM350,它由五十片直径为24英寸的盘片组成,面密度为每平方英寸2KB,存储容量仅5MB。转速为1200转min。磁头是静压式,工作时需要向盘组压人压缩空气。平均定位时间长达600毫秒。自那以后,硬盘驱动器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3、。 硬盘从它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作为计算机的外存储设备。目前尽管受到来自光盘和半导体盘的激烈竞争和挑战,但从数据存储速度和产品价格两方面比较,要把光盘从现在的7080ms平均存取时间降到HDD现在已经达到的20ms左右的水平,要把现在几十倍于HDD价格的半导体盘降到现在HDD的价格水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时HDD的性能价格比还在飞速提高。因此,HDD在计算机各类外存储设备的统治地位,至少短时期内不会改变。,特点 存储容量大 随机存储 数据速率高 可靠性好 分类 按磁头的工作方式分类 按磁盘的可换性分类 按磁盘尺寸分类 按磁层分类 按盘片数目分类,硬盘内部结构,9.4.2 工作原理,磁盘存储

4、器的数据读写是靠磁头和盘片来实现的,盘片是在圆形盘基表面上涂有一层磁介质而制成的,工作时盘片在主轴电机驱动下匀速旋转,读写磁头浮动在盘片上。数据是按磁道分布的。盘片上的磁道从外缘向圆心,按0N顺序编号(图110)。磁头通过磁头臂安装在滑动小车上,在驱动和定位机构控制下,磁头沿盘片径向作进、退运动,访问相应磁道。一般盘片的两面都有读写磁头。多片盘的情况,各片盘上相同编号的磁道组成一个柱面,柱面的编号与磁道号相同。,9.4.3 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磁盘驱动动器主要有盘片(或盘组)、主轴驱动机构、磁头、磁头驱动和定位机构、读写电路接口及控制电路等组成。,温式盘的主要特点,1把磁头、小车、导轨、主轴和

5、盘片等封装在一个腔体内,制成一个整体组件,称之为HDA(headdiskassembly)。 2采用了质量轻、浮力小的磁头。采取了接触起停方式,又称CSS方式(contact startstop)。 3由于采用了接触起停的方式,磁头与盘面有磨擦,为了延长使用寿命,除了在主轴电机上装有制动机构,缩短停机摩擦过程外,盘面上还涂有一层润滑剂,使CSS的次数由原来的1 000次提高到10 000次以上。 (图见P291),9.4.4 接口,常用的控制器有4种: ST-506/ST-412接口 ESDI SCSI IDE EIDE(对IDE的扩展),9.4.5 硬磁盘适配器,定时电路 I/O接口电路 智

6、能控制器 状态检测和控制器 读/写数据电路 校验和纠错电路 存储电路,9.4.6 磁道格式,记录在盘面上的信息是串行排列在磁道上的,以字节为单位,一群相关的字节组成字节组,一系列字节组称为记录,一批相关的记录组成文件。盘面上的信息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安排的,并加上了寻址信息。不同类型的磁盘驱动器,由于基本结构上的区别,其寻址方式、磁道格式等都可能不同。就一般移动式磁头的磁盘驱动器而言,当要访问某一个记录时,磁头须从当前所处的磁道运动到指定的目标磁道,再等待被访问的记录块旋转到磁头下。所有盘面上的磁头是装在同一个小车上作同步运动的,也就是说,每一瞬间各盘面上的磁头均处于各自同一序号的磁道上,这些序号

7、相同的磁道组成了一个柱面,与磁道编号一样,零磁道所在的柱面为零柱面,1号磁道所在的柱面为1号柱面,依次类推。,9.4.7 硬磁盘存储器的发展,硬磁盘驱动器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降低浮动磁头的高度 60年代后,成功地研制了动压浮动磁头,这种磁头是利用盘片旋转时产生的气流而浮起的,浮动高度从20pm不断地降低到lOOnm。 (二)采用伺服定位,提高磁道密度 最初的硬盘驱动器用油压机构来驱动和机械方法定位磁头,精度差,磁道密度仅为每英寸20道。后来磁头驱动改进为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音圈电机,磁头定位从简单的开环控制到闭环伺服盘控制、数据道的嵌入伺服、光伺服。技术的进步,使磁道

8、密度不断提高,达到了每英寸5 000道,甚至17 000道。 (三)采用接触起停方式(CSS方式)和温彻斯特技术 1973年开始采用CSS技术,1976年出现了用温彻斯特技术制成的硬盘驱动器,由于它的系列优点,把磁盘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四)采用磁阻磁头(MR磁头),提高面密度 为了提高磁记录密度,磁头技术是关键,传统的感应式磁头经历了从铁氧体磁头到MIG 整体型磁头,到薄膜磁头,到MR感应薄膜磁头的发展过程。19901991年,IBM公司首次将MR磁头应用在磁盘驱动器上,MR磁头是利用磁致电阻效应的磁头,记录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2 000MB。目前,容量大于1GB的磁盘驱动器中普遍应用了

9、MR磁头。IBM的扩充式磁组(MRX)磁头等技术使25英寸硬盘达到每盘面18GB的容量。1994年,又开发了利用旋阀效应(SpinValve)的改进型巨磁阻效应磁头(GMR磁头),进一步提高了面密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每片338GB的容量。,(五)采用先进的通道信号处理技术 从通信的观点看,磁记录通道相当于通信系统的信道,由于脉冲拥挤效应而使磁记录通道 中的信号产生干扰,把通信技术中的PRML(PartialResponseMaximum Likelihood)信号处理 方法应用到数字磁记录产品中来是1984年开始的,理论和实践证明,PRML技术很适合于磁记录通道,与传统的、建立在RLLC码和峰值

10、检测基础上的磁记录通道处理方法相比,记录密度有明显提高。1990年,PRMI。技术用到了硬盘驱动器上,与采用MR磁头同时,PRML信号处理方法,可以确保读出信号幅度,降低噪声,使硬盘驱动器的面密度和存储容量提高了3050,数据传输率提高了3040。PRML通道技术和MR磁头一起代表了当前大容量计算机磁存储读通道领域的主要技术。,(六)媒体和盘基的改进 媒体的改进经历了涂布媒体、电镀媒体、溅射媒体的过程,盘基从铝合金、玻璃、陶瓷、塑料到碳的发展过程。 随着计算机的微小型化,促使磁盘驱动器的微小型化,经历了盘径从14英寸、8英寸、 525英寸、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3英寸,驱动器厚度从8

11、2mm、41mm、254mm、17mm的演变过程。,(七)驱动器速度的提高 主要包括缩短磁头行程,提高主轴转速,扩充读写控制电路的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容量,改进接口技术,采用冗余磁盘阵列(RAID)等。 平均存取时间从最早的600毫秒提高到目前的79毫秒。 主轴转速从每分钟1 200转提高到7 200转,甚至12 000转以上。 数据传输率从每秒88KB提高到111MB。,磁盘阵列技术 (增),在计算机系统中,主机半导体器件和CPU性能提高得很快,但是IO速度和CPU速度的不匹配一直是高性能计算机长期面临的、日益严重的IO瓶颈问题。作为外存主要设备的磁盘驱动器,尽管在容量上和每Mb(兆位)价格上都

12、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磁盘驱动器的平均访问时间、数据传输率等性能均受到盘片转动和磁头臂移动等机械动作的限制,单靠磁盘驱动器本身性能的改进,很难追综主机速度的提高。因此,主机与磁盘子系统之间的瓶颈问题必须要从结构上解决。 磁盘阵列技术改变了构成大容量磁盘子系统的传统方法,用多台廉价的小温式磁盘驱动器组成磁盘阵列,将并行处理的控制技术应用到磁盘驱动器一级,改变了以往驱动器级的串行控制方式。一个磁盘阵列相当于一个大容量逻辑磁盘,用户数据按一定的方式分散在阵列中的各个物理磁盘驱动器上。,磁盘阵列技术的优点,1海量存储能力 2高可靠性 3并行处理能力 4便于维护,RAID容错技术,磁盘阵列是用多台廉价小型磁

13、盘驱动器连接起来组成个逻辑空间,阵列中的磁盘驱动器越多,故障的概率也越高,丢失数据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没有磁盘冗余结构的阵列是不可靠的。为了提高磁盘阵列工作的可靠性,不得不牺牲阵列的部分容量和IO带宽。通常的作法是采用ECC错误检测和校正、额外增加奇偶校验盘、增加镜像盘,三者结合解决可靠性问题。,六种容错结构,(1)RAID0级 RAID0级支持不带任何容错能力的数据分块,它具有最高的IO性能,但可靠性最差。 (2)RAID1级 RAID1级使用数据分块,校验是用镜像方式,但采用扇区一级的镜像。它比单纯使用镜像盘的系统性能要好。它的缺点是对镜像的读写降低了由数据分块改善的IO性能。 (3)RA

14、ID2级 RAID2级的校验方式是海明码方式,即采用海明码错误校验和位交叉技术。把数据按位交叉写到若干个磁盘上,海明码被编到每一个字符的位中,按位进行检查。需要有多个校验盘来检测和校正错误。不像镜像盘结构那样100的冗余度,其系统冗余度为40。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有10个盘的小型阵列,至少需要4个校验盘。RAID2级可以很好地满足具有大量顺序IO请求的计算以及超级计算,至于微机或服务器则并不适宜。,(4)RAID3级 RAID3级采用位交叉,数据校验方式是奇偶校验方式,只用一个奇偶校验盘。同样,数据按位交叉写到几个磁盘上,用一个校验盘来识别一个数据错误,由控制器重构数据。如果校验盘损坏,可以重新

15、计算校验位将其恢复到一个新盘上去。因为只需要一个校验盘,对于有10个盘的阵列,其系统冗余读为110,因此实际存储利用率比RAID1和RAID2高,成本也较低,但是有奇偶校验盘读写的瓶颈问题。,(5)RAID6级 RAID6级是一种采用分块交叉技术和两个磁盘驱动器容错的磁盘阵列。由于它用两个磁盘驱动器存放检错、纠错冗余码,即使发生双盘出错的情况,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所以,RAID6有很高的数据可靠性。另外,RAID6中数据和校验信息分块交叉存储在阵列中的各磁盘上,多个磁盘同时读写,IO传输率较高。但是,写性能比RAID5差,因为每次写入数据时,要对三个驱动器访问两次(一个数据盘驱动器和

16、两个校验盘驱动器)。,(6)RAID7级 RAID7用一个奇偶校验盘驱动器。阵列中的所有磁盘驱动器,包括奇偶校验盘驱动器同每一个主机接口(可能为多主机接口)间有独立的控制和数据通道,因此可以对每一个驱动器完全独立地进行访问。 RAID7的主要优点是速度快,它通过最小化访问次数、优化读写请求,并用空间和时间局部性原则平滑集成单个用户的随机请求等,可获得近似主存的IO性能。数据传输能力随阵列中数据盘数量的增加而直线增加。,(7)RAID10级 RAID10级采用分块技术和镜像存储。分块技术,使多个磁盘可并行读写,I()性能很高;镜像存储技术使得它的可靠性在所有磁盘阵列中是最高的。RAID10实际上是RAID1加上RAID0,因此综合了RAID1和RAID0的优点,它的性能是所有RAID结构中最好的。缺点是每次写入数据时,要对两个互为镜像的磁盘进行写入操作,因此写代价比较高。,(4)EVENODD结构 EVENODD结构是用两个冗余盘存放检错、纠错信息,是一种容双磁盘错的阵列结构,所以为最优冗余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