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237989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本章学习要点,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及评价标准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测算方法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6.1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6.1.1 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 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6.1.2 社会

2、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社会保障水平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2)政治、社会结构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6.1.2 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保障水平呈现以下特点: (1)动态性特征 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动、制度成熟而变动。 (2)刚性特征 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即缺乏弹性或者只具有单向度的弹性,表现为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只能上不能下,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几乎都证明,缩减社会保障支出,降低社会保障水平,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3、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 过低或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确定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衡量、评价和调整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资料来源:【美】维托.坦齐, 20世纪的公共支出, 商务印书馆,2005年,让数据说话,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养老金替代率的具体数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除以“同一年度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来获得。如:2002年某一

4、城市新退休人员领取的平均养老金为650元/月,而同年该城市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为1100元/月,则:2002年该市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为(6501100)100% = 59.09% 。,6.1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6.1.3 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家间、地区间的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并采取措施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合理化与内部优化。,(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

5、方法,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况,并通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起“社会保障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用于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避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进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6.2 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6.2.1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水平既包含“量”的内容,又包含“质”的特征。就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来说,“量”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但是,

6、对于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要求是否适当,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这也代表了社会保障“质”的方面。社会保障水平是“质”与“量”的统一。,6.2 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6.2.2 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 6.2.3 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社会保障预警是指社会保障预测、监督机构通过建立科学、灵敏的预警系统,基于对量化资料的分析,及时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潜在危机,以便国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社会保障财务危机的发生,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6.3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6.3.1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7、尤为复杂,这是因为: (1)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实行分散化管理,缺乏规范的、权威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现有指标之间缺乏协调性,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还有些指标残缺不全。 (2)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处于转轨过程之中,旧的体制逐渐解体或转变,新的体制尚未最终形成,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目标体系模式还缺乏统一认识,这都给社会保障总支出的统计带来了困难。,本书的统计口径: 1、1998年之前的统计按照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全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来确定当年的社会保障总支出。 2、1998年及其之后,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和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加总的基础上,剔除其中的重叠部分,从而得到

8、社会保障总支出。,6.3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6.3.1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在确定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 (1)应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向相吻合,反映不断变化的社会保障状况; (2)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尤其是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时,一定要注意所用口径的可比性,否则可能得出非常不切实际的结论。,6.3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6.3.2 改革与发展中的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恢复、发展、改革时期,总体水平不断提高,既反映了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保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认识的深化。 (具体见课本表格),6

9、.3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6.3.3 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思考 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宏观认识 2.财政与社会保障水平 3.社会保障水平与企业的承受能力,6.3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6.3.4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 当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悬殊是城乡差别的重要体现,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后,我国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时,必须遵循城乡有别的原则,将有限的财力集中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本 章 小 结,(1)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2)社会保障水平的

10、测定和评价要坚持理论分析和实际效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综合历史、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做出判断。 (3)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会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不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及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发展都有许多不利的影响。,(4)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较为复杂,本章提出了一个综合的统计口径。根据相关的测算以及比较,我国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既不显得过高,也不显得过低。但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内部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所以,对我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研究,应紧扣该问题。 (5)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分析探讨,是对社会保障水平问题研究的一大尝试,更深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 键 词,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社会保障预警系统,习 题,1.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2.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何在? 3.社会保障水平“不适度”的表现及其影响有哪些? 4.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问题应从哪些方面把握?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