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2010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228540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2010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城市规划原理2010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城市规划原理2010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城市规划原理2010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城市规划原理2010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2010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2010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目的,熟悉城市规划的有关概念,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了解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程序,重点熟悉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布局问题,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规划、工程规划、居住区规划和公共空间规划的内容,城市更新、城市规划实施和规划行政与法规方面的相关知识。 学习教材:同济大学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本章重点 1居民点的分类?城市产生的原因?城市的含义? 2世界最早的城市?中国最早的城市? 3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发展? 4城市化及其表现特征?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5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我国城市化的特点?,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

2、与定义 居民点的形成;城市的产生;城市的定义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城市发展三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 城市化含义及特征;城市化历程;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化。,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 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城镇型居民点与乡村型居民点的区别 1产业结构:非农业与农业 2人口规模:聚集与分散 3景观类别:高密度建筑与低密度建筑 4物质构成:发达与不发达 5承担职能:中心与非中心 6生活方

3、式、价值观念和基本素质等:存在差别,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产生 古代城市的雏形:城和市的综合,城是指城堡,具有防御功能;市是指市场,具有商业功能。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产生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的

4、推力:工业技术带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例如,美国1880年农业人口44%,1964年农业人口6.8%;国家统计局的1996年的中国发展报告估计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亿;而国家计划委员会的1996年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报告估计1.5-1.8亿。 城市的引力:城市工业兴起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工业就业规模逐渐超过农业。例如,英格兰和威尔士1801年只有10%人口生活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在40年后翻了一番,再过60年又翻了一番。,城市的产生 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城市: 古埃及的孟菲斯城(又名白城)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城市: 商代的商王城(现在郑州市区地下)

5、,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Pagedown,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Home,古埃及时期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用地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亡之城”和新王朝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和城市景观设计。,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皇城,宫城,西市,东市,1.中轴线对称 2.集中的东西两市 3.规整的道路系统 4.居住的里坊制 5.引渭水入城,名广通渠,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2.规整的道路系统,第

6、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北部收缩2.5公里,南部扩展0.5公里 2突出8公里的中轴线 3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4皇城南形成商肆,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中国古代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选择城市位置特别重视水文地理条件 2绝大多数城市平面为方形,道路为方格网结构 3城市的功能分区逐渐明显 4体现城乡一体、区域规划和大城市地区规划的思想 5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6考虑防洪、防火的要求 7城市规模之大,世界少有,Home,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定义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活动特征 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维系力 城市地理学:城市的空间特征 城市政治学:城市政治关系 城市规划学科 共同点:相对

7、于农村而言;综合的概念;随时间发展变化,Pagedown,(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城

8、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世界城市界定的标准 1.人口规模标准: 通过人口的集聚程度和数量为标准划分城市 2.人口密度标准: 通过单位地域空间内聚集人口的密度高低划分城市,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世界城市界定的标准 3.行政区划的标准: 通过政府规定或立法宣布的结果划分城市 4.职业构成的标准:通过人口职业的构成划分城市,Pagedown,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Home,表1.1 部分国家设置城市人口标准,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我国城市界定的标准 城市是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

9、、市和镇,一般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个级别。 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我国城市界定的标准 地级市:受省、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和管辖,一般均为设区的市。 县级市:不设区的市,具有与县平行的行政地位 建制镇 :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总人口在2万人左右的乡,其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的10%以上,非农人口最低限度为2000人可设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条件可适当放宽。,表1.2 我国城市建制镇标准(1993),

10、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三个时期 前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 2城市结构简单; 3城市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 4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少。,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三个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市数量、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 2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3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积累。,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三个时期 后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城市数量持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3城市出现两极分化倾向,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专业化城市大量出现; 4一些相邻城市连接组

11、成巨型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 5城市与乡村有原来的分离和隔绝走向融合,城乡差距趋向缩小。,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Pagedown,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Home,Home,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Pagedown,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聚集 2城市布局的变化:仓储用地、商务贸易活动区、道路布局系统等 3城市与环境:环境的负面效应 4城市生活质量,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Home,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二战后城市的发展 1城市的集中与城市的分散 2城市对外交通格局:航空、汽车、航海技术 3城市郊迁与更新改造

12、4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5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 6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第三节 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城市化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职业的变化: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业人口增加; 产业结构的变化: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居住形式由分散走向集中,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增加,基础设施覆盖区域扩大。,第三节 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的内涵:

13、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第三节 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指标衡量城市化进程,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农业比重持续下降,非农产业内部结构此消彼长;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既是二三产业发展的结

14、果,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第三节 城市化,Pagedown,第三节 城市化,Home,1800-1990年世界人口发展状况,第三节 城市化,Home,1800-1990年世界人口发展状况,第三节 城市化,Home,表1.3 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节 城市化,Home,表1.4 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第三节 城市化,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三节 城市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在30%以下,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需要经过几十

15、年甚至上百年城市化水平才能够达到30%。,第三节 城市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30%-70%之间时,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批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第三节 城市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后,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村人口相对稳定,城镇人口的增加渐趋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城镇人口比重稳定在90%以上的饱和状态,后期城市化不再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而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节 城市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

16、切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诺瑟姆认为二者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 城市化水平常常被作为衡量经济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第三节 城市化,城市化与社会发展 城市化本身是社会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现代化 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日益被最新技术所装备 城市化水平常常被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世界城市化发展概况 1发展速度快且呈现持续加速发展趋势 2以20世纪中叶为界限,全球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大城市膨胀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三节 城市化,Pagedown,第三节 城市化,Home,1800-1990年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中国城市化发展概况 1城市数量和城市总规模有较大增长,城市化发展成就巨大 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 3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基本上是合理、积极和有序的 4与世界城市相比,中国城市化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5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