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上传人:雪****7 文档编号:141206616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

2、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2.熟读成诵,能够当堂背诵课文。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音难觅的感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解题导入: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学习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明确:先秦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擅长弹琴)二、

3、读文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较迟疑,应该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什么意思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辄穷其趣 卒逢暴雨 善哉 援琴而鼓 霖雨之操 更造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大家集中注意力,看会不会点到你的名字。4.谁愿意单独来朗读一下课文?三、赏文识句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过几遍文章之

4、后,想必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同学们认为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明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谁来翻译这句话的意思?2.那我们首先来看看文章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现“善鼓”的句子。(明确:志在登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请三位同学翻译这三个句子。“霖雨之操”和“崩山之音”是在什么情况下所作?(明确:“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谁来翻译?3.大家注意这两句,“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是什么样的景色?给同学们看张图,直观的感受一下。这样的美景用音乐来表达,琴技果然高超,那这个“善

5、哉”所包含的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赞赏、欣赏)能不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师读“志在高山”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读“志在流水”师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莫道文字简,情深意也真!”4.伯牙的志趣应该不止“高山、流水、霖雨、崩山”,那如果是“青松、杨柳、湖光、明月”呢?(大屏幕播放景色照片)请同学们仿照这两句话,也来写写。志在青松,善哉, 志在杨柳,善哉, 志在湖光,善哉, 志在明月,善哉, 评语:风光如画,五班才子,又见今朝!5.口说无凭,我们再来听听到底琴声如何!(播放高山流水)这首鼓琴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现在也作为成语使用,谁知道什么意思?(明确:比喻知己

6、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6.这样高妙的乐曲在当时只有钟子期听懂了,我们来看看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子期善听”的。(要求学生说原文)(答一句,译一句)(概括:志在高山、得之泰山/志在流水、得之江河/初为淋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所念必得/辄穷其趣/吾于何逃生哉)7.伯牙的话是从什么角度来证明“子期善听”?(明确:侧面描写)四、续文入情1.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这两人什么关系?(明确:知音、知己)2.谁知道这个故事最终结局?(用自己的话讲)3.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圆满,但是足以震撼人心,千古流芳。看完这个故事后你能说说你对“知音”“知己”的认识了吗?如: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

7、同怀视之(鲁迅)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评语:老师不禁感慨!四十分钟何其短,人生大悟何其多!亭亭少女、束发少年,胸有成竹藏丘壑,腹有诗书气自华!五、背文积累文章已然通晓,我们来试着背一背。(播放屏幕)六、课堂总结同学们,伯牙子期的友谊可敬可叹!老师更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善听者”,“听”人情冷暖,“听”大美自然!这是我们的课后作业(展示作业内容)同学们,下课!七、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用楷体默写文章。2.倾听班得瑞的春野,将你听到的声音、乐器、感受写下来,300字左右。【板书设计】伯 高山

8、-泰山 钟牙 流水-江河 子善 所念 霖雨之操 必得 期鼓 崩山之音 善琴 辄穷其趣 听 “吾于何逃声哉”【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时间尽量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学生自学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学一点教一点,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阅读有关这个故事的其他资料

9、,并在后面也增加了与此有关的内容,做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这篇课文,对于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还让学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了记忆。但是,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翻译课文使用时间过长,以至于后面的“赏文识句”环节时间压缩了,个别学生难点可能没有突破。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教学反思找准我在教

10、学中的不足,积累经验,学习提升,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

11、爱的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重点】1.

12、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

13、朗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2)正音。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课件出示:鼓琴 哉 若 巍巍 汤汤 绝弦 终身指名读,全班齐读。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学生试读,集体评议。(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3. 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师生合作读。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

14、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5.指名配乐读。【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琴”指的是古琴。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师:“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