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格教学提纲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199093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人格教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第四章人格教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第四章人格教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第四章人格教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第四章人格教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人格教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人格教学提纲(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人格,第一节 人格概述,一、人格的界说 人格的概念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伪装的外表 ) 人格是指在遗传基础上,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 一定倾向性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即指一个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指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本书),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个体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也不同 (2)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2、人格各成分和谐一致,则是健康人格。 (4) 功能性: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甚至命运。,(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共性特质)和个人特质(个性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和次要特质。,对几种特质的解释: 共同特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体身上独具的特质。 首要特质:一个人具有的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就是她的首要特质。,中心特质:能

3、代表一个人性格的核心成分,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大约有510个。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都属于中心特质。等。 次要特质: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个体的一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只有关系非常近的人才知道。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很顺从。这里的“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是以为重要的人格心理学家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将人格体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如一个孩子“爱干家务活”,但它的原因可能各种各样,如可能为了得到零

4、花钱,也可能是为了让妈妈多休息。 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如有条理性不仅表现为生活理财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学习、工作方面。,卡特尔得出了16种根源特质,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只是量上不同。这16种人格特质是:(A)乐群性 (B)聪慧性 (C)情绪稳定性 (E)恃强性(F)兴奋性 (G)有恒性 (H)敢为性 (I)敏感性 (L)怀疑性 (M)幻想性 (N)世故性 (O)忧虑性 (Q1)激进性 (Q2)独立性 (Q3)自律性 (Q4)紧张性 卡特尔16中人格因素问卷,(三)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艾森克在卡特尔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格特质进行

5、了进一步分析,找出了更稳定的特质: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对各因素的解释: (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上。 高分特征:人格外向,可能是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外露、冲动;喜欢参加人多热闹的聚会,好交际;开朗、活泼。 低分特征:人格内向,好静,离群,富于内省;除了亲密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冒险和冲动,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很少进攻,情绪比较稳定。,(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 高分特征: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刺激,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低分特征: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即使激起了情

6、绪也很容易恢复平静,通常表现得比较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这一维度是后来添加上去的。 高分特征:可能孤独,倾向于独身,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对人抱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倔强,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且不顾危险。 低分特征: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解人意。,外倾和神经质维度是正态分布的,大部分人在这两个量表上的得分处于平均数附近:而精神质维度的得分分布是极端偏态的,绝大部分人处于维度稳定一端。 艾森克人格问卷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四)“大五”和“大七”人

7、格因素论 1、“五因素模型” 在卡特尔研究的基础上,后来学者们经过进一步验证,形成了“大五因素模型” 五个因素: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随和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这五个特质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放在一起形成

8、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2、“七因素模型” 也有人提出了七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 七个因素为: 负价、正价、负情绪性、正情绪性、可靠性、适意性、因袭性。相对于五因素模型,多了正价(如优秀的)和负价(如邪恶的)两个因素。,第二节 人格(个性心理)倾向性,一.需要 中国古代人们的需要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得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小。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做皇帝。,(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而产生的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

9、倾向。 内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需要都有对象(指向性); 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人的需要都受社会制约,带有社会性(社会历史性); 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追求新的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需要的形成具有两个条件 : (1) 主体缺少什么,有不足之感; (2) 主体期望什么,有求足之感 。 二.需要的分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 (一)生理性需要:为了保存个体,繁衍种族所必需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一般有周期性。 (二)社会性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成长过程中为了获得较好生活条件的需要。如交往,劳动,亲近,爱,尊重,价值等。,(二)需要的层次论,马斯

10、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一)生理需要。这是人生最原始、最基本的 需要。指饥饿时对食品、渴时对饮料的需要, 这种需要如不能满足,就可能有生命危险或肉体痛苦,它是最强烈的需要。性的需要也属于生理需要。 (二)安全需要。这是指避免外界危险或任何可能危害个体的事件的需要。如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对体制、秩序、法律、规范的需要;对于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等。 (三) 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指需要有人陪伴、有人关心、有人交往。如人们希望与同事、同伴保持和睦、友好关系;到一定年龄组成家庭;家庭成员相亲相爱;人们还希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某些群体的成员。这种需要如不

11、能满足,个体就会感到异常孤独和寂寞 , 轻则损害身心健康 , 重则导致死亡。这种需要又称社会交往需要。,(四)自尊需要。 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 可分两类 : 对于实力、成就、适当、优势、胜任 , 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的需要或欲望;对于名誉或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敬或尊重)的需要或欲望,对于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或赞赏等的需要或欲望。 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

12、处和必不可少。 这一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这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使人要求补偿或者产生神经病倾向。,(五) 自我实现需要。以上需要获得一定满足之后,还会产生一种最高形态的不满足,即需要创造、需要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这一需要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可以归入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即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基本观点,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满足与否关系到个体生存,因而又称缺失性需要。 只有当

13、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因而又称生长需要。 已满足的需要退居次要地位,新出现的需要成为优势需要支配人的意识。 所有较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不断地满足时,人才受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二 动机,(一)概述 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 活动的内在原因,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产生的条件:需要(内驱力)、诱因 动机的基础:需要 动机不能进行直接观察,但可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二)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使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指向功能:使有机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使有机体坚持

14、或放弃某种活动。,(三)动机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 人有两大类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另一种是死的本能。 这两种本能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自由发展,常常受到压抑而进入无意识领域,并在无意识中并立共存,驱使我们的行动。,弗洛伊德,他把人的心理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因此要了解人类行为背后潜藏的动机,只分析意识领域是不够的,还要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弗洛伊德把人格看做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不是相互对立的领域,而是作为一个活动的整体,人的行为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总之,精神分析

15、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是受意识排斥的一系列非理性的冲动,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是无意识的、不受理性控制。,2、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 韦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 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分为3个维度,又把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行为责任)归结为4个因素,将它们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三维度模式”。他认为3个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4个因素是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归因的三维度模式,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

16、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3、动机的人本主义观点,人本主义注重探讨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的心理问题,重视研究在社会环境下人类的行为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普通人的动机来自于缺乏他力图满足自己对安全、归属、爱、尊敬、自尊等的基本需要;健康人的动机主要来自于他对发展、实现潜力及能力的需要。 马斯洛把追求自我实现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动力。,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也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等,它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