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经脉脏腑相关改教学案例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197534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经脉脏腑相关改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第三节经脉脏腑相关改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第三节经脉脏腑相关改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第三节经脉脏腑相关改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第三节经脉脏腑相关改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经脉脏腑相关改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经脉脏腑相关改教学案例(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三节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第三节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一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现象 (一)脏腑病理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 (二)经脉或穴位刺激对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性改变的调整作用 二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发生机理,(一)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 (二)经脉穴位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会聚 (三) 自主神经在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中的作用 (四)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体液途径,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又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 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脉或穴位部位,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刺激体表的一定的经脉或穴位,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

2、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一)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在体表的反应,1 压痛与硬结 (1)穴位病理反应 (2)刺激内脏器官也可在体表一定部位出现疼痛,(一)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在体表的反应,2 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的变化 (1)中谷义雄发现良导络 (2)我国研究,3 耳郭皮肤导电量的变化 耳郭导电量-在耳郭某些点上测到高电导点 (或低电阻点)。 (1) 脏腑生理性改变对耳郭低电阻点的影响:,例1:耳郭低电阻数随不同妊娠期的变化而变化,(2) 脏腑病理性改变与耳郭低电阻点反应:,阑尾炎患者在耳郭出现了压痛点,主要分布于耳轮脚上缘(大、小肠区)。病情加重则压痛剧烈,压痛点增多;病情好转,压痛

3、点也消退。 溃疡病患者耳郭敏感点在术中随着手术进展和内脏受到牵拉程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多,以耳甲腔、耳垂增加较为明显,且溃疡病灶面积越大,耳郭上出现的敏感点数量越多。,实验性腹膜炎与耳郭电阻的变化 实验性胃溃疡与耳郭电阻变化 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与耳郭电阻变化,(3)实验性脏腑病理性改变耳郭皮肤电阻的变化,家兔耳廓探测点,测定部位耳郭沿血管区8个 探测点。,实验性胃溃疡与耳郭电阻变化,人工胃溃疡手术在耳郭引起低电阻点的变化,具有四个特征,这种低电阻点数量在术后一定时间内急骤增加。 这种低电阻点并不局限于某一点,但主要是集中在耳郭中下 部分。 耳郭低电阻点的多少与人工造成的胃溃疡的面积及胃粘膜慢 性炎

4、症的广度有关。 耳郭低电阻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增加,但落后于体征,低 电阻点数达到高峰时,动物已开始恢复。,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与耳郭电阻变化,造模方法 心电图变化 低电阻表现:在心肌梗死期间,家兔耳郭背面中下部皮肤出现大量低电阻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出现相应的变化。,小 结,耳郭低电阻点随内脏病变变化的规律 动态变化:低电阻数量随病情发展。 平行发展:反应点与病灶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 超前错后:与体症呈超前错后现象。 相对集中:低电阻点相对集中。,4 牵涉痛,牵涉痛(referred pain)- 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

5、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临床表现,心肌供血不足心前区和左上臂尺侧放射痛。 如胆石症患者在右肩胛区、右肩疼痛。 阑尾压痛点(麦氏点):位于右髂前上 棘与脐连线外1/3与内2/3交界处。 输尿管结石:放射痛沿下肢内侧传导。,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部位和压痛区,牵涉痛产生机理:,体表部位和患病内脏传入纤维进入同一或临近脊髓节段,并聚合于脊髓同一神经元,并由同一上行纤维传入脑,大脑皮层将来自内脏的刺激误认为来自体表部位,因而引起与内脏相关的皮肤出现感觉过敏。,(二)刺激经脉或穴位对脏腑生理功能和病 理性改变的调整作用,有关针灸对脏腑器官功能的影响在第四章将详细讨论。,二、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发生机理,

6、(一)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 1 神经节段形成 2 体表神经节段性支配 3 内脏器官的神经节段性支配 4 穴位主治功能与脏腑神经节段分布的一致性,什么是节段性支配?,人类和脊椎动物的脊N或脑N分布具有不同程度的节段性,支 配内脏器官的植物N也有节段分布。 1神经节段分布的形成:在胚胎发育过程形成 体壁部(骨节、肌节、皮节) 每个节段性单位包括 内脏部 相应的神经节,体壁部(骨节、肌节、皮节) 演化为四肢、躯干 内脏部形成未来内脏器官 神经节向每一节段发出躯体和内脏N,并将二者联系起来。,图2-7 第7星期人胚正面观 (示皮节及其神经分布),胚胎发育过程,图2-6 第4星期人胚侧面观

7、示上肢芽,示下肢芽, 示上肢芽的相应节段神经, 示下肢芽的相应节段神经,2. 体表的神经节段性分布,(1) 肌肉的神经节段分布(略) (2) 皮肤的神经节段分布,皮节分布及判断法 皮节 一个脊神经后根及其N节供应的皮肤区。 剩余感觉法判断皮肤的神经节段性分布的方法。 切断上三个及下三个神经根,保留中间的一根,于是造成在皮肤麻痹区域内有一感觉岛,依此画出皮肤的神经节段性分布区。,图2-9 三叉神经皮支的周围分布,三叉神经皮支的周围分布,头面部的皮肤(分为根性和周围性) 三叉神经皮支的周围分布第一支 眼支 :眼裂以上区三叉N周围支 第二支上颌支:眼裂与口裂之间 第三支下颌支:口裂以下区,胸壁与腹壁

8、,胸7皮N分布区前端对着剑突 胸10皮N分布区前端对着脐部, 上、下肢,上肢由颈3胸3的脊N根性支配,肩C3C4 上臂 C5 前臂 桡侧C6-C7 尺侧C8-T1 腋(内侧)T2 手掌C7C8,下肢 L1-S5 腹股沟 腰1 股前 腰1-3 小腿前 腰4-5 小腿后 骶12 肛周 骶3-5,小结,体表-内脏相关是通过神经节段支配发生联系的.,全身各处皮肤感觉呈现节段性支配,节段性支配是胚胎发育过程形成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肢体的内收及扭转,上下肢皮肤感觉的节段性分布出现位移、转位.,压迫N根而发生的临床综合征,3、内脏器官的神经节段性分布 交感传出N分布的节段规律(三大节段),肝、脾、肾

9、、结肠左曲 以上的腹腔消化器官,左曲以下消化器官 盆腔脏器(子宫、膀胱),内脏节段分布,来自T15节段的神经元分布至头、颈、上肢及胸腔脏器,来自T612节段N元,分布到肝、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腹部消化管;,来自腰L13交感中枢的节后纤维,分布到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皮肤感觉呈节段性支配。 内脏器官的植物N也呈节段性支配。 来自T15节段的神经元分布至头、颈、上肢及胸腔脏器; 来自T612节段N元,分布到肝、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腹部消化管; 来自腰L13交感中枢的节后纤维,分布到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神经的节段分布有如下规律;,4神经节段支配与经穴功能主治,(1)躯干腹

10、、背侧经穴排列的趋神经性现象: 趋神经躯干部穴位的分布与神经分布相吻合现象。 任脉穴位完全位于腹正中线上,恰是两侧胸神经前皮支末端的交界处,穴位的排列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 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腹部的穴位平行排列于腹正中线两旁的皮神经前皮支附近。,腹部皮神经前皮支的外侧支较短,而在腹部此三经的穴位排列也距正中线较近,此三经到达胸部时,随胸郭扩大,胸神经的外侧支变长,而此三经的穴位排列,也随之向外侧转移,与腹部比较,远离正中线。,(2)穴位功能主治与神经节段支配相关的规律,同经异治-同一条经的穴位,由于所处N节段不同,可以有不同主治。 异经同治-不同经脉,若其穴位处在同一N节

11、段,则主治大体相同。,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有明显的节段性,同经异治 任脉经各穴主治症候与体躯内脏N节段的一致性。 足阳明经胸腹各穴主治症候与体躯、内脏N节段支配的一致性。,任脉经,足阳明胃经,异经同治,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和脾经的躯干段各经穴的主治病证,虽属不同的经脉,但其穴位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证大体相同。,表19 颈项部穴位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的关系,表110上胸部穴位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的关系,表111 上腹、腰骶部穴位主治和神经节段的关系,俞募穴与所属脏腑N节段关系,胸腹部俞穴和募穴共计24个,其中22个穴位(三焦经未统计)与其及所属脏腑处于相近的神经节段。,表2-13

12、脏、腑及其俞、募穴的神经节段,上肢经脉的功能主治与神经节段关系,从表面上看,上肢很难辨认神经节段关系。但一个人当其四肢朝下时,可以看清皮神经节段分布的概况,即神经节段向手臂和腿的远端分布的延长线上。,四肢向下时皮带分布概况,以手少阴心经为例,本经走行于前臂内侧,从神经节段支配角度看,该经线位置正是胸髓上部节段区(Tl-3)。 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初级中枢也在上部胸髓节段(T1-5),两者在上部胸髓节段后角内发生汇聚。因此这条经各穴位的主治病证都与心脏疾患有关,而针刺心经各穴可以通过上部胸髓节段区而影响心脏功能。,手少阴心经,四肢与躯干部位经穴主治比较,躯干部位穴位,其功能主治表现有明显“分段”特

13、征。 四肢的神经节段是原始的体节沿肢体长轴纵向延长,每一条经线位于1-2个神经节段上,如 上肢挠侧是肺经(C5-6), 尺侧是心经(T1-3), 中间为心包经(C7-8), 因而每条经各穴位的主治基本相同。,神经节段取穴原则的临床应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针灸针麻临床上,不断有 人尝试按神经节段取穴,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 焦顺发提出:针刺治病起重要作用的是中枢和外周神 经,取穴不是“循经”,而是按神经节段。 观点: 穴位不是经气输注部位,而是针刺周围神经最佳进针点。针刺治疗全身多种疾病在脊神经节段性支配范围内选穴治疗效果最佳.,对目前针灸著作中记载的穴位主治功能进行验证分析后发现

14、: 在十二经209个穴位中对本经所属脏腑病症有治疗作用的仅占31.7%,其余多数穴位则无治疗作用,例如手太阳小肠经19个穴位中没有一个穴位对小肠病症有疗效,但分布在神经节段范围的穴位,对它们所支配的脏腑病症100%具有疗效。,躯干四肢经穴功能主治,可依N节段发挥调整作用。 节段理论认为: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 节段理论不能解释远道取穴原则,如“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 。,用节段学说来解释经穴脏腑相关,(二)经脉、穴位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的汇聚,会聚-投射学说-内脏感觉传入与被牵涉的皮肤区域的传入,在中枢内汇聚到同一神经元,继而投射到大脑皮质。这一理论称之为会聚-投射学说。 会聚部位:脊髓、延脑

15、、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以及大脑皮质等各级中枢,都存在着既受来自内脏传入信息的影响又受到自体表(皮肤和肌肉)传入信息影响的神经元,或两方面传入的信息投射在同一部位的汇聚现象。,1 穴区和相关内脏的传入纤维在脊髓的交汇和重叠,方法:过氧化物酶法 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方法,逆向追踪Nf细胞体所在的脊髓节段,N末梢摄取HRP后,沿轴浆上行达胞体,此法可找到N元所在的脊髓节段。,内脏及体表传入在脊髓的会聚,2 内脏及体表传入神经纤维在同一个神经元会聚,从穴位与其所联属内脏分别注入追踪物质,在脊髓一定节段的后根节中出现被来自内脏及体表的追踪物质所标记的细胞,证明了内脏和体表的初级传入在脊髓同一节段的

16、汇聚现象。但不能证明所标记的是否属同一神经元。于是 Lewis提出了轴突分支学说 轴突分支学说- 即同一传入轴突形成分支,一条支配内脏,一条支配体表,使不同来源的冲动会聚在一条轴突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方法:荧光双标记技术(双标记),原理 真蓝(True blue TB) 两种荧光物质 双苯酰亚胺(Bisbenzi mide Bb) 心N 分别注入 外周N支配的有关穴区 再在有关脊髓节段后角找到双标记细胞,证实轴突分支假说,内脏及外周分别注入标记物质在会聚部位出现双标记细胞。,双标记细胞 (兰绿色) 内脏 皮肤(橙色),内脏及外周分别注入标记物质在会聚部位出现双标记细胞(荧光双标),N传入冲动可在脊髓会聚, 也可在延髓、脑干、 网状结构等水平.,近年来研究发现,体表头面部感觉传入,躯干四肢感觉传入,迷走N(支配内脏),会聚于延髓 迷走N孤束核 及运动背核.,内脏,体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