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1教学材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185886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1教学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大学语文1教学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大学语文1教学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大学语文1教学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大学语文1教学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1教学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1教学材料(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 学 语 文(第九版),主讲 : 张耀辉 教授,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 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 以“礼”为规范。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 家经典,属语录体的散文,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课文翻译(二)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道识别人。”樊迟还不能透彻理解。孔子说:“推举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樊迟(从孔子那儿)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推举正直

2、的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这是(意义)丰富而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课文翻译(三),樊迟问怎样是仁。孔子 说:“在家能恭敬规矩,办事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虽然到了夷狄,(这三种德行)也是不可放弃的。”,本篇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仁”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切美德的集中表现。如“爱人”、“恭”、“敬”、“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三、思想内容评析,论语是我国早期的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

3、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 赅 、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有不少语句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四、论语的艺术特色,兼 爱墨子,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宋国大夫。早期曾“学儒家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创立了与儒家学派相对立的墨家学派,门徒众多,重视实践,不避危险。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制度;鼓吹“尚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4、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代有71篇,现存53篇。,一、作者简介,“兼爱”是墨子的重要主张。所谓“兼爱”,就是要人们都互相善待、爱人如己。 先秦诸子中,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二、思想内容评析,1.文风质朴,不重文采。就近取譬,至为浅近,重在以理服人。 2.逻辑严密,论辩一气呵成,富有说服力。,三、艺术特点,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南)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把孔子“仁”的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对后世有

5、深远的影响。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之一,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今传本有七篇。,一、作者简介,中心论点:“保民而王”。 第一部分:提出“保民而王” 中心论 点,统领全篇 第二部分:论说“保民而王”的内在根 据是人的“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论说“保民而王”的现实途 径在于“推恩”。,二、层次结构,第五部分:提出保民而王的根本 措施是“制民之产” 并进而阐述了制民之 产的基本内容。,第四部分:明确提出要齐宣王摈 弃霸道而实行王道。,本文最充分地体现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这一思想的要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以民为本:王道仁政的核心思想(二)仁爱之心:王道仁政的内在依据(三)制民之产

6、:王道仁政的根本措施,三、思想内容评析,1.善于论辩,用类比推理循循善诱,因 势利导。 2.善于运用比喻、寓言来说理。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呼告、反问等 修辞手法。 4.语言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四、艺术特点,老子二章老子,老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一、作者简介,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是知道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易相对而成立,长和短相比而显现,高和下相对而依存,音和声相从而和谐,前和后相随而有序。因此圣人用“无为”处

7、理事务,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听任万物生长而不替它们开始,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正由于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二、译文(一),天的“道”,不是像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力太大了就减一些,力太小了就加一些。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的“道”却不一样,是减少不足的而送给有余的。怎么能把有余的送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所以圣人推动万物而不恃为有功,成就功业而不自居,他不愿意显现自己的贤明。,译文(二),第一章首先论述事物的相对性: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而成立。然后论述“圣人”的行为

8、准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而教,不为始,不有,不恃,弗居。,三、思想内容评析,“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准则。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万物莫不有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自然,人道无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不轻举妄为,不发号施令,正因为这样,“无为”就可以“无不为”。,第二章论述“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区别是:“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损不足以奉有余。”而圣人是按“天之道”行事的,所以能“有余以奉天下”。这是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

9、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全书81章,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它的语言无所修饰,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四、老子的艺术特点,庄子,秋 水,一、作家作品知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在政治上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本质。他 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 庄子的散文想象

10、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共33篇。“内篇”传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其门人和后学所作。,二、文章的主题,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题多显示的客观思想意义是:人的认识是有限,但客观世界是无止境的,因此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三、本文的寓言特色,庄子的散文形象性很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本文整篇就是一个寓言故事,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河伯代表与庄子思想对立的一方,北海若则是庄子思想的化身。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展开说

11、理,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四、景物描写的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关于河水和大海的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两个作用: 1.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莽浩渺的气象,其中已经形象地表现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这样一个观点。 2.文中描写的河景与海景,还对河伯与北海若两个不同的认识境界之间的对照,起到了一定的陪衬烘托作用,使这一对照更加鲜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五、善于运用比喻,庄子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贯而及,层次迭出。如: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说明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

12、境。)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 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梯米之在大仓乎? (以上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应该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六、排比句的运用,本文中有下列排比句: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 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七、反诘句的运用,本文中有下列反诘句: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计四海之天

13、地之间也,不似 礨 空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梯米在大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毛之在于马体乎? 排比句和反语句的运用,造成了文章有力的气势,使文章的说理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八、逐层推进的说理方法,本文开头先展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景象,引出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的结论。接着向前进一步,再展示大海“不见水端”的景观,引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自我否定态度。下面,北海若乘机开导河伯,以种种比喻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说明应该开拓视野,不能自满的道理。文章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逐步展开,逐层推进,最终得出了

14、全文的主旨。,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一、关于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相传与左传同为左丘明所著,但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国语是记言性质的史书,但与记事性质的左传相比较,详于言而略于事。它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论揭示其内心的隐秘,深入开掘人物的性格,文字朴实、平易、简洁,里面有不少经过概括的议论性语言,已成为至理名言,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写作背景简介,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在他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他任用奸臣,封山占水,垄断了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同时,他兴师动众,对周围邻邦进行征伐,加重了平民的负担。他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

15、,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三、层次结构,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厉王用暴力弭谤。 第二部分写召公反弭谤。 第三部分写厉王弭谤的结果。,四、思想内容述评,本文刻画了一个暴君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记述了他用暴力压制舆论、终于被国人驱逐出境的始末。 本文还塑造了一个刚直智慧、善于辞令、深谋远虑的老臣召公的形象。召公重视人民的力量,主张要广开言路,听取民意,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召公将人民比作水,后来,荀子.王制篇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均将人民比作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篇),载舟覆舟的比喻,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16、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五、艺术特点,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语言生动简练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一、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名国策、 国事和长书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为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二、背景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权要竟相收揽各种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因而养士之风盛行。著名者如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也就是史家所谓的“战国四公子”。其中孟尝君尤其出名,据说门下食客有三千之众。 本文作者通过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事例,颂扬了士的谋略才智及政治能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三、结构层次,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冯谖初为孟尝君门客时的情状; 第二部分:写冯谖为孟 尝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