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184956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58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管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战略管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战略管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战略管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战略管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略管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管理}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就业战略报告: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曾湘泉 2008-4-13,RUC,BEIJING,2008-4-12,1,2008-4-12,2,研究报告基本情况介绍,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基本情况介绍,2008-4-12,3,中国就业 战略报告,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7: 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与就业促进,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5-06: 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研究工作,2008-4-12,4,文献 研究,问卷 调查,访谈,学术 研讨,1)国内外中介促进就业的研究文献; 2)政府有关中介的法

2、规、政策; 3)部分中介组织的档案资料等。,1)在职人员调查问卷(供给方) 3165份; 2)单位单位问卷(需求方)284份; 3)求职者调查问卷1321份,其中失业者882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人事部人才交流协会、北京市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北京市海淀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海淀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等。,2006年12月20-12月21日 “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国际研讨会”,2008-4-12,5,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框架及内容介绍,研究报告框架,2008-4-12,6,总报告,第二部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的实证研究,第一部分: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分析

3、和实践总结,第三部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总报告研究内容和方法,2008-4-12,7,研究方法,总报告研究结论,2008-4-12,8,1,2,3,4,劳动力市场不断开放,匹配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中介作用日趋上升;,社会关系网络是求职者寻求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求职效果却因人而异;,就业中介组织通过提供信息等 发挥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信用差、信息缺乏、服务针对性不够等因素 制约我国中介组织对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结论一:,1、劳动力市场不断开放,匹配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中介作用日趋上升,对北京地区公共就业中介个人求职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显示出非常大的开放程度,在

4、北京的外地求职者已占60%,本地求职者占40%。,不同工作年限在职人员获得目前职位招聘信息的途径变化(),结论二:,2、社会关系网络是求职者寻求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求职效果却因人而异,在职人员获得目前工作岗位招聘信息的途径,结论二(续):,不同中介对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程度的就业影响,结论三:,3、就业中介组织通过提供就业信息等发挥着就业促进作用,工作信息缺乏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失业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突出特征,失业人员的失业持续期,结论三(续):,对失业者而言,访问公共中介组织仍然是获取工作信息的重要渠道,失业人员工作搜寻渠道分布表,结论四:,4、信用差、信息缺乏、服务针对性不够等因素制约中介组织对

5、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地企业在职人员的调查发现,未曾使用过任何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员工占全部样本的56.6%。,信用和信息是在职人员不使用就业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原因,Part1: 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2008-4-12,15,劳动力市场中介的起源和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公共就业中介组织服务功能、运作模式,考察了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承担公共就业服务功能的中介组织的运行模式与功能定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研究回顾,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中介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2

6、008-4-12,16,Part2: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的实证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历史回顾、经验总结及未来展望,通过回顾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历史,帮助更多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人员把握其发展的来龙去脉。,保险行业使用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实证研究,从微观层面对保险行业使用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使用状况调查研究,系统而深入的对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关系网络使用特点进行研究。,2008-4-12,17,Part2: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的实证研究,报告内容,研究数据: 对北京、上海和石家庄等地对17

7、06位在职人员和867位失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内容: 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选择; 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劳动力市场中介发展与就业促进的关系。,研究结论: 求职者选择工作搜寻渠道与求职者个人的不同特征、所处地区和劳动力市场环境有关。,研究启示: 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劳动力市场环境下,针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在职人员和失业人员,采取更加有效的促进就业对策。,曾湘泉和崔钰雪:工作搜寻、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一项基于北京、上海和石家庄三地求职者工作搜寻渠道选择的实证研究,2008-4-12,18,Part2: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的实证研究,报告通过调查我国中介组织网络招聘现状及其效果,分析了影响求职

8、者和企业使用中介组织网络招聘的关键因素,探讨了评价中介组织的网络招聘能力的标准体系,对中介组织的网络招聘对于区域就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提升中介组织的网络招聘能力的具体策略,预测和展望了中介组织网络招聘的未来发展趋势及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008-4-12,19,Part2: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派遣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降低用工成本和风险是用人单位选择派遣的主要原因;派遣对雇佣规模在总体上的影响是积极的;派遣在减少求职者工作搜寻时间和经济成本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派遣对劳动者的就业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工资福利较差,转为正式员工的可

9、能性较少,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工作稳定性低。因此,有必要提高派遣机构的准入条件,限制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对其进行规范立法。,2008-4-12,20,Part2: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的实证研究,通过对中国猎头的整体状况和效果进行考察,发现总体而言猎头在中国高端劳动力市场所发挥了重要的匹配作用,但同时也存在“高端性不足”的特点。 本文对提炼的若干具体的猎头匹配实践,从企业、经理人和猎头公司三方视角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发现猎头的各项匹配实践对三方得匹配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猎头在“资源与能力建设”、“理解需求提供信息”等专业性方面的“基本功”和“硬本领”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为显著,而猎头

10、在“保密和政治协调”、“促成谈判达成协定”等方面的“软技巧”,积极效果是有限的。 第本文对中国猎头行业的建设问题了分析,重点指出当前中国猎头行业存在着“行业层次格局分布差距较大,业务品质参差不齐”、“猎头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缺少行业平台”及“基本准则体系总体缺失,存在无序竞争”的三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需要重点改进的问题。,2008-4-12,21,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人才中介信用体系,在对美国人才中介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人才中介组织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建设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关于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核心素

11、质研究,总结已有就业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研究文献和国外知名的就业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的主要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估的经验,探讨了世界各国公共就业服务实施绩效评估的原因和意义,总结了绩效评估的具体方法;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Part3: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理念与现实的冲突:ILO有关就业服务的规定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回顾了ILO在就业服务组织的规制问题上所走过的历程并分析其原因,结合分析中国有关就业中介的法律规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强制推行职位空缺的调查、统计和发布制度 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公共就业服务管理应当引入绩效管理制度和方法 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组织自身宣传力度 完善有关中介组织管理的法律和法规,Thank You !,2008-4-12,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