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3抗肿瘤药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159242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3抗肿瘤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五章3抗肿瘤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五章3抗肿瘤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五章3抗肿瘤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五章3抗肿瘤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3抗肿瘤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3抗肿瘤药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节 抗肿瘤药 Antineoplastic Agents 一、概述 肿 瘤 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 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 肿瘤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类型: 良性肿瘤特点增殖慢、不转移、易根治、死亡率低。 恶性肿瘤特点增殖快、易转移、难根治、死亡率高。,2,恶性肿瘤: 根据其组织来源不同可分为三类 1、癌: 由上皮组织引起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2、肉 瘤: 由中胚组织引起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癌。 3、母细胞瘤:其他的恶性肿癌则称为母细胞瘤。 (癌占全部恶性肿瘤中的绝大多数,多发于食道、胃肠、 肝、肺、子宫、乳腺、鼻咽及皮肤等处。一般所称的癌 则泛指 所有的恶性肿

2、瘤)。 抗肿瘤药是指抗恶性肿瘤的药物,又称抗癌药。 特点: 使用方便、 全身发挥作用, 防止癌症复发,延长病人生命, 故在癌症的综合治疗中有其明显的优越性和发展前途。,治疗方法:术疗、放疗、药疗(抗肿瘤药化疗)。,3,恶性肿瘤排行榜,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 我国 主要为:胃肠道肿瘤、肺癌 美国 主要为:前列腺癌、肺癌,4,二、抗癌药的研究及发展简介 用药物治疗癌症虽然巳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抗癌药物的 系统研究则是本世纪40年代后才逐步开展起来的。纵观抗癌 药的研究、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大多数抗癌药主要是通过三 种途径被发现或研制出来的。 偶然发现 (氮 芥 类) 寻找抗癌药的途径 随机

3、筛选 (亚硝基脲类) 推理设计 (抗代谢药物) 、,5,1、偶然发现 在研究化学毒剂氮芥的药理作用时发现: 氮芥对人体的骨髓造血细胞和淋巴组织的损伤特别明显, 远远强于它作为化学毒剂的作用皮肤起泡糜烂作用。 利用氮芥的这一作用特点,开始试用它来治疗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结果取得了惊人的疗效。 实验证明,氮芥对恶性淋巴瘤及慢性白血病具有较显著 的作用。 用氮芥治疗癌,被认为是近代 肿瘤化疗的开端。 这一成功试验吸收了许多化学家,临床医学家他们不但 合成了更多的类似物,而且研究了作用机理,因而开发、研制 出了一大类生物烷化剂,由此形成了抗癌药物研究的一个高潮。,6,战争毒剂 氮芥抗癌的药理作用。

4、 生物烷化剂抗癌药 2、随机筛选 随机筛选就是根据研究目的,设置一定的试验系统,将 可能得到的、认为有一定活性线索的样品在该系统中进行试 验,以发现其某种活性。 从链霉素的发现中受到启示,即通过大量筛选就能找到 特效药物。结果从五十多万个样品中找到52个可供临床使用 抗癌药。亚硝基脲类抗癌药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目前临广泛应用的两个有效抗癌药卡氮芥和洛莫司汀就是在 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现,发展,7,3、推理设计(定向筛选) 偶然发现和随机筛选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命中率低。 因此人们设想利用巳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科技方法,在一定理 论指导下设计新药,以提高命中率,减少费用。这就是推理 设计,

5、或者叫定向筛选。 典型例证: 5-FU的研究 分 子 生 物 学 研 究 揭 示: 尿嘧啶是RNA分子中必备 的碱基之一。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 尿嘧啶掺入癌细胞的速度比掺 入正常细胞的快。 根 据 上 述 事 实 设 想: 若用一个尿嘧啶衍生物来拮抗 癌细胞的生长。,8,设计药物分子: 由于F 原子半径与H 原子的相近,氟代物的体积与未 氟代的母体化合物几乎相等,C-F键又较稳定,在代谢过程 中不易分解,因此设计了氟代尿嘧啶,结果取得成功,发展 成一类抗癌药嘧啶类抗癌药,据此原理(生物电子等排 原理)又开发出其它抗代谢药。 抗代谢药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在基本结构的可变部分,以电子等排

6、体相互置换。 巳期发现新型药物。,嘧啶拮抗剂: 氟尿嘧啶,嘌呤拮抗剂: 巯嘌呤,叶酸拮抗剂: 甲氨蝶呤,9,抗肿瘤药的分类,(一)生物烷化剂:氮芥 (二)抗代谢药物:氟尿嘧啶 (三)抗肿瘤的植物药有效成分:紫杉醇 (四)金属络合物:顺铂 (五)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10,三、 生物烷化剂 烷化剂具有高度的烷化化学活性,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 中间体,使生物大分子富电子基团烷基化(共价结合),从 而改变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使细胞的分裂增殖受到抑 制或引起细胞死亡。 这种生物烷化作用对恶性肿瘤细胞最敏感,因此,烷化 剂能控制肿瘤,有的甚至能消除肿瘤。但是 本类药物对肿瘤细胞和增殖快的正常细胞的选择

7、性低, 故毒性较大。 生 物 大 分 子:DNA(主要作用靶点)、RNA、蛋白质 或某些重要的酶类。 富 电 子 基 团: 如-NH2、-SH、-OH、-COOH及碱基等。 缺电子中间体:如季铵离子。 DNA结构改变:药物以共价键与 DNA 形成交链、DNA双. 螺旋结构 间 的 氢 键被破坏、DNA分子断裂。,11,药物,药物 +,体内形成,生物大分子 (DNA),药物形成 缺电子中心 (亲电性基团),富电子大分子,共价结合,DNA 失活,(烷化),致增长快的的细胞 抑制、死亡,抗癌作用 毒副作用,12,作用机理: 生物烷化剂主要是破坏了DNA的结构与功能,使增殖快的 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8、从而达到抗癌的作用。但是对其它增 生较快的正常细胞也有同样的抑制作用(毒副作用)。 例如: 氮芥烷化DNA分子中一或二个鸟嘌呤后,可 形成错误的碱核对或导致鸟嘌呤脱落或环破裂。 作用特点: 抗瘤活性强,但选择性差,毒副作用较大。 (研究重点: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降低毒副作用。),13,代表药物: 氮芥(脂肪氮芥) 化学名:N-甲基-N-(2-氯乙基)-2-氯乙胺 构性关系: 脂肪胺结构:呈碱性,易与盐酸成盐。 其盐酸盐有吸湿性、易溶于水,可制成水针剂供 静脉注射用。 -氯乙胺基:在碱性水溶液(PH7)中易水解失效;35稳定。 在生理条件下(PH7.4),易引起分子内成环 作用,形成亲电

9、活性极强的乙烯亚铵离子,极易与 细胞成分的亲核中 心起烷化反应(对皮肤粘膜有腐 蚀性,故不能肌注和口服)。,1,2,1,2,14,载体的 结构改造( 氮的电子云密度 即 毒性) 在氮上引入苯基芳香氮芥的发现 芳香环与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存在p-共轭效应,使之 碱性较弱,不能象脂肪氮芥那样很快形成稳定的环状乙撑亚 铵正离子,而是失去氯原子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 作用机制发生了改变 铵正离子 碳正离子(反应活性 ) 毒副作用 DNA DNA,N 引入吸电子基,R - 供电子基,抗癌作用,15,例如: 苯丁酸 氮芥 (209页) 烷化特点 烷化反应速率降低。 作用特点 作用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首选药)。

10、抗癌作用慢、毒性较小的氮芥; 中度骨髓抑制,为逐渐发生且可逆; 常用量下,很少有胃肠道、肝、肺、的毒性作用 (副作用较轻)。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可口服(较易耐受),胃肠易吸收等优点。 氮芥: 局部刺激大,接触皮肤和黏膜可致组织发泡、糜烂 和坏死,因此不能口服、皮注和肌注,只能静脉注射。 作用机理比较 208页,脂肪氮芥形成高度活泼的乙撑亚胺离子。 芳香氮芥形成活性较低的碳正离子。,16,17,18,盐酸氮芥的临床用途,选择性低,局部刺激性强,必须静脉注射,作用迅速; 用于恶性淋巴瘤、头颈部肿瘤的化学治疗; 恶心、呕吐、静脉炎;骨髓抑制、脱发、口腔溃疡与不育;,19,氮芥类,结构通式,

11、烷化剂部分 双-氯乙胺,载体部分,20,氮甲(氮甲酰溶肉瘤素)Formylmerphan,我国首创甲酰化物,又名氮甲,在稀盐酸中加茚三酮试剂加热后显红色。,21,氮甲的理化性质,白色或淡黄色结晶;mp.150-155 水不溶,略溶于乙醇和丙酮;,氮甲的稳定性,见光变红 在碱性条件下分解,氮甲的临床用途,精原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明显,对恶性淋巴癌有效; 有轻度恶心,骨髓抑制;,22,四、抗代谢抗肿瘤药物 Antimetabolic Agents,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NA合成所必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需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抗代谢药物仍以

12、杀死肿瘤细胞为主。但其选择性也较小,对增殖较快的正常组织如骨髓、消化道粘膜等也呈现毒性。 特点: 抗代谢药物的抗瘤谱相对烷化剂较窄。 由于抗代谢药物的作用点各异,交叉耐药性较少。 抗代谢药物结构上与代谢物很相似,大多数抗代谢物正是将代谢物的结构作细微的改变而得的。,23,抗代谢物的分类,(一)嘧啶类拮抗剂 (二)嘌呤类拮抗剂 (三)叶酸拮抗剂,24,(一)嘧啶类拮抗剂:,F、H原子为电子等排体,半径相近,分别为1.35,1.2A; C-F键稳定,在代谢中不易被分解 分子水平代替正常代谢物,影响DNA的合成;,25,氟尿嘧啶* 5-FU 命名:5-氟-2,4-(1H,3H)-嘧啶二酮 性质:空气

13、及水溶液中非常稳定,亚硫酸马水溶液、强碱中不稳。 特点:尿嘧啶掺入肿瘤组织的速度较其它嘧啶快 改造物中以5-FU抗肿瘤效果最好 是胸腺嘧啶合成酶(Ts)的抑制剂 抗瘤谱广,是治疗实体瘤的首选药 副作用大; 恶心、呕吐和腹泻; 口腔及胃肠道溃疡,骨髓抑制, 小脑缺陷,心律失常;,26,合成,氯乙酸乙酯在乙酰胺中与无水氟化钾作用进行氟化,得氟乙酸乙酯,然后与甲酸乙酯缩合得氟代甲酰乙酸乙酯烯醇型钠盐,再与甲基异脲缩合成环,稀盐酸水解即得本品。,27,(二) 嘌呤拮抗剂,设计思路:腺嘌呤和鸟嘌呤是的组成部分,次黄嘌呤是二者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嘌呤拮抗剂主要是次黄嘌呤和鸟嘌呤的衍生物。,巯嘌呤 6-M

14、P,28,(三) 叶酸拮抗剂,叶酸是核酸生物合成的代谢物 叶酸缺乏时,白细胞减少,因此叶酸的拮抗剂可用于缓解急性白血病。,甲氨蝶呤*,29,(五) 抗肿瘤的植物药有效成分,1喜树碱类 2鬼臼生物碱 3长春碱 4紫杉烷类,30,*羟基喜树碱 10-羟基喜树碱 五环稠和内酯生物碱 机制:以DNA拓扑异构酶I作为作用靶点 缺点:毒性较大,水溶性不好 结构改造: 伊立替康(前药,广谱,盐酸盐溶于水) 托扑替康(广谱,盐酸盐有很好的水溶性),31,3. 紫杉醇* taxol 性质:最早从红豆杉科植物短叶红豆杉的树皮中提取得到。作用机理独特,对很多耐药患者有效。 机制*:诱导和促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同时抑制所形成的微管解聚,从而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常,形成星状体,使细胞在有丝分裂是不能形成正常的忧思分裂纺锤体,抑制细胞分裂和增殖,导致细胞死亡,32,主要问题: (1)水溶性很差,难以制成合适制剂,生物利用度低 (2)植物中含量低,植物紫杉生长缓慢,树皮资源有限,合成路线复杂,成本昂贵。 解决: (1)半合成 (2)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及利用内生真菌生产 (3)结构改造,33,紫杉特尔(Taxotere) 是半合成得到的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 其水溶性比紫杉醇好,抗肿瘤谱更广,对除肾癌、结、直肠癌以外的其它的实体瘤都有效。在相当的毒性剂量下,其抗肿瘤作用比紫杉醇高1倍,且同样情况下,活性优于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