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知识课件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156680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知识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本章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照自身固有规律运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一)物质观 1、列宁物质定义提出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物理学革命 物理学危机 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进攻,宣扬“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一、世界的物质性,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A、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马克思主义的

2、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C、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二)运动观,1、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运动: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相对静止的三种情形: A、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某种特殊形式或特殊状态的运动停止了。 B、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仍然保持它自身的性质不变。 C、从一定的参考系看,物体与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一定,从而保持一定

3、的平衡。,运动与静止,(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A、不了解静止,就无法区分事物,就无法把握事物。 B、不了解静止,就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C、不了解静止,就不能真正理解运动。,(三)时空观,1、时间空间与运动中的物质不可分 时间: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持续 性。,时间的特性: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空观,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性:三维性 一是表现为体积; 二是表现为位置。,2、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的存在是绝对的,但时空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特性是可变的,它随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4、,人们的时空观念也是可变的。 例:(1)同时性问题。(2)尺缩钟慢。,3、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就具体事物来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 (2)就整个宇宙来说,不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承认时空的无限性,就是在时空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四)物质运动有它自己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并不矛盾。 3、人与规律: 人要按照规律办事;人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担人不能消灭规律、改变规律。,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劳动在社会形成中起了

5、决定性的作用 (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2、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人口因素) 现实的生产劳动 自然界(地理环境) 方式(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B、它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地理环境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6、 C、 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影响作用。 (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构成等) C、批判“人口决定论”。,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滋生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7、卷,第20页。,(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活动的社会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物质生产实践是生产体系中最根本的实践形式。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首要前提。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三、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1、意识的起源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发展: 无机物低等生物动物人 反映 形式: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性感觉意识,心理,意识的起源,在意识的起源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第一,由一切自然物质所具

8、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B、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劳动为意识的形成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2、在劳动中猿脑进化成人脑; 3、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狼孩儿卡玛拉,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1、人脑重量大,比重高。,2、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3、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分泌唾液,条件反射,无条件 反射,实物,(2)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A、从意识的主观形式

9、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有主观形式, 但有客观内容。 B、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有主体差别, 但却有客观根源。 C、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有不同的结果,但都有客观基础。,意识的本质,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意识的结构,(1)从意识的具体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2)从意识的自觉性程序看,意识分为潜意识、显意识。 (3)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意识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 (4)从意识的指向性看,意识分为对象意识、自我意识。,4、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 意识 (1)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

10、划性;创造性。) (2)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实践改造世界) 另外,意识能对人的生理活动进行控制。,实践,5、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进行结构模拟或功能模拟。,意识与人工智能有本质的区别,(1)物质基础不同; (2)意识具有社会性; (3)意识具有创造性; (4)人工智能在某些单个功能方面可以超过人的思维,但总体上达不到人的意识水平。,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0只!,9只!,四、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它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实事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反映论. 实事求是与马克

11、思主义辩证法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以往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及根源 旧唯物主义: 把实践理解为孤立的个人活动,不懂实践的社会性;不懂实践的能动性。 唯心主义: 把实践归结为纯粹主观的、精神的活动。(黑格尔、王阳明),以往哲学对实践错误理解的根源:,不能正确把握实践的内在矛盾。 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客观的过程。它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

12、象性活动。有两层含义: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强调实践活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 自主性(使物按人的方式与人发生关系) 创造性(创造出按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强调实践活动的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客观性首先区别于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 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还区别于动物活动的客观性。 实践高于理论就在于它的直接现实性。,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的结果也是客观的。 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是受客观条件制约和客观规律支配的。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形式,

13、(1)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2)处理人与人只见社会关系的活动。即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3)科学实践。科学实践区别于科学认识活动。实验是科学实践的最重要形式。它是一种探索性活动。,4、实践的过程,实践活动是通过目的、手段、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对象1,人,对对象的认识 对人自身需要的认识,目的,对象2,手段,(结果),(观念模型),实现了两个否定,否定1,否定2,实践的过程,实践目的: 目的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超前改造,是人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观事物,对客观事物自在形式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的反映. 实践手段: 工具是

14、人的身外器官,是人的身内器官功能的延长。劳动手段不是天然的自然物,而是人们过去活动的结果,它凝聚着并物化了人们过去的活动,并指向着未来的活动。 实践的结果实现了两个否定: A、否定了作为目的前提的现成客观性。 B、否定了目的本身的主观性。,实践的过程,对实践结果的评价: 1、对实践效果的评价。 2、对实践效能的评价。 3、对实践效率的评价。 通过对实践效果的科学评价,可以获得关于实践目的、实践过程的再认识,以这种认识来调整、修正实践活动的运行,这就是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2、

15、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3、从人的本质看,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二)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1、实践的主体 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A、主体要有自然性。 B、主体要有能力结构。(意识性、知识和经验、情感和意志) C、主体要有社会历史性。 分类: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2、实践的客体,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A、客体要有客观性。 B、客体要有对象性。 C、客体要有社会历史性。 分类: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客体的

16、相互关系,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C、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价值关系。 其中,最基本的是实践关系。,4、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活动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骨架的动态发展系统。 限定和超越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在相互作用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 (1)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2)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马克思指出: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主体对象化造成人的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形成了社会遗传方式,从而使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不会因个体的消失而消失。 客体非对象化则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