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503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

2、_(填作家国籍)诗人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 意味的哲理诗。 (2)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 (3)请说说你对题目中“ 路” 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 路” 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诗 词曲文皆可) 【答案】 (1)美国;弗罗斯特 (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 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解析】 【分析】( 1)未选择的路是

3、美国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 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 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 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 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 理性。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 谨慎;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因而 结尾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通过选择人们司空见

4、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 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所以标题中的“ 路” 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际是象征人 生之路。 ( 4)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 字。示例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示例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 在? 故答案为: 美国;弗罗斯特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 ” 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

5、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 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 合写作的背景进星分析。 本题考查对本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作者表达的赏析情感进行 分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 句,不能写错别字。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 钟,泊舟微径 度深松。 青山霁 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 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微径:指小路。 霁:雨停天晴。 (1

6、)发挥想象,描绘“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 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 深松 ” ,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 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 【分析】( 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 五峰 ” 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 葱,犹若刚刚画成。描绘诗境时要抓住

7、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 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 望者 ” 内心的愉悦,“ 雨后初霁 ” 可谓 “ 惊 喜” 。 故答案为: 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 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 深松 ” ,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 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 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 容的基础上,发

8、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 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 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 意,理解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 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 未眠 ” 的原因。 【答案】( 1)运用叠

9、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 浩 浩” 、“ 冥冥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 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 【分析】( 1)根据 “ 浩浩风起波 ”“冥冥日沉夕 ” , 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 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 “ 孤 ” 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落帆 ”“停舫 ” 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 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 风起波 ”“日沉夕 ” 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 波,

10、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 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颈 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 人归 ”“雁下 ” 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 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 怅;尾联 “ 独夜 ”“听钟 ”“未眠 ” ,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 浩 浩” 、“ 冥冥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 景。 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

11、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 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关 键语句的分析。 4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 _可以看出是 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残花;暮春 (2)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 【分析】( 1)“ 残花落尽见流莺” :枝头的残花也

12、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 头啼鸣的流莺。从“ 残花落尽见流莺” 中的 “ 残花 ” ,可见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2)“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 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把“ 春风 ” 拟人化。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 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 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 阳城(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 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

13、了 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故答案为: 残花;暮春; 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 龙钟泪不干 ” ?“ 龙钟

14、 ” 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夸张, “ 龙钟 ” 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 态。 (2)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 【分析】 (1) “ 双袖龙钟泪不干” 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 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龙钟:涕泪淋漓的样 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赏析该词,可以从其表现诗人的神态角度去分析。该词表现了诗 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2)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 故园 ”“泪”“报平安 ” 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夸张,

15、 “ 龙钟 ” 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 态; 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 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16、憔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蝶恋花和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 它们分别是: “_”和“_”。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词抒写儿女之情,苏词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 B.柳词借景抒情,苏词多用典故。 C.柳词委婉含蓄,苏词豪放激越。 D.柳词结尾出现名句,苏词通篇是名句。 【答案】 (1)愁;狂 (2)D 【解析】 【分析】( 1)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 狂” 字贯穿全篇。蝶恋花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紧扣一个“ 愁” 字,上片写登高望远 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 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