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470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28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 野步 ” 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 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倚杖、白人头 (2)本诗 “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 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 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表现秋风之猛

2、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 的怨愤之情。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 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 倚杖 ” 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 人;最后一句中“ 白人头 ” 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 秋风 ” 拟人 化,认为它是个“ 管闲事 ” 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 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 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

3、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 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 倚杖、白人头; 本诗 “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 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 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 怨愤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 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 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

4、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_便不同。 (1)后人评价该诗“ 寒夜无寒 ” ,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梅花 C 菊花 【答案】(1)诗歌虽以“ 寒夜 ” 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 的深厚情谊。 (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 客。 【解析】 【分析】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 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

5、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 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因此评价为 “ 寒夜无寒 ” ,表现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 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感到温暖。 “ 菊花 ” 不符合季节特点,“ 雪花 ” 不符合意境,“ 梅花 ” 符合节气时令,夜深了,明月照在 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 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 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 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 诗歌虽以 “ 寒夜 ” 为背景,但重在

6、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 深厚情谊。 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 客。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 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 资料入手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 意象 ” 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 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对选项仔细辨 析,选出最佳答案。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

7、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_,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触动诗人 情思的景物有 _ (2)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眼前之景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 析。 【答案】 (1)七言绝句;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亭边的杨柳和 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 他告别,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解析】 【分析】( 1)这首诗共有四句话,每句话有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结合全诗内 容分析,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

8、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 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 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 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据此可知题目中能涵盖全 诗内容的词语是别,触动诗人情思的景物有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诗人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 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 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

9、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七言绝句,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亭边的杨柳和藤 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 告别,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和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能力。平时学习是要熟 练记忆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然后再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筛选出恰当的内容 即可。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能力。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

10、景物之中融 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 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 术效果。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分析。 4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吉样寺赏牡丹 苏轼 人老簪 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 【注】 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 簪:插戴。 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 卷珠帘。 (1)请说说 “ 花应羞上老人头” 中“ 羞” 字的妙处。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 醉” 中蕴含的情感。 醉归的情景: _。 “醉” 中蕴含的情感:_。 【答案】(

11、1)“ 羞” 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 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 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解析】 【分析】(1) “ 花应羞上老人头” 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 情。 “ 羞” 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 的襟怀。 (2)“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

12、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 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 看。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 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 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故答案为: “ 羞” 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 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 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

13、怀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 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 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 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 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 享受。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

14、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 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 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常考译文】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 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 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 杨花 ” 和“ 子规 ” ,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 孤机远影碧空尽,

15、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 “ 语近情遥 ” 之妙, 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不如归去 ” 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 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 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 【分析】(1)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 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

16、 杨花 ”“子规 ” 点明时令。另外,“ 杨花 ”“子规 ” 都是古诗中 非常重要的意象,“ 杨花 ” 含有飘零之感,“ 子规 ” 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 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 恻的气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 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 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 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 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不如归去 ” 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