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275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47.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 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 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 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 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2、老人严 肃地说 :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 !不要谢我们 !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 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 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 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 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

3、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 处开。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 达了老人对小姑娘的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 ” 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 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 “她姐姐很受感动,”“很受感动 ” 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 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

4、者和照料 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 我” 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 年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描写的人物有“ 我 ” 、老 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 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 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文

5、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实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 题。 (3)文章的标题是“ 驿路梨花 ” ,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 指什么?用 “ 驿路梨花 ” 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 (1)A (2)A (3)“ 梨花 ” 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 的主人相互辉映。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歌颂了雷锋精神 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 【分析】( 1)A 项理解分析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瑶族老人以为是小姑娘她们盖 了草房,想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6、(2)A 项理解分析错误,文中介绍小屋的来历是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 (3)“ 梨花 ” 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用“ 驿路梨花 ” 作标题以物喻人,使自然 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歌 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 A; A; “ 梨花 ” 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 主人相互辉映。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歌颂了雷锋精神已 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

7、考查文章主题及写作方法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写作顺序及表达的主 题,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 此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结合文章主旨进行解答。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 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 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 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 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

8、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 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 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 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 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 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 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 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

9、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 过: “ 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 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 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 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 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 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 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古人说

10、: “ 人生如萍 ” 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 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 国土沦亡,根着何 处? ”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 有人说: “ 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 吗?我觉得,应该是“ 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 忘。 ” (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 失根的兰花 ” 的理解。 (2) “ 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与

11、哪句话相照 应? (3)第 段末尾 “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 (4)第 段中画线句中“ 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 与“ 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这种说法 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5)第 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1)标题中的 “ 根” 比喻自己的祖国;“ 兰花 ” 比喻漂泊的游子。国,就是根,没有 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离开国门的人就像“ 失根的兰花 ” ,倍 觉离国思乡之苦。 (2)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 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3)见到故乡的

12、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4)不矛盾。 “ 不爱看 ” 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 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 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 不敢看 ” 。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 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 思乡情切 ” 的心态。 (5) 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点题,升华文章主题;“国土 沦亡,根在何处” 的提问发人深思。 【解析】 【分析】(1)“ 失根的兰花” 表层指的是“ 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 中” ,即没有根基的兰花。深层含义是

13、:兰花是像作者一样漂泊在外的人,根指的是祖国, “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表现了国的重 要和作者对国的思念。据此作答。 (2) “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意思是无论是 花还是人,离开了祖国都让人感到不舒服。前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 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 家了 ” 。表现了作者对国的思念。据此作答。 (3)从文中 “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 ,“ 它们的背景应该 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

14、亭阁的栅栏。” 可以看出 “ 我” 由异国的花 想到了祖国,从而产生了思念之情,所以才“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据此作答。 (4) “ 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 是因为对祖国的思念,所以对于祖国之外的事物 有一种排斥感,但是身处异国“ 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时又会不自觉的触发浓烈的思乡之 情,所以作者又“ 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虽然都表现了对祖国的思念,但两种心情的 触发点不同,所以不矛盾。据此作答。 ( 5)文中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能照应标题“ 失根的兰花” ,同时 “ 国土沦亡,根着何 处? ” 一句引人思考,自然点明主旨:表达对国的思念。另外文中引用故事,能增强文章的

15、感染力和吸引力。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标题中的 “ 根” 比喻自己的祖国;“ 兰花 ” 比喻漂泊的游子。国,就是根,没有 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离开国门的人就像“ 失根的兰花 ” ,倍 觉离国思乡之苦。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 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不矛盾。 “ 不爱看 ” 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 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 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

16、磨所以“ 不敢看 ” 。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 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 思乡情切 ” 的心态。 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点题,升华文章主题;“国土沦 亡,根在何处 ” 的提问发人深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 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照应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读懂题意,读懂句子的意思,在文章 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 解,注意答题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本题考查语言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句子间的差异,对 句子要分别进行理解,同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文段的意思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读懂题意,结合文段内容进行理解。注意从文章 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主题等进行理解。 3阅读最优秀的学生,回答小题。 最优秀的学生 那年那天 ,我被一个很不显眼的学生感动了。 那是学校田径运动会班级报名阶段,我们班有两个项目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