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188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0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 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个。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 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 了一块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 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大大地喝一口。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 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地庄严和凝重。在急驶的车

2、上,她告诉我:三天以 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 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 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 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的12 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 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 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 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迹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我才 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

3、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 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都和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 岁 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 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 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 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 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谈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 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 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 宁波是她的老家, 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

4、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 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 可以豪爽地仰起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 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1)“ 我” 涌动乡愁常常是在什么时刻? (2)文章扣住 “ 乡愁 ” 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1)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2)即将移民的上海大姐去东山扫墓;“ 我” 自己对乡愁的体会;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

5、(3)围绕 “ 这句话表明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来回答。 【解析】 【分析】( 1)可提取第2 段“ 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 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中的 “ 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作为答案。 ( 2)组织语言时,分别概述出大姐去东山扫墓(3 段), “ 我 ” 自己对乡愁的体会(4 段),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5 段)这几件事。 (3)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照应标题的作用。在内容上 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 故答案为: 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即将移民的上海

6、大姐去东山扫墓;“ 我” 自己对乡愁的体会;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 围绕 “ 这句话表明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来回答。 【点评】 此题不难。考生只要找准语段,提取关键语句就能回答。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段落, 分清层次,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注意联系文章的主题思想 僵化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2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 华兴恒 “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 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我们平时看到的水 也总是 “ 温柔 ” 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

7、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随着科学 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 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 水刀 ” 。这种 “ 刀” 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 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所谓 “ 水刀 ” ,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 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 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 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水喷流出口时的压 强在 50 兆帕以上,这

8、就相当于在1 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 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 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如果 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 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用“ 水刀 ” 可以 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 “ 水刀 ” 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

9、,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 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 水刀 ” 所引起的振动 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 水 刀” 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 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 (1)文章以诗歌“ 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 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 水刀 ” 。 (3)文章第 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 【答案】 (1) 引起下文 (引出说明对

10、象 )。 激发阅读兴趣。 (2)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3)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 【分析】( 1)“ 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 是引用了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引出了 说明对象 水刀。引用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 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 水刀 ” 。 段“ 所谓 “ 水刀 ” ,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 流。 ” 总结:水刀是科学家研发的一项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的技术。 (3)列数字:运用具体数字说明说明对象某特点的说明方法。“ 还不到 0.5

11、毫米 ” 运用具体 数字说明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的细。作比较:把两个对象作对比,突出强调说明对象某 个特点。把高压水射流的出口口径和自动铅笔芯对比,突出高压水射流出口口径的细。 故答案为: 引起下文 (引出说明对象)。 激发阅读兴趣。 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列数字、作比较 【点评】 本题考查说明文首段的作用。说明文首段一般有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的作用。本文首段是一则新闻,通过这则新闻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激发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 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

12、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 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如 “ 熬粥 ” 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 粥是熬出来 的,熬粥有三要素,即 好米、文火、持续 。” 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 好米 ” 。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 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 好

13、米 ” ,还须用 “ 文火 ” ,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 文火 ” 易 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 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 般吗? 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 好米 ” 。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 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 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 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 垃圾书 ,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 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

14、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 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 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 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 书须用 “ 文火 ” ,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 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 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 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

15、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 打开了一扇扇 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 。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 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 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 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 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 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 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 狮子 。” 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

16、其他诱惑的干扰,耐 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 人来说,尤其需要。 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 好米、文火持续” 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 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 用” 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 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第段:阐述熬粥之法,由此提出观点:A_ 第段:具体论证 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 B_ 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第 段总结归纳出论点:C_ (2)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为本文论据的是() A.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B.陶渊明读书 “ 不求甚解 ” ,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土。 D.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3)文章第 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