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世价值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41131169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普世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普世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普世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普世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普世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普世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普世价值(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普世价值”问题【摘要】 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到底存不存在”“普世价值到底是什么”“普世价值何以存在或何以不存在”等争论有“愈演愈烈”之势。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而是逐渐向意识形态领域发展。基于此,对普世价值进行正确的认识是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的。【关键词】普世价值 原因 实质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从 2007 年开始,在某些报刊杂志和的推动下,“普世价值”在我国开始传播、扩散并悄然蔓延。自此,各种思想派别、文化主再次登台交锋。在各主流媒体、各理论界 “大家”中便掀起了关于普世价值的各种争论。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普世价值是否确实存在、什么是普世价值的问题上。 一、“普

2、世价值”概念的由来我们当前探讨的“普世价值”并非是即时兴起的,它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它的兴起经历了从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到神学家和伦理家倡导的普世伦理,再到当下西方带有强势政治意图的普世价值的历史发展过程。 其实,普世价值的前两个阶段并非带有强势政治意图,只是后来被西方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利用,才有了当前具有明显政治攻势的“普世价值”。作为第一阶段的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只是基督教的一个专门术语,是基督教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意指把基督教作为一种世界性普及,使其在全世界具有普遍适用性,不受历史、文化和地域等影响,并通过基督教的传播来抑制其它的发展。 20 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一场空前的生存危机:冲突严重威

3、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和平进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失业、贫穷及家破人亡的危险;人类为了寻求眼前的利益,对自然无情掠夺,使生态环境面临崩溃的危险等。面对这种危机,德国神学家孔汉思(HansKung)从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得到了灵感,认为我们单靠技术性的转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共同的利益意识,在意识领域进行转变,增强全球责任意识,形成一种能被全世界所普遍接受的伦理观念,否则世界不可能变得更好。但他否认基督教普世主义是指超越一切现存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更不是指用一种来支配所有别的。后来孔汉思经过思考、总结提出了普世伦理这一概念,并在他起草的世界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对其作了明确界

4、定,“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更不是指用一种来支配所有别的。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也会或迟或早感到绝望。”到了 20 世纪末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攻击,便有意歪曲孔汉思的普世伦理思想,演变成了当下带有强势政治意图的普世价值。二、“普世价值”的多重性容(一) 哲学维度的“普世价值”从哲学层面上来讲,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它由两方面构成

5、:其一,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其二,客体的属性和性能。价值就是在两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如果某种东西能满足主体的需要,那么他对主体来讲就有价值,且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满足的多少。对于“普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普” 指空间,即对于当今世界上所有人都适合,不分阶级、国家、民族、;“世”指时间,即既适合于历史又适合于现在还适合于将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空具有绝对性和无限性,所以,“普世”也就是指普遍适用性(绝对性)和永恒性(无限性)的统一。概括起来讲,“普世价值”就是人类共同的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性的价值追求。那么到底存在不存在这种“普世价值”呢?学术界大致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存在,一种认

6、为不存在。认为存在的人主要是从人类的共性这一角度来分析,他们认为共性是人类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性的价值追求的基石,既然基石存在,那么“普世价值”也必然存在。而且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历史观,既然肯定了历史发展的进步规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类追求共同价值的客观可能性。事实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困扰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解决这些共同问题时,我们就有必要突破国家、阶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形成一些国际性的共识。如果否认它的存在,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第一,如果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那么就否认了人类的共性的存在,既然人类之间不存在共性,那么就没

7、有必要合作了,也就丧失了对于一些全球性问题共同处理的机会,比如说全球变暖、粮食危机、核污染等等。第二,如果否认 “普世价值”的存在,人们就会永远地处于对立状态,就算是经济全球化了,它也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对立,世界和平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否认普世价值存在的人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第一,从阶级、和国家的本质看,当今世界确实还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国家,他们对价值的认同和评判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普遍适用的、超阶级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批评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

8、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时,恩格斯不是简单地说它有或无,而是区别非生物界、生物界、人类历史和人的思维这四类不同科学,对其中有无永恒真理的问题,作了实事的具体的分析。说宣布二乘二等于四,鸟有喙,或诸如此类的东西为永恒真理的人,是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而自以为掌握真理的预言家的提包里,则带着已经准备好的终极的真理、永恒道德和永恒正义。恩

9、格斯揭露了这类骗子的信口胡说,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道德观等。因此在有阶级和国家存在的社会,历史、道德和政治领域不存在所谓“普世价值”,奢谈“普世价值”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是站不住脚的。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价值观念的容、价值评价的标准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人们对于同一个价值观念会有不同的阐释,即价值具有主体性。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价值的涵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根本就

10、不存在什么永恒的价值。第三,从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来看。价值本质上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体,它首先是一个社会历史畴。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总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总要打上相应时代的烙印。其次它也是一个具体的畴,并非抽象概念。利益主体不同,对同一价值观念的评价也就会不相同。 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就必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差异和分歧。所以只有阶级性的价值、地域性的价值等具体价值,而不会有抽象的“普世价值”。 我国的孔子和墨子分别以“仁”和“义”作为最高的道德价值。西方格拉底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柏拉图认为永恒的理性有绝对的价值。基督教神学宣称上帝全智全能全善,是价值之源。资产阶级用人道主义、人权

11、、自由、平等提高人的价值。社会主义者扬“自由、公正、互助”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者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则结合中国国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历史和现实表明,价值从来都是具体的,因人因地而异的;人们对价值的理解,从来都是多种多样,与时俱进的。无论古代的中国或希腊,近代的西方或,都没有哪一种价值或价值观念为整个世界的所有人所认同。(二)人类学维度的“普世价值”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提出了非精英哲学的想法,他认为哲学可以成为人人都能理解的学问,而且这样的哲学是很重要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普通人可以由此影响政治家。他非常重视普通人的作用

12、,非常重视“人”。他还强调,一国公民和世界公民并不矛盾,每个人都可以像阿伦特一样:认同一国的宪法,让她成为一国的公民;保持心的独立,让她成为世界的公民。据此,雅斯贝尔斯提出了用世界公民的眼光做哲学,他倡导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价值,也即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待普世主义的价值。人类由于存在意义上的共同在世,由于无论是善是恶都拥有共同人性而同荣同辱。怀着这样一种共同体意识思想、行动和存在的个人也就成为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公民”。世界公民就是作为人类一员的人性公民。“世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共同人类的概念。既然世界是一个共同人类的概念,那么“普世价值”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共同人类的价值,成为“世界公民”的

13、共同价值。三、“普世价值热”的原因及其实质对于目前我国在普世价值上争论火爆,尤其是一些对带有政治色彩的敏感容的讨论所导致的意识形态上的混乱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点探索。一是社会思想来源。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剥削阶级统治集团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普遍利益,说剥削阶级国家代表社会利益。而企图取代旧统治的新阶级,更把自己的利益冒充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例如,企图从概念中推出实在,使客观事物服从原则,附会概念,从而使一切本末倒置的思辨哲学就是这样做的。于是,封建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忠诚、荣誉等;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自由、平等。资产

14、者为了在法律中使自己得到普遍表现,其法学家宣称除了实在法,还存在反映人类自然要求,体现人类理性,普遍适用,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并将它同社会契约说和天赋人权说联系起来,引申出“”、“法治”等原则。如今被炒成“普世价值”的抽象的人、人性、人道主义、人权以及自由、平等、法治等等观念,就是由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统治集团及其思想家把特殊的东西说成普遍的东西,再把普遍的东西说成先天的东西,这样刻意制作并长期加工出来的。它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现今“普世价值” 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历史唯心主义思潮的泛滥。 二是神学来源。是“普遍适用的形式” 中“有感情的形式”,具有超越国界的群众性和世界性。在信仰背后隐藏着现世

15、利益。神本是人自身本质的虚幻反映,基督教却说全能的、无限的上帝创造了人,爱全世界的人。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古兰经是安拉的“启示”,具有普世性。一般的经典中,都有抽象的平等、互爱、诚信、和平等。这些普遍意识加上神秘色彩,就成了无须检验、径直践行的戒律和毋庸置疑、只要信仰的“普世价值”。当权力与联手,基督教成为罗马世界帝国的国教后,不承认基督教信条便以叛国罪论。而基督教也变成新的世界,并把中世纪的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合并到神学中,致使当时的任何运动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基于对基督教以普遍意识、“普世价值”的形式而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的不满,不少人视狂为诚实的“傻子”或不诚实的“骗子”。进入名曰“

16、政教分离”的现代社会后,当美国人看到小布什总统自称“只服从上帝旨意”,把伊斯兰“好斗分子”定为美国的“实际敌人”,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宣布为“邪恶的轴心国”时,有多少人对上帝不心存敬畏,而敢对总统怀疑或说不呢?在现今世界几十亿的信众中,有多少人不正是出于“心诚则灵”“信则有”的信仰思维方式,而认为“普世价值”是天经地义,古已有之吗? 佛教用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却看空今生,专修来世。基督教起初是奴隶和被压迫者的,后来被引上淡忘尘世而醉心天堂的“出路”,抗争观念被演变为对救世主的等待,甚至被代之以“爱你们的仇敌”。岁月悠悠,红尘滚滚。千百年来谁见过 “来世”,进过“天堂”?谁目睹“千年王国”、“末日审判”?除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杀伐征战,弱肉强食;所谓人类之爱、永久和平、普世和谐在哪儿呢?马克思说:“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