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114406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简介,政治史的知识:政治制度、政治活动、政治人物; 政治史的知识结构: 1、区域:中国、世界; 2、时期:古代、近现代; 3、课本知识结构:八个专题(4个中国、4个世界) 4、政治史发展历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学习政治史的史学方法 1、时代观:生产力水平、国情、国际环境; 2、阶级观:阶级关系、阶级斗争; 3、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历史沿革总论 1、政体建设的曲折历程 古代: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近代: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现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其它制度(如官制、选官制度等),其发展过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臣民到公民的变

2、化过程。,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把握: 1、古代:1840年以前 2、政治史的知识: 政治制度、政治活动、政治人物 3、发展过程及趋势 4、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宰相制、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选官制、监察制度、行省制度等。,中国古代史: 社会形态的更替: ( 课本P19 ) 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 ( 原始人群氏族公社 ) 奴隶社会: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 夏-商-西周-春秋 ) 建立 发展 强盛 瓦解 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 1840年 ( 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

3、清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发展,商朝,强盛,西周,瓦解,春秋,BC2070年BC1600年,BC1600BC1046年,BC1046年BC771年,BC770年BC476年,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夏:前2070年建立-前1600年) (商:前1600年-前1046年 ) 1.王位世袭制: (夏)启-“家天下” 2.行政管理制度 :(商)内服与外服制度 中央相.卿士.卜 地方侯.伯 3.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

4、2)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实质:贵族政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行.财.军) 义务:守土.随战.贡赋.朝觐. (3)作用: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扩大区域 (4)局限性:诸侯国相当大的独立性,易构成对王室的威胁 (5)演变:开始于周武王.西周后期遭破坏.春秋战国瓦解,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往古的“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现在的“小康”时代,则是“天下为家”。 (1)材料中的“大同”、“小康”各指什么时期? (2)“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反映的是哪种政治现象? (3)你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 为什么?,

5、(1)“大同”指原始社会时代,“小康”指奴隶社会时代。,(2)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3)是历史的进步。上述转变标志着氏族社会的彻底瓦解,奴隶社会的正式建立,它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阶级对立的产物,其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理解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联系这两种制度的纽带是土地和义务。,(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4)西周末年以后,王

6、室衰微,大国争霸, 分封制瓦解.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瓦解。,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 前2070年建立夏前1600年商前1046年) 1.王位世袭制: (夏)启“家天下” 2.行政管理制度: (商)内服与外服制度. 3.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1.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局限性) 2.宗法制:(含义.目的.内容和特点.影响) (1)含义:

7、以父系血缘亲疏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制度 (2)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和特点: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规定大宗与小宗之别 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4)影响:确保贵族的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家庭.家谱.祠堂),宗法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积极:A、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B、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 C、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 消极:1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2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3. 干部职务终身制,思考:如果正妻无子,该如何继承?,思考:如果嫡长子死,该如何继承?,答:如

8、嫡妻无子,则依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可在妾所生之子中立最年长的一个为长子。长子是家族正统所系,同被称为庶子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特殊的地位。,答:如嫡长子死,则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 前2070年建立夏-前1600年-商-前1046年) 1.王位世袭制: 启-“家天下” 2.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相.卿士.卜 地方侯.伯 3.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1.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局限性) 2.宗法制:(含义.目的.内容和特点.影响) 3.分封制与宗法

9、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主要内容: 三个制度(见“要旨”P7)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实质均为等级隶属制。,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统一: 1.背景和条件: 周王室衰落. 诸侯纷争. 分封制崩溃 战国时统一趋势加强: 封建

10、经济发展,局部统一加强. 民族初步融合.人民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强大 赢政雄才伟略 2.前221年.统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中央官制-设三公九卿 3.地方行政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三)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 朝所沿用.加强和完善,1、春秋时期,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 现象也频繁发生.本质上反映了-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2、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属于- A、卿大夫夺权 B、诸侯争霸 C、兼并战争 3、殿最制是秦朝的什么制度- A、刑法制度 B、

11、军事制度 C、官吏考核制度 4、秦朝法律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的工具,其立法的指导思想是 A、轻其轻罪,重其重罪 B、轻罪重刑 C、量刑适度,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各期措施及其影响-地方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 郡国并存-王国问题, 危及中央集权 景帝: 平定“七国之乱” 武帝: 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 加强中央集权 唐中期: 节度使-藩镇割据, 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北宋: 军事 1. 收夺主要将领兵权 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

12、离 3. 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 中央派文官当地方官, 又设通判监督 财政: 收夺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元: 行省制度 1. 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2. 行省以下设路.府.州. 县 3.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影响深远,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分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必修

13、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各期措施及其影响地方制度的演变)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各期措施及其影响中央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 丞相位高权重 武帝: 改革官制, 中朝外朝制度,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 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宋: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为宰相 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相权, 强皇权 元: 设中书省取代三省, 为最高行政机构, 其长官为宰相 元后期相权越来越大,

14、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各时期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各时期的措施及其影响) (三) 选官制度的变化(各时期的措施及其影响) 汉: 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推举人才); 征辟制(征召人才)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为标准) 隋: 创立科举制度(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 唐宋元: 继承并发展科举制度(书P15.) 评价科举制度(书P15 高模P5: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进行选官的 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选官制度。 特征:考试(科

15、目为儒学经义) 演变:隋开创.唐完备.宋加强.明清僵化.1905年废除. 实质:一种将人才诱入最高统治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 的制度。 如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认识(评价): 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统治的阶级基础,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 促成了普遍持久地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平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助于社会进步; 局限性: 考试科目狭隘,尤其

16、明清时的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阻碍人们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各时期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各时期的措施及其影响) (三) 选官制度的变化(各时期的措施及其影响) (四) 监察制度 秦朝: 御史大夫 汉朝: 刺史制度, 御史府 宋朝: 通判 元朝: 御史台 明清: (中央) 都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 (地方) 按察使司,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古代早期(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