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 课件(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106578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9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两首 课件(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诗经》两首 课件(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诗经》两首 课件(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诗经》两首 课件(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诗经》两首 课件(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两首 课件(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两首 课件(人教版必修2)(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岭外”句:唐代在五岭之南设置岭南道,辖有今广东、广西等地,当时这些地方常作为有罪官员的流放地。音书,家中的消息。“近乡”两句:诗人准备渡汉江由南阳入洛阳,已渐接近家乡。又因家中情况不明,所以愈近家愈提心吊胆,害怕听到坏消息。来人:指由洛阳南来的人。,【简介】宋之问(约656712),字延清,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作属对精工,格律严密,对于律诗的形式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宋之问因依附张易之而被贬谪泷州,不久逃归洛阳,本诗当作于逃归途中。,【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诗的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虽是平平叙事,但“断”字、“复”字都用得很有表现力。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度日如年的痛苦通过这凝练的两字突出地传递给读者。后两句抒情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表现了一种曲折、复杂而又非常典型的心理。诗人在此处揭示的这种矛盾心理看似出乎常情,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按常理应是越接近家乡,越急切盼望知道家人的情况,但诗人却一反常态“不敢问”。,这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与家人音讯不通,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时间久了,自然会形成既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接近家乡时

3、,这种心理越发强烈,惟恐不祥的预感会变成残酷的现实。这样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揭示得更深刻真切,更耐人咀嚼。,(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三人行,_。择其善者而从之,_。”(论语述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_。地崩山摧壮士死,_。(李白蜀道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晦明变化者,_。(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1)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把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4、 3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及现实主义传统。,6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颂是宗庙祭

5、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

6、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由于其内容丰富,及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

7、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7了解背景 氓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怨恨,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同他一刀两断!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周代北方的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狁的记载。诗中写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8开阔视野 诗经中的赋、比、兴 赋、比、兴是中国诗歌

8、中的传统表现手法,开始出现于诗经。“赋”“比”“兴”这三个名词,见于诗大序。诗大序在论述了诗歌的产生和社会作用以后,接着就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实际上,它所包含的是两个范畴,风、雅、颂是按音乐性质而作的分类,而赋、比、兴则是按表现方法、表现技巧所作的分类。,朱熹的诗集传,对比、兴下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定义: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就是比喻。比喻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的表现技巧,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活动现象。事物具有多种属性,把不同事物属性中某一相同点在思维中联系起来,使难言的情状变得鲜明,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诗经

9、中的比喻方法,已经相当多样化,有的专家把它分成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对喻、详喻等等。大致来说,诗经中的比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通篇是比,例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以硕鼠比剥削者,以鸱鸮比强暴者。这类作品不多,它类似于寓言诗,无须多说。要说的是第二种情况,就是个别的、局部的比喻。一般来说,这种比喻在使用的喻体之前,往往加上“如”“若”“犹”或者否定的“匪”字,明确地表明这里是在用比。 起兴和被起兴之间,一般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以茂盛的桃花来起兴女子出嫁。桃花的美好当然

10、是很容易和女子的艳丽联系在一起的。桃花结实,又有多子的象征意义(后世常用石榴作象征)。更何况阳春三月,新婚之喜又和明媚的春光融为一体。这种内在的意义上的联系是不难看出的。 把诗经中的兴归纳统计一下,大部分都和被起兴的事物有比较紧密的意义上的联系。就这一点来说,兴和比之间,无论内涵和外延都有部分的重合。它们的差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比的使用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而兴则一般贯穿全篇,而且还会有上下文之间意义上毫无联系的例子。第二,兴的使用总是在篇、章之首,而比则没有这一限制。,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氓) 1吃透文本 全诗共六章 第一章,写女子对定情的回忆。 第二章,写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 第

11、三章,写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表白自己内心的悲苦。 第四章,写女子回忆被弃的过程,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变心。,第五章,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 第六章,描写女子的被遗弃,既坚强又清醒的性格。,2设疑激智 (1)氓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时还好,慢

12、慢地,随着生活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女子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诗里颇为详细地写“氓”直接鲁莽的求婚方式、两人订下婚约的经过及两人充满浓情蜜意的约会等,这表明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女子在心里珍藏着这些美好片段,它们在记忆里留存着鲜明的印象,连小细节都没有忘掉,女子从中感觉到幸福、甜蜜。然而,想起婚后生活,女子的幸福感渐渐被破坏掉了。,贫苦、劳累对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丈夫的变心,整个人和从

13、前不同了。而雪上加霜的是,自己娘家的亲人也不同情她,反而嘲笑她。想到这里,女子伤心极了。伤心到极处,不由对“氓”产生怨愤的心理,伴随着一种受骗的感觉,因为她和“氓”小时候就是玩伴,相处得很融洽,长大成人后对“氓”也非常信任,根本没想到他有一天会变心,这也就是当年她很快地答应他求婚的原因。思前想后,她对“氓”反感到极点,只有和他断绝关系了。,(2)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是: 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

14、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3)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

15、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加以分析。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

16、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4)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是热情、活泼的女性,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