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上《墨池记》ppt课件2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41062405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九上《墨池记》ppt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鲁教版九上《墨池记》ppt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鲁教版九上《墨池记》ppt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鲁教版九上《墨池记》ppt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鲁教版九上《墨池记》ppt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九上《墨池记》ppt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九上《墨池记》ppt课件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墨池记,曾巩,曾巩,曾 巩,曾巩 (1910180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人,后居临川。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学术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曾巩自称“家世为儒”,他天资聪慧,记忆力超强,“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 18岁时赴京赶考与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深受欧阳修的喜爱。 庆历八年(1048)九月 ,曾巩受邀到临川凭吊墨池遗迹 ,州学教授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墨 池,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饮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

2、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文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确是难得之佳作。,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

3、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王羲之,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并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

4、取、探源明理,他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兰亭记。,墨池记,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

5、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翻

6、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长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说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确实这样吗?当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水之间使自己心情愉快。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习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那么学习下的功夫本来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

7、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有德才的人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注释:,洼然w 芝zh羲x 徜徉chngyng肆恣sz楹yng 【故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陈迹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隐然

8、】形容缓缓(高起)的样子。不明显的。 【临】靠近。 【曰】叫做,称作。 【洼然】低而深的样子。 【云】说。 【岂信然邪】难道确实是这样吗?信,确实。然,这样。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方】当的日候 【强】勉强。 【仕】作官。 【极】尽,遍游。 【出】出游。 【娱其意】娱乐他的心意,意思是使他的心情愉快。 【徜徉】自由来往。 【肆恣】也作“恣肆”,毫不拘束地,纵情放任地。 【休】休息,停止。 【书】书法。【晚】晚年。 【所能】所擅长的。书法达到的高超境界。,注释:,【盖】句首发语同,表猜测,大概。 【致】取得。 【天成】天赋所致。 【及】赶得上,比得上。【固】本来。 【深造】达到很高的成就。

9、 【州学】州一级的官府所办的学校。舍校舍。 【教授】主管教育所属生员的学官。 【王君盛】君:先生,王盛先生。 【章】同“彰”,显著。【书】写。【楹间】柱间。 【揭】揭示,张示,标明。 【推】推究,考察。 【人】别人。【善】专长。【废】埋没。 【不以废】不使它埋没。【及乎】及,推及。乎,到。 【其亦】还是。【推】推广。【勉】勉励。【尚】崇尚,重。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庄士】端庄正直之士。 【风】风范 【余】流传。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风范和思想。 【被】施加,引申为影响。 【来世】后世。,注释:,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岂信然邪”;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岂其学不如彼

10、邪”;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以勉其学者邪”。 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 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文章解析:,1、“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

11、: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 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课文解析,中心思想: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 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2)、以小见大。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

12、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2012年3月5日高二年级(25)班,谢谢收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