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2012版课标县级培训讲稿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060231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2012版课标县级培训讲稿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品德与社会2012版课标县级培训讲稿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品德与社会2012版课标县级培训讲稿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品德与社会2012版课标县级培训讲稿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品德与社会2012版课标县级培训讲稿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2012版课标县级培训讲稿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2012版课标县级培训讲稿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2版) 解 读,平遥县教研室,一、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 背景、特点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修订的基本原则与思路三、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四、 品德与社会修订具体涉及的主要内容五、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显著变化,一、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背景、特点,(一)、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背景 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

2、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二)、修订的特点,此次修订体现的主要特点:,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方法创新,力求减负,1、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

3、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 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2、三项内容突出“能力培养”,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

4、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 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 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3、与时俱进创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 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次修订在注重各学科经典基础内容的同时,坚持了课程内

5、容的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4、容量控制力争实现减负,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 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 有些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 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三)、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背景,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新创设的课程。 10年的实践表明: 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师

6、教学观念的转变,唤起了教师的自信心。 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实验稿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许多难点。,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和原则,修订思路和原则: 坚持课程改革方向、体现时代发展、面向未来需求的原则; 贯彻注重教师教学需求、注重学生年龄特征的原则,力图解决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是体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性。 二是立足课程改革创新的原则。 三是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与原则。 四是落实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求的原则。 五是贯彻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原则。,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改进、充实和完善:,1、在课程中

7、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中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这一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坚持了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和素质教育的宗旨 3、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更加清晰和适度 4、课程内容的编排更加合理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5、与相关课程衔接更有层次 纵向、横向,(一)“前言” 理念与设计思路部分,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三、修订具体涉及的主要内容如

8、下:,1、课程性质,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 二是关于课程性质的描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并从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删除标准(实验稿)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重复。 定位:中高年级。 定性: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 二是从课程类型看,具有综合性。,2、课程理念,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未作大的调整,只对文字做了局部调 整和重新梳理,

9、使之更简洁。如:将“学习做人”改为“学会做人” ;增加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表 述;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改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 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使之更符合课程名称,和品德与生活课 的表述有所区别;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为“提高德育的 实效性”,使之聚焦、凸显课程本身的追求。 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理念之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理念之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3、课程设计思路,关于课程设计思路未作大的调整,但呈现格式上做了简约 化处理。具体表现在: 第一,接受来自实验区的建

10、议,调整了各个主题板块的名 称,使之表述更加合理、一致。将“家乡(社区)”改为“社区”; “祖国”改为“国家”,“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改为“是学生不断扩 展的生活领域”。 第二,为易于教师理解,清晰了设计中“线一面点”的关系 以及年级间的递进关系,对“螺旋上升”的表述做了修改。 第三,删除了课程关系图和结构示意图等,使之更简洁。,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 “点面结合”“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 “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 “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

11、不同年段 层次不同,螺旋上升。,(二)“课程目标”部分,1、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的解读 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 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 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本课程的 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由小学实施素质教 育的要求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总目标作为一 个结构体,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了规定: (1)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2)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3)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 主义合格公民 上述三个方面,整合成为品德与社

12、会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 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时代要求。,2、品德与社会课程分目标解读,在总目标的统领下,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核心,分为“情感、态度、价值 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层面。 (1)“情感与态度”层面目标解读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 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 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

13、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 将“自尊自主”改为“自尊自律”; 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 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改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 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将“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改为“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将“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改为“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2) 能力与方法目标层面解读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

14、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能力与方法”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第二条中“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将第三条中“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改为“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等。为降低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删去“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要求,第四条改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

15、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知识”目标解读,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 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16、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知识”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初步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改为“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删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等。其余各条主要是在行为动词上做了调整,以简化内容,降低难度,便于教师把握。,(三)“课程内容”部分,总体上没有大的修改。 删减了个别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条目,适当调整和合并课程内容的条数,总条目数量有所减少。 参见下表,为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 内容每一个内容标准后都标注了“年段建议”,同时,相应给出 了“教学活动建议”,并对“教学活动建议”的每一条都做了较为详 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