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古诗鉴赏指导与训练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053701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古诗鉴赏指导与训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3年古诗鉴赏指导与训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3年古诗鉴赏指导与训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3年古诗鉴赏指导与训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3年古诗鉴赏指导与训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古诗鉴赏指导与训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古诗鉴赏指导与训练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指导与训练,盛柏根 2013年1月,一、 饮 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注释】尔:代词,这样,如此。 【鉴赏指导】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柴桑(今属江西)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作过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就弃官归隐。其诗大多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抒发了对宁静、闲逸生活的喜爱,表现了诗人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有靖节先生集 这首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

2、,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了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全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鉴赏训练】 1诗中的“见”能否改成“望”,为什么? 2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答案: 1、“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

3、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2、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追求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二、 山中杂诗 南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 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窥:看。 【鉴赏指导】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曾任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免官,后奉诏撰通史,但没有完成。擅长写景,文辞清新自然,当时有很多人仿效他,他的诗体称为

4、“吴均体”。 这是描写日落景象的一首小诗。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出落日余辉。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清人沈德潜称赞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鉴赏训练】 1 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作用是什么? 2 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 1、“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三、 凉 州 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5、关。 【注释】孤城,指凉州,一说指玉门关;万仞(仞,古代长度单位),形容山极高。杨柳:指折杨柳曲(北朝乐府中有此曲),另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唐时最盛。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汉武帝置。 【鉴赏指导】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郡(今山西新绛)人,其诗以边塞诗享有盛名,今存诗仅六首。这首诗中写边塞景色辽阔苍茫,引人遐想征人出玉门关外的愁怨。后二句以“春风不度”不仅写出了边地的荒寒,且有借喻朝廷不关心戍卒之意,构思新颖,意境含蓄。后人评此诗说:“神韵格力,具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鉴赏训练】 1前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苍凉的“画卷”,那么属于这幅画的主体部分是 ,背景分别是 (远)、 (近)。 2 诗中以羌笛所奏折杨柳曲调表达征夫的离愁,却为何又说“何须怨”? 1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万仞山2这是自我宽解之语,“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四、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尽:动词,尽了,完毕。穷:动词,极尽的意思。 【鉴赏指导】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怀,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使我们读后能感受到

7、作者胸襟之阔大,此其一。其二,通过对景物的观赏引出对生活、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个结论,历千百年而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向这一境界迈进,至今还时时警示着我们的志向、行动,可谓至理名言。 【鉴赏训练】 1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后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1登楼望见的景色;景象壮阔,气势雄浑。2向上进取的精神;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五、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唐晋王李恭为润州刺史(州治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时改为芙蓉楼。遗址在今镇江市。辛渐:作者

8、的友人。平明:清晨。 【鉴赏指导】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诗以七绝见长,言少意多耐人寻味,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以边塞诗最为感人。 这首诗是诗人任江宁丞时借送友人以自抒胸臆。清晨迷蒙的烟雨笼罩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这夜雨既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又渲染了离别的黯淡气氛。天色已明,友人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就可与家人、亲友团聚,而自己则只能像楚山一般孤零零,空望流水逝去。于是想到临别叮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倘若洛阳的亲友问及自己,应该告诉他们,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诗人正是用这颗晶莹

9、纯洁的冰心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更能表达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鉴赏训练】 1第二句中的“孤”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觉? 2末句“一片冰心在玉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友人离去之后的孤寂之感。2比喻,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志向以及对洛阳亲友的深情。,六、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

10、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鉴赏指导】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

11、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

12、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鉴赏训练】 1诗中的“龙城飞将”指谁?“胡马”又指代什么?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中在明月前加了“秦时”和关前加了“汉时”两个时间限定词有什么妙处? 1“龙城飞将”指汉代驻守边塞的大将军李广;“胡马”指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2。在“月”和“关”之前加上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是诗中互文)。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也让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人们,而是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关安定也不只是汉代人们,

13、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七、从 军 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鉴赏指导】 杨炯(650693?),华阴(今属陕西省)人,曾为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其诗擅长五律,风格豪放。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大多为描写征战生活。此诗描写唐高宗时期青年士子向往奔赴边塞征战立功的心声,深刻反映了当时青

14、年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鉴赏训练】 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2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

15、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2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八、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洛城: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折柳: 即折杨柳笛曲,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鉴赏指导】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一个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的夜晚,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折杨柳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笛声,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16、?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在这里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鉴赏训练】 1有人在评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何人”是说谁? 1“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何人不起故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