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052426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2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企业发展战略}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企业发展战略}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企业发展战略}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企业发展战略}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发展心理学专题一,第一节心理差异概述 第二节认知差异与教育 第三节人格差异与教育 第四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五节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差异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差异 一般而言,心理差异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 心理差异代表了一个人的独特个性。,关于心理差异,现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差异、智力差异、能力倾向差异、认知风格差异、学习动机差异、人格差异、性别心理差异,以及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等方面 。,二、心理差异的教育含义,对学生心理差异的深入认识和

2、充分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1. 尊重主体性,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2. 发挥主动性,贯彻学生中心原则。 3. 承认多样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三、心理差异的研究方法,(一)测验法 1. 智力测验 2. 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可以分为两大类: (1)人格调查表 (2)人格投射测验,(二)自然实验法 由于心理差异的表现通常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所以心理差异的研究很少用实验室实验法,而较多地采用自然实验法。 (三)行为遗传学的方法 在心理差异研究中常用的行为遗传学方法主要有两种:双生子研究。家谱分析。 (四)生理心理学的方法,第二节认知差异与教育,一、认知发展水平与教育 (一)认知发

3、展理论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 布鲁纳的认知阶段理论 3.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运算图式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他以运算图式为主要标志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图式 (2)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形象图式 思维的具体特征有: 单维思维 思维的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 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不合逻辑的推理,(3)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 多维思维 思维的可逆性 去自我中心 反映事物的转

4、化 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 假设演绎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系统思维:,2. 布鲁纳的认知阶段理论,布鲁纳根据儿童表征世界的方式,将认知发展划分为: 动作式阶段,儿童主要通过动作来认识、再现外界事物的特征,他们只能从做中学习,很少有反省认知活动; 映象式阶段,儿童将来自环境的经验组织成内在表象,主要借助于视觉或其他感觉表象对外部世界进行表征; 符号式阶段,儿童开始能够借助符号系统来贮存或提取大量信息,运用语言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3.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社会活动中

5、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和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二是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 基于上述基本观点,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二)教育与认知发展的一般关系,1. 适应儿童认知的年龄特点。 2. 严格遵循准备性原则。 学习的准备性(readiness)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

6、习的适合性。 3. 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二、智力差异与教育,(一)智力理论概述 (二)智力的可塑性 (三)智力的差异 1. 智力的水平差异 2. 智力的类型差异 3. 智力的年龄差异,(四)面向智力差异的教学 一种是同质分组; 另一种是留级和跳级。,除了一般的教学组织之外,具体的教学方式也应面向学生的智力差异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比较有影响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1. 掌握学习 2. 个别化诊断教学 3. 个人化教学系统 4. 计算机辅助教学,三、认知风格差异与教育,(一)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过程

7、中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方式,它体现着个人内部认知活动的特色。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又称学习方式,是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所偏爱的方式,它体现着学习者在从事学习任务时的个人特色。,1、场独立与场依存 (1)概念: 场独立性是指在认知时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 场依存性是指在认知时受环境因素影响大。,(2)与学习的关系 第一,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 第二,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 第三,场独立性学生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

8、2.深思型与冲动型 深思型的人: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 冲动型的人: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考虑。,3.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型的人: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一个明确的传统的正确答案。 发散思维的人:很善于解决需要多个同等可接受答案的问题,这些答案强调多样性和创造性。,4.整体型与分析型 整体型的人:倾向于领会情境的整体,对情境能够有一个整体的看法,重视情境的全部,对部分之间的区分是模糊的或者不区分部分。 分析型的人:把情境看作是部分的集合,常常集中注意于一两个部分而无视其他方面,

9、可能曲解或夸张部分,向于把信息组织成轮廓清晰的概念集。 5.言语型与形象型,(二)面向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学习风格的差异可以作为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一方面,教学要适应学生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偏爱,尽量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一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风格中的长处。这是一种匹配策略。另一方面,教学要针对学生学习风格中的短处,采取虽然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但对其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方式。,第三节人格差异与教育,一、人格概述 下面所介绍的几种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有影响。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凯利的认知人格理论,(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

10、说,埃里克森依据个体每个发展时期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冲突,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矛盾或危机,这些矛盾或危机只有得到顺利的解决,人格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否则人格的正常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第一阶段(01.5岁)的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第二阶段(1.53岁)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35岁)的主要矛盾是创新对内疚。第四阶段(512岁)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1218岁)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1825岁左右)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第七阶段(2565岁)的主要矛盾是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第八阶段(老年至死亡)的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对失

11、望。,(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看,人格的形成是人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行为模式的过程。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注意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者对被观察者行为的注意和识别。某一行为方式只有引起儿童的注意时儿童才会去模仿。保持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观察者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贮存原先观察到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从而获得了某种行为。动作再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把保持在头脑中的内部表征信息转化为外在行为,从而再现了先前所观察到的行为。强化和动机过程。个体通过观察学会了某种行为,但这种行为未必要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强化才会产生行为动机。强化包括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两

12、种形式。 社会学习理论用观察、模仿解释人格的形成,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不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在行为模式形成中的作用。在班杜拉看来,教育在促使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应该能为儿童展示规范行为的榜样,提供适当的评价信息,并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来帮助儿童通过行为反馈形成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系统。,(三)凯利的认知人格理论,凯利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认知为核心来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他认为人是通过不同的认知结构来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人的行为不是受外物控制的,而是受人的认知过程控制的。内在的认知结构在整个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点上,他把每个人都比作科学家。科学家在一生中总是不

13、断地预测和控制现象,普通人也总是用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预测和控制现象,在基本认知活动中普通人与科学家是一致的,所以他提出“人即科学家”的基本假设。 凯利用“CPC”周期行为模式来解释人格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当人面临新的情境时他的行动经历着三个周期,分别为周视(circumspection)、先取preemption)和控制(control)。这三个周期循环往复,交替进行,实现着对行动的预期、决策和调整。通过这三个周期的不断循环,人格就逐渐形成并获得适应。凯利进一步用“CPC”周期行为模式来解释焦虑、害怕、恐惧等情绪,他认为焦虑和害怕都是由于现有的构念系统中没有适合的构念来接纳面临的情境,导致构

14、念选择和知觉印象之间产生不协调。,二、人格差异的内涵,(一)人格类型差异 1. 荣格的向性说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C.G.Jung)根据力必多(libido)作用的方向不同,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种类型。2. 斯普兰格的文化社会类型论 德国社会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依据社会文化价值来划分人格类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价值观念,对价值的追求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因此他把人分为6种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3. 贝茵等人的心理机能论 英国心理学家贝茵(A.Bain)等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不同人身上分别占优势的特点,把人格区分为三种类型

15、即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二)人格特质差异,1.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个别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2. 卡特尔的特质论 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两大类。分析出人格的16种根源特质。制定了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量表。,三、面向人格差异的教育,1. 教育要全面适应学生的人格差异 2. 教育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3. 教育要发展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第四节性别心理差异与教育,一、性别差异与性别心理差异 (一) 生物学差异 (二)社会行为及成就差异 (三)心理差异,二、性别心理差异的影响因素,(一)生物学因素 (二

16、)社会文化因素 (三)个体人格因素,三、性别心理差异的教育含义,(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别差异 (二)适应性别心理差异 (三)引导积极的性别取向,第五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什么是特殊儿童 在学校教育中,特殊儿童是指那些在教育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其中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和情绪障碍等类型的特殊儿童居多。,二、特殊儿童的类型和心理特点,(一)资质优异儿童 资质优异儿童概念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儿童的一般能力, 二是儿童的特殊能力, 三是超过一般儿童或常态儿童的发展水平。,根据资质优异儿童的潜能、成就与行为特征可以将他们分为六种类型: 智力型。 学术型。 创造型。 领导型。 艺术型。 运动型。,(二)智力落后儿童 根据智商高低可以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四类: 轻度弱智,也称为可教育的智力落后。 中度弱智,也叫可训练的智力落后。 重度弱智。 极重度弱智。,(三)盲、聋、哑儿童 这些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