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医药科技版第三章血液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1047542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科技版第三章血液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科技版第三章血液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科技版第三章血液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科技版第三章血液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科技版第三章血液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医药科技版第三章血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医药科技版第三章血液(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章 血液,2,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第一节 概述,抗凝-离心,3,一、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所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成年男性:约为40%50% 成年女性:约为37%48% 儿 童:约为35%49%,4,二、血液的功能,1、 运输功能: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 2、 缓冲与调节功能:维持pH、体温相对恒定,水平衡调节、血压和渗透压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 免疫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它们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及体内衰老、坏死细胞

2、进行清除。 4、 生理止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等。,5,第二节 血浆,水 (占90%) 溶质,蛋白质 电解质 气体 小分子 有机物,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Na+、K+、Ca2+、Mg2+ HCO3-、Cl-、HPO42- O2、CO2 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6,二、 血浆的理化特性,(一)血浆颜色: 空腹血浆:淡黄,清澈,透明; 进食大量脂肪后,变浊。 (二)血液比重: 全血1.0501.060,取决于RBC数量。 血浆1.0251.030,取决血浆蛋白含量。,7,二、 血浆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粘滞性(viscosity) 粘滞性产生于内部颗粒或分子间的摩擦。通常测定与水相比的相对粘

3、度表示。 全血为45,取决于RBC数量及它们所在血浆中分布状态(如RBC叠连,聚集,粘滞性增大)。 血浆为1.62.4,取决血浆蛋白量。粘滞性过大会影响微循环正常进行。,8,渗透现象,半透膜,高浓度,低浓度,9,(四)血浆渗透压 1、渗透压 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具有的保留和吸引水分子的能力。 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的大小无关。 2、渗透压的单位 渗透浓度单位:毫渗摩每升 mOsm/L 压力单位:kPa或mmHg,二、 血浆的理化特性,10,(四)血浆渗透压 3、等渗、高渗和低渗溶液 临床或生理实验: 等渗液(0.9%NaCl,5%葡萄糖)。 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

4、则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二、 血浆的理化特性,11,(四)血浆渗透压 4、血浆渗透压的组成 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电解质,尿素, 葡萄糖等)。主要是Na+和Cl-。,二、 血浆的理化特性,12,晶体渗透压的意义:,由于血浆和组织液中晶体物质极大部分不易透过胞膜,所以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因此,可使悬浮在血浆中的RBC保持正常的体积和形状。,13,14,(四)血浆渗透压 4、血浆渗透压的组成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白蛋白因其分子量小及 含量多,因此是胶体渗透压主要来源。,二、 血

5、浆的理化特性,15,胶体渗透压的意义,生理情况下,血浆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血浆蛋白不能透过血管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起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16,(五)血浆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血浆pH能保持相对恒定和血浆及RBC含有7对缓冲对有关。 血浆中NaHCO3/H2CO3=20/1(作用最强)。,二、 血浆的理化特性,17,第三节 血细胞,18,一、红细胞 (red blood cell,RBC),19,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RBC 数量巨大,约25万亿个。 男性(4.0-5.5 ) 1012/L,女性

6、(3.5-5.0 ) 1012/L 。 RBC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男性Hb120160g/L,女性110150 g/L。 RBC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m,周边最厚处的厚度约为2.5m,中央最薄处的厚度约为1m。表面积约为140m2。 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悬浮稳定。,20,一、红细胞,(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乃至破裂的特性。 RBC对低渗溶液具有的抵抗能力称渗透抵抗力。抵抗力大,渗透脆性小。 RBC 体积增加45%-60%时,RBC易破裂、溶血。 临床上测定渗透脆性有助于对某些溶血疾病的诊断。,21,一、红细胞

7、,(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RBC可按照实际需要改变自身形态的特性。 RBC呈双凹圆盘形,具有的最大表面积,允许其发生很大的变形,可挤过口径比其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2,一、红细胞,(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血液中的RBC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产生原因:双凹碟形;RBC膜带负电荷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23,红细胞沉降率,ESR,以RBC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RBC沉降的速度,称为ESR。 ESR越大,表示RBC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成年

8、男性ESR第一小时末: 0-15mm 成年女性ESR第一小时末: 0-20mm,24,一、红细胞,(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叠连:许多RBC彼此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 RBC发生叠连主要决定与血浆的性质。,与血浆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RBC悬浮稳定性减小。,25,一、红细胞,(三)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O2、CO2 2、缓冲功能 RBC内的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KHCO3/H2CO3、K2HPO4/KH2PO4等。 3、免疫功能,26,一、红细胞,(四)红细胞的生成,造血过程既是连续的,又可分阶段,主要分四个阶段(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细胞

9、阶段)。,27,一、红细胞,(四)红细胞的生成 1、RBC生成的原料 (1)蛋白质,铁:缺少铁或慢性出血产生小细胞性贫血。 (2)VitB12,叶酸(合成DNA所必需辅酶):核内DNA对细胞分裂及血红蛋白合成是必须的。机体缺乏时,易患巨幼红细胞贫血。,28,一、红细胞,(四)红细胞的生成 2、RBC生成的调节 (1)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更多的早期红系祖细胞由静态转入DNA合成期,使早期红系祖细胞活动增强。 (2) 促RBC生成素(EPO):主要由肾脏产生。机体缺O2使血浆中EPO浓度上升,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及加速其增长,使成熟RBC数量上升。 (3)雄激素:a,增强EPO

10、的作用。b,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RBC加速生成(可以解释男性RBC比女性多)。,29,一、红细胞,(五)红细胞的破坏 RBC平均寿命为120天。 RBC的破坏 血管内破坏:在血流湍急处因机械撞击而破坏。 血管外破坏:在肝、脾、骨髓中,被巨噬细胞 吞噬。,30,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数量:(4-10)109/L。 种类: (1)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2)单核细胞; (3)淋巴细胞(T、B细胞)。,31,(二)各类WBC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 60%,体内主要的吞噬细胞。 主要吞噬外来微生物、机体坏死组织及衰老的

11、红细胞。 渗出、趋化、吞噬,二、白细胞,32,(二)各类WBC的生理功能,2、嗜酸性粒细胞: 占 2-4%, a,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作用。 b,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所以,在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33,(二)各类WBC的生理功能,(3)嗜碱性粒细胞: 占0.5-1%, 胞内颗粒中含有肝素、组织胺等, 参与人体过敏反应(如哮喘、荨麻疹)。,34,(4)单核细胞: 占4-8%, 在进入组织后,体积可增大5-10倍,称为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a,吞噬病原微生物和衰老细胞; b,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c,激活淋巴细胞。,(二)各类WBC的生理功能,3

12、5,(二)各类WBC的生理功能,(5)淋巴细胞: 占20-40%。 分为T、B淋巴细胞。 a,T淋巴-细胞免疫(70-80%) b,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36,四、血小板生理 (platelet),(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 (100300)X 109/L。 来源: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血小板无核,不规则扁平状,大小约1/4 RBC。其胞浆中含有颗粒和致密体,前者储备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后者存储有ADP、5-HT及磷脂等。,37,(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adhesion):血管破损后,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纤维上。 (2)聚集(aggregation):彼此聚合;

13、两个时相(可逆 不可逆)。 (3)释放(releasing):ADP,5-HT,儿茶酚胺等,使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加速凝血。,38,(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4)收缩(contraction):血小板内收缩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回缩,血栓坚实。 (5)吸附(adsorption):血小板膜上磷脂提供吸附表面,可吸附5-HT和凝血因子、等。 (6)修复:血小板填补因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及时修复血管。,39,参与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生理性止血的三个时相: 血管痉挛;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三)血小板功能,40,41,第

14、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细胞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42,一、血液凝固,定义: 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的过程。简称凝血。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可溶) (不溶),43,(一)凝血因子,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血小板磷脂表面(PF3),一、血液凝固,44,(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有以下特征: 除因子为组织细胞释放外,其余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 除因子(Ca2+)及血小板的磷脂表面外,其余因子均属于蛋白质; 因子、都是在肝脏合成的,且需维生素K参与; 绝大部分凝血因子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存在。,酶原 酶,称激活,以下标

15、“a”表示。如a,45,(二)凝血过程-“瀑布学说”,大致分为3个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为凝血酶(II IIa ); 纤维蛋白原激活为纤维蛋白(I Ia )。,46,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1)内源性途径:血凝全过程只需血浆凝血因子参与即可完成的凝血过程,其启动因子为XII。如将血液抽出置于玻璃管发生的血液凝固。此凝血过程步骤多,需要时间长。 (2)外源性途径: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凝血因子III启动的凝血过程。如创伤性出血发生的血液凝固,此凝血过程步骤少,需要时间短。,47,48,2、凝血酶激活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 a,49,3、纤维蛋白形成阶段,5

16、0,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单体聚合,51,(三)抗凝因素,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细胞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52,(三)抗凝因素,1、细胞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保持血管内膜光滑-凝血因子不能激活 释放前列环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吞噬凝血因子、清除促凝物质,53,(三)抗凝因素,2、体液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 肝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它与凝血因子(a、a、a、a、a)活性中心上的丝氨酸结合,封闭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阻断了凝血过程。 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用增加2000倍。,54,(三)抗凝因素,2、体液抗凝系统 (2)肝素 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它与抗凝血酶结合使之与凝血酶的亲和力显著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