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047366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九章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九章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九章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九章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内容安排,第一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理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一、西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 二、发展经济学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探讨 三、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一、西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一)贸易的动态利益思想 (二)“剩余出路”论 (三)“大宗商品”理论 (四)“供给启动”论 (五)“增长引擎”论,(一)贸易的动态利益思想,亚当.斯密: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约束。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

2、志,因而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 大卫.李嘉图:自由贸易不仅可以获得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之上的静态优势,而且通过降低食品价格,制造部门可吸收更廉价的劳动力,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转移更多的利润,增加资本家的利润和投资,加快制造部门的扩展和整个经济的增长,从而获得动态贸易利益。 约翰.穆勒:对于一个资源未能开发的国家来说,国际贸易可起到工业革命的作用;他还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够取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还能够获得间接的效果。,(二)“剩余出路”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 论点:通过对外贸易来扩大本国市场,刺激需求,以产生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斯密假定,一国在开展对外贸易之前处于不

3、均衡状态,存在闲置的资源或剩余产品。对外贸易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由于出口的是“剩余物”或由闲置资源生产的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收益或由此而增加的进口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 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与比较优势理论互补。,(三)“大宗商品”理论,加拿大因尼斯(H. Innis)于1930s提出; 大宗商品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 论点:大宗商品的供给,即原材料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供给是无限的,这些产品的开发和新发现,常常导致大量的国内剩余,通过扩大对外贸易,便可解决剩余问题,减少国内资源的闲置和失业,增

4、加国民收入和消费,提高储蓄和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评价:与“剩余出路”的分析框架颇为相似,但依据的是加拿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史实,一般认为不具有普遍性。,(四)“供给启动”论,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马克斯.科登将对外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从供给的角度剖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五方面的效应 收入效应 资本积累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分配效应 要素加权效应 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是累积性的,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强。,(五)“增长引擎”论,最早由经济学家罗伯特逊(Robertson)提出,20世纪50年代纳克斯(Nurkse)对其作了进一步补充和

5、发展; 纳克斯认为,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静态利益,即各国按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使得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动态利益:通过对外贸易,使生产规模扩大而取得规模经济利益,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的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五)“增长引擎”论,机制 出口的扩大,意味着进口能力的增强,而进口中的生产资料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出口增长使一国愈趋于按比较优势原则配置资源,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出口增加使一国的市场扩大,从而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五)“增长引擎”论,出

6、口扩大使一国出口产业及相关产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加速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出口扩大会鼓励外国投资的流入,刺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 在世界市场进行激烈的竞争会促使国内产业相关产业改进质量、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五)“增长引擎”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都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增长引擎”论关于对外贸易能够带动或激发经济成长的观点; 纳克斯认为,只适用于解释19世纪部分国家的发展,而不能用来解释20世纪以后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P213);评价 贡献:强调了对外贸易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对发展中国家依靠对外贸易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

7、义; 不足:把对外贸易比作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过分夸大了对外贸易的作用。事实上,以生产关系改革为前提条件的经济发展是市场、资本、技术、管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发展经济学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探讨,(一)资源非充分利用与剩余出路论 (二)南北贸易模式与增长引擎论,(一)资源非充分利用与剩余出路论,迈因特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以很低的甚至零成本扩大生产能力出口剩余产品,换回国内需要的进口品,提高消费水平,加速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不仅能够改善一国的资源配置,而且能够促进其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剩余产品提供出路,同时提高生产和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P214图71

8、);,(一)资源非充分利用与剩余出路论,迈因特认为,剩余出路论更适合解释19世纪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 如果没有未利用的资源,扩张过程不可持续; 比较优势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两个相似的国家,一个能发展出重要的出口部门,另一个则不能,剩余出路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剩余出路论更适合于解释贸易的原始基础。,(一)资源非充分利用与剩余出路论,刘易斯(1954)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低效率的农业(即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工业(即现代工业部门); 如果现代工业部门生产的是出口产品,通过扩大现代工业部门的出口,有助于扩大现代工业部门产品的市场和需求,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就业,使传统农

9、业部门的“无限”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这有利于增加工业部门的利润和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二)南北贸易模式与增长引擎论,南北贸易模式理论认为,相对要素和比较成本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变化是由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北方国家在制成品生产中产生外部经济和高额利润,这与垄断力量相结合,通过不断循环的资本积累,就刺激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加速。发达国家因此进一步积累了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 需求弹性的差别、资本流动性、人才迁移等因素,导致北方国家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 贸易不一定能促进南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二)南北贸易模式与增长引擎论,普雷维什、辛格和米达尔等人则进一步认为,对

10、外贸易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进步的阻力。 初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价格弹性大; 发达国家人工合成替代品的大量使用及节约原材料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需求; 市场结构的差异:发达国家垄断初级品进口市场和制成品出口市场; 米达尔主张对外贸易将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领域持久化,甚或创造出更多的落后领域。,(二)南北贸易模式与增长引擎论,1970年,克拉维斯将对外贸易比作“增长的侍女”。他指出,对外贸易只构成了对增长的额外刺激,既不是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就连提出“增长引擎论”的经济学家也认为,20世纪依靠初级品出口和制成品出口已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充分的经济增长; 刘易斯把

11、贸易对不发达国家的重要性的这种变化成为“增长发动机的降速”。他指出,较好的政策选择是建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税同盟,走南南合作的道路。,三、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进口的促进机制 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 新产品的输入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可能产生“示范”效应; 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必将加速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并促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构,改善本国企业的实绩。,(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出口

12、的促进作用 出口的扩大,意味着本国收入的增加,从而可将更多的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 出口发展,使一国愈趋于按比较优势原则配置资源,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出口扩大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企业扩大规模,获取规模经济利益; 出口扩大,可以使得出口部门带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 出口扩大,有利于鼓励外资流入,解决国内投资不足,并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 出口扩大和市场扩大,可使创新活动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国民经济结构必须较为合理。 市场机制必须比较健全。 企业必须具有追求利益的精神; 出口产业与国内经

13、济其他部门在生产、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必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贸易量必须足够大,持续的时间足够长,以保持足够的出口收入及其收入的稳步增长,从而保持对国内经济持续的、足够的刺激。 要实现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必须保证本国能够获得来自贸易的利益。,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理论,一、进口替代战略 二、出口导向战略 三、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小结,定义: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替代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减少贸易逆差,改善国际收支。内向型发展策略 理论基础: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政策手段:关税和非关税手段(外汇管制:强制结售汇、本币高估;数量限制),很多国家还采用国有化、国家

14、垄断的形式。 进口替代的两个阶段: (1)非耐用消费品; (2)耐用消费品、重工业产品和化工产品。 具体从哪个阶段开始,依赖于各国的工业基础。,一、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为本国幼稚的产业部门提供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缺点 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代替了消费品、最终产品的进口,有可能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如:阿根廷); 国有化措施造就低效的、庞大的工业部门(如:印度、中国、阿根廷);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不能实现规模经济; 非进口替代工业部门、服务部门和农业部门可能得不到正常发展; 封闭性有可能使得技术比较落后,产品难以与国际市场接轨; 极有可能招致别国的贸易报复; ,进口替代政策的注

15、意事项,国内市场规模; 时间不可过长; 完善市场机制,保持国内的竞争性环境; 加强技术创新; 强化人力资源; ,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进口替代政策是不成功的!,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1987)考察了41个欠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定义:将重点放在出口贸易上,通过出口的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类型:初级品出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理论基础:静态比较优势原理、动态比较优势原理,二、出口导向战略,(一)初级品出口战略,优点 外汇来源,可以积累发展其他产业的 资金; 很多初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可以 促进就业; 对促进“南南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缺点 贸易条件恶化; 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了,怎么办?,专

16、栏91 荷兰病,20世纪60年代,荷兰北海一带发现大量天然气,随着天然气的大量开采和出口,荷兰盾变得坚挺,非石油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下降了。人们把这种综合病成为“荷兰病”。 Corden和Neary(1982)将一国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即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主要是一国国内的建筑业、零售贸易和服务业部门)。 假如该国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突然了发现了某种自然资源或自然资源的价格意外提高,这将导致:1)劳动和资本转向资源出口部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外汇收入增加使得本币升值,再次打击了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这被称为资源转移效应:制造业和服务业衰落。,专栏91 荷兰病,2)自然资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增加会增加对制造业和不可贸易部门的产品需求。不过,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进口满足,而不可贸易部门的产品需求无法通过进口来满足。所以,一段时间后,服务业会重新繁荣。这被称为支出效应。 制造业衰落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大势已去! 一旦制造业衰落,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是必然趋势。 Cylfason等人的研究证实,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低估教育和人力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