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三国际直接投资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103280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14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三国际直接投资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三国际直接投资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三国际直接投资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三国际直接投资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三国际直接投资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三国际直接投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三国际直接投资(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与特点,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内涵丰富,存在不同的表述。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直接经营企业的投资行为。它是投资主体以对外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去取利润为目标的一种特殊投资行为。 对外直接投资(FDI),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具有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和跨国性等特征。 (1)投资主体必须在国外建立生产或服务的实体以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既是资产的国际转移,又是含有企业经营控制权的资本的国际流动。 资产的国际转移:与投资有关的财物的输出 资本的国际流动:体现直接控制的具体形式(独资、

2、合资、购买股 票控股); 参与经营管理的界定(派遣工作人员、提供资金 技术和原材料、开展进出口业务等) (3)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证券投资)不能绝对的区分,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和 趋势,一、国际直接投资早期的发展 1、以19世纪中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起始阶段,经历150多年的历史。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路径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和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 欧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初始发展阶段大体处于19世纪下半叶;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初试发展阶段大体处于1899-1930年期间;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起始时间处于20世纪50-60年代;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时间

3、在20世纪70年代末。 国际直接投资大规模发展时期界定在大约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之前,国际直接投资被认为处于初试发展阶段,2、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主要形式 (1)资源开发型投资模式。 (2)产业结构转换型投资模式。 (3)市场导向型投资模式。 3、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以出口商品市场为导向,贸易推动资本输出。 (2)实施国只限于西欧和美国少数国家。 (3)以国际间接投资为主。 (4)纵向的垄断资本跨国投资占70%以上。 (5)主要行业指向是以原材料为目标的的后向垂直一体化。 4、对发展中国家早期的直接投资 (1)地区指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殖民地 (2)行业指向

4、:第一产业,初级产品开采业,二、两次世界大战的国际直接投资 1、停滞不前及其原因 2、国际资本投资:美国超过欧洲 3、特点 (1)投资来源的国别结构发生变化 (2)国际卡特尔分割市场 (3)东道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迫使企业向外投资 (4)间接投资的比重下降 (5)产业指向:从第一产业向制造业转移,三、二战后的国际直接投资 (一)动因 1、尽快进入和占领欧洲市场 2、绕过关税壁垒 3、适应新的市场规模 4、贱买收购,实现兼并收购 5、追求低成本、高效益 (二)特征 1、投资规模急剧上升 2、直接投资进入宗数大幅度增加 3、投资来源国的多元化 4、产业指向:大规模转向制造业 5、纵向直接投资为横向所大

5、规模取代,四、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发达国家仍是跨国投资的主导力量 1998年外资流出增长46,达5950亿美元,外资流入4600亿美元,增长68。1999年,发达国家吸收外资总额达6090亿美元,占全球的四分之三。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主要国别有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流入流出)、荷兰(流入)、西班牙(流出)、瑞典(流入)。 外国直接投资仍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为主,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参与能力的加强,其主体地位在不断下降。,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8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萧条促使联邦政府十分重视吸引外资,特别是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外商投资,过去5年,在美外资企业雇佣美国人的数量

6、基本保持在500万左右。1988年至1998年十年间,美国一直保持全球第一号投资国的地位。英国、日本、荷兰、德国是对美投资的主要国家。美国吸收外资的主要行业集中在制造业、贸易和金融领域。80年代初,为更便利地进入美国市场,绕过将来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以日本为主的国家开始了对美国大规模的投资,因担心外国人过分控制美国经济,日本在美投资曾遭到美国舆论的强烈攻击。对美投资的第二次浪潮起始于1991年经济衰退结束后,一直持续至今。1998年,美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9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跨国并购交易增多是90年代美国吸收外资的一个显著特征。1998年近90的外商投资是以并购的方式进行的,而8

7、0年代,这一比例又为60。90年代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以欧洲和加拿大的公司为主。欧洲各国在美投资主要集中在医药和生化科技。日本的投资范围相对较广,包括汽车、信息及通讯等行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美国企业海外投资奠定了基础,1998年,美国外资流出1330亿美元。美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70。就行业而言,美国的对外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石油等领域。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侧重于拉丁美洲。国内整体商业形势和利率走势将影响美国资本的输出和输入,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加入WTO也将对美商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刺激一部分投资,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流入中国。据IMF和OECD

8、预测,近期内,影响美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仍将继续保持,美国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雄厚的微观经济实力使其仍将成为未来国际投资的首选之地。,英国:在欧盟,英国是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接受国,同时,1999年英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英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欧盟的四分之一。外商直接 投资在英国制造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对外商的吸引力包括: 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英国在欧盟的地位(使投资者可以完全进入欧盟统一市场); 灵活的 动力体制; 透明但非繁 缛节的法律环境; 适度的税收水平等。 1998年,英国外资流入630亿美元,流出1140亿美元。 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如汽

9、车工业的全球网络化,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欧盟今后几年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动情况。,日本: 日本的对外投资以美国、亚洲为主,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等领域。制造业投资主要投向技术比较成熟的行业,以占领市场为主要目的。由于国内经济的影响,日本跨国公司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势头有所减弱。1999年日本对外投资230亿美元,比上年有所减少。据统计,日本制造业仅有四分之一的公司计划在19992001年期间扩大海外投资。所以最近几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很小。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吸收外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世界第二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日本经济占全世界经济总额的17)。主要原因是在日本设立企业的成

10、本太高(地价、办公用房租金、雇员工资、原材料和运输费用高昂;规章制度繁复等)。1998年,日本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仅为32亿美元。许多国家都希望拓展在日本的直接投资,但由于日本经济一直难以走出困境,日本政府也希望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经济活力。为改变利用外资缓慢的局面,日本政府于19981999年度取消了对一些投资领域的限制,并开始允许外国企业的并购行为。1999年,日本吸收外资近1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约5倍。日本经济若能按计划步入新的增长轨道,那么吸收外资也有望实现增长。 到目前为止,进入日本市场的外资企业构成以工业发达国家为主,约占70。美国是日本最大的投资国,其次是荷兰、英国、德国、瑞

11、士。日本吸收外资较多的行业是金融、保险、服务、机械、贸易等。,(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吸收外国投资,参与国际投资的势头也大大增强,在未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大。80年代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同发达国家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进入9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将借助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作为其发展战略,国际直接投资日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取国际资本的主要方式。外国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资本总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8增至1998年的56(世界投资报告)。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也呈增长趋势,1995年为323,1996年达到377,1997年372,1998年由于

12、金融危机则减少为258。 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初期以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加工和替代进口为主,以后转向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再逐渐转向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第三产业。这可以称之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三部曲”。,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经历了从禁止到鼓励,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9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将外资纳入本国经济发展的轨道,制定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利用外资战略。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部门实行私有化,取消对国内产业的垄断,简化投资手续,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

13、律法规等。这一系列的发展为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创造特殊的投资环境,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设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园区,给予外资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等。3投资国、受资国和投资领域相对集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侧重点不同,美国以拉美为主,日本主要集中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间相互投资主要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对本地区邻近国家的投资,特别是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受资国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美;非洲所吸引的外资占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很小;发展中国家的外商投资项目相对集中于制造业领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仍是决定今后几年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总体状

14、况的主要因素,外部环境主要是整个世界经济,尤其是主要投资国的经济环境,内部条件则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投资环境。政治稳定,经济环境改善,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定有利于外国投资者进行预期的政策规则,私有化进程加快,反腐力度加大将成为增加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推动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国就吸收了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总额的四分之一,中国既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国内市场,也充当了跨国公司的出口平台。位居第二的巴西遥遥落后,占总额的9%,其后是墨西哥,份额为7.4%。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中吸引FDI前十名的其他国家分别是:新加坡,份额为5.7%,阿根廷5.6%,中国香港4.6%,马来西亚

15、3.7%,智利2.9%,波兰2.8%,泰国2.7%。 2000年,吸收FDI最多的十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了总额的69%,但国家排位有所变化。例如,智利和泰国被韩国和中国台湾挤出了前十名,后两个国家的条件比较适于吸引FDI,尤其是以并购形式进行的FDI。2000年,中国、巴西和墨西哥“三大国”的份额之和高达37%,但比20世纪90年代42%的平均数值有所下降。去年流入中国的FDI总额为410亿美元,与上年大致持平。巴西吸收了创纪录的335亿美元,是1996年水平的三倍,墨西哥吸收了132亿美元。,FDI分配不成比例的另一个证据是区域层次上的。墨西哥和巴西合占了流入拉丁美洲的FDI的三分之二左右

16、,这里不包括拉美离岸金融中心吸收的FDI。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FDI分布的集中度甚至更高。流入中国香港的FDI为640亿美元,中国大陆为400亿美元,合计占本地区总金额的四分之三。香港回归中国之前,投资者对其不确定的前景感到忧虑。当时人们预计香港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新加坡会成为香港经济走势不明的最大受益者,大批投资将流入新加坡。但在1998-2000年间,流入香港的FDI总额为1040亿美元,比新加坡高了五倍。仅2000年一年,流入香港的FDI总额为640亿美元,比整个东盟高四倍。中国加入WTO对于吸引巨额FDI流入是关键的,外国分公司的收益再投资和跨国并购投资已经出现了回升。在中欧,外国公司认为波兰和捷克共和国是较好的投资地点。2000年,两国合占流入该地区的FDI的近60%。两国之中,波兰的成绩最突出,去年吸收了创纪录的100亿美元FDI,与此相比,1989-94年期间年均FDI流入额还不到8亿美元。2000年吸收FDI最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