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陶发展史(课)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031954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陶发展史(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1陶发展史(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1陶发展史(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1陶发展史(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1陶发展史(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陶发展史(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陶发展史(课)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二 章 中 国 瓷 的 国 度,(三)承前启后的元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元代是的重要的时期,过渡性十分明显。 至元十五年(1278年), 元朝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生产宫廷用瓷。 中国制瓷工艺完成了由软质瓷向硬质瓷的飞跃,结束了瓷器在宋代之前 “重釉轻胎”的历史。,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 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青花瓷、釉里红瓷的烧成,开辟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工艺的新纪元。 卵白釉枢府瓷在南宋青白釉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明永乐甜白釉瓷的烧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元代卵白釉器中,凡属经浮梁瓷局下达订烧之印有铭款者,皆可以官窑器视之,俗称“枢府釉”。,“枢府釉”瓷的特

2、点: 胎体系用高岭麻仓土与瓷石二元配方制作,胎质细白但有微小气孔。 釉为石灰-碱釉,不易流淌。釉色白中泛青如鹅卵,且失透,与透明之青白釉(影青)有明显区别。,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元代青花指用氧化钴做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绘画纹饰,再罩以透明釉,在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其中有些器皿采用高铁低锰的进口青料,又称“苏麻离青,回回青”等名称。 元、明初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大多用这种青料。,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带银黑色结晶状斑点(俗称铁锈斑)。 经化验,进口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成份形成独特的风格。,钴料烧成后呈蓝色,

3、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 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诗文极少见。,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里红(underglazered)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 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着彩,然后施透明釉,1300还原焰烧成。,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温度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

4、红色;温度稍高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元青花的特点,1.元青花瓷总的来说是胎厚,质硬,体重,瓷胎主要是用瓷石和高岭土配方。当时景德镇使用的高岭土主要是麻仓土。 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 2.元青花施的是透明釉,其釉面特征表现为釉面光滑、温润如玉、光泽柔和。 3.元青花器的造型大; 4.青料:青花均为钴料的高温呈色。 5.元青花画面满,纹饰密,几乎不留空白。,青花发色特点: 钴料不同,呈色不同。用进口钴料,青花呈现艳丽的蓝色,常见铁锈斑;国产料,青花呈蓝灰,发色较浅淡

5、; 剂量不同,呈色不同。如进口钴料用量在0.51之间,呈现出艳丽的蓝色;钴料使用过量,如用料在24时,呈色就会变得深暗。 烧成温度不同,呈色不同。青花瓷烧成温度在12501280左右,高于这个温度呈色也会变得灰暗。,(四) 繁花似锦的 明代陶瓷,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 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 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陶瓷界有“青花贵宣德,彩瓷贵成化”之说。,青花瓷,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明初特别是早

6、期的永乐、宣德时期以花色浓艳的进口料“苏麻离青”为主; 从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则以发色淡雅幽蓝的国产料“平等青”为主; 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 天工开物“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永宣青花瓷代表了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所体现的审美层次崇高而神圣,具有深邃无边的艺术底蕴。 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朝代的青花瓷器能够与之相媲美。 “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隽永雅丽,豪迈雄奇,早已穿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而为全世界的古瓷爱好者所痴迷。,永乐青花款较少,有青花及刻款两种,一般为四字篆书,青花款在压手杯,鸡心碗,双耳盖罐及执壶上均有发现,永乐年制的仅3件。 宣德

7、款识满器身,到处都能落款,一般为大明宣德年制与宣德年制两种,楷书为多 宣德瓷器的胎质坚硬,比永乐厚重。,甜白釉,白釉烧制工艺比青釉复杂,并非在釉料中加白呈色剂,亦非在胚胎上施白色护胎粉,而是将釉料的含铁量控制在0.75%以下,再将釉施于胎骨洁白的器物上,烧成后即为白瓷,表面的釉即为白釉,其实白釉本身是透明的,白色无非是映出白胎的色彩而已。 因而,所谓的白釉,严格上来说其实是透明釉。,甜白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 由于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白瓷在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场

8、,始终没有断烧,而且历朝都有绝代佳作问世,如元代白瓷,釉面白中泛青,恰似鸭蛋色泽,称之为“卵白釉”; 永乐白瓷色调白如凝脂,素若积雪,恬静柔润,称之为“甜白瓷”;,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成功的“鲜红”釉,色调纯正,光莹鲜艳,堪称绝代佳作。 宣德红釉称为“宝石红”,其红中稍带黯黑,釉色中常闪耀出如红宝石一样的光泽,耀眼夺目。,红釉,由于铜红的呈色极不稳定,在烧制中对窑室的气氛又十分敏感,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高温铜红釉的烧制工艺,自明代宣德以后逐渐失传,终明一代再没有得到恢复。,明中期瓷器,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处于明中期。 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 成化最著名的为彩器

9、: 五彩、斗(去声)彩、三彩。90%有青花衬托。 成化斗彩是两次烧成,第一次烧青花罩透明釉,为高温,第二次釉上填彩再以低温烧成。,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它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但却是在明代成化年间发展成熟。 工艺:斗彩瓷器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的轮廓线,然后施透明釉入窑用12001300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然后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成化斗彩在胎质、色釉、装饰、工艺技法、品种诸多方面都高出宣窑。 成化斗彩无大器。,中期-弘治瓷器,而弘治娇黄和白釉刻填绿彩则是这一朝最负盛名的品种。 黄釉的主要原料是铁,加锑酸铅。 弘

10、治黄釉瓷掌握了准确的烧成温度和气氛,使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均匀光润、既符合皇家用器正黄色的等级要求,又符合含蓄深沉的审美情趣。,正德瓷器,青花料有的使用“平等青”,颜色洁闪灰;有的使用“石子青也叫无名子,颜色浓艳闪灰。 正德后期开始使用“回青”,颜色浓艳闪紫 正德时期的婴戏纹很多,一般绘十几个孩子在庭院中戏耍,孩子的脑袋很大,活泼天真。 以阿拉伯文宇装饰器物是正德瓷器的又一大特点。,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明民窑代表-德化窑,德化窑因地故名,窑址在福建德化县,当地自宋至清代生产大量瓷器,现被人称为德化窑瓷器。 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 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 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