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5岩体工程中的反分析办法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024823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63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制度}5岩体工程中的反分析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企业管理制度}5岩体工程中的反分析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企业管理制度}5岩体工程中的反分析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企业管理制度}5岩体工程中的反分析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企业管理制度}5岩体工程中的反分析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制度}5岩体工程中的反分析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制度}5岩体工程中的反分析办法(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岩体工程中的反分析方法,绪 论 有限元法正分析简要 线弹性位移反分析 粘弹性位移反分析 工程应用,主要内容:,5.1 绪 论,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快速发展,数值方法成为岩体工程问题分析的主要手段,如何确定本构模型和输入参数就成为这种手段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在通过试验手段获得参数比较困难的背景下,通过现场测定位移反求地应力和岩体力学参数的“反分析方法”被提出,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岩石力学一个独立分支。,5.1.1 问题产生及发展历史,岩石力学中的反分析最早由Kavangh(1973)、Gioda和Maier(1980)等人提出,Sakurai(1983)完成了岩体弹性

2、模量和初始地应力的线弹性有限元位移反分析,此后又发展了弹塑性、粘弹性、粘塑性等非线性位移反分析,并引入了误差分析、优化技术等一些手段,以求获得非线性反分析中的最佳值。,5.1.2 正分析与反分析,1 正分析,2 反分析,岩石力学中的反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已知岩体的本构模型、初始地应力和位移量测值,求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已知岩体的本构模型、物理力学参数和位移量测值,求初始地应力; 已知岩体的本构模型、物理力学参数、初始地应力和位移量测值,求开挖空间最佳几何形状; 已知初始地应力和位移量测值,求岩体的本构模型及模型参数,即系统辨识。,3 反分析问题的特点,多解性、无解性、不稳定性。,5.1.

3、3 反分析中的几个要素,1 模 型,模型是 “原型”的一种“类似”,任何模型都不能反映出原型的一切特征。 模型的表达形式可以是概念的、物理的或数学的,用数学描述形式建立的模型为数学模型。,2 参数和状态,参数是系统的内部状态变量,反映了系统的本质,是不可测量的;状态是系统的外部表现,是可以测量的。,在岩石力学数学模型中,因变量,如位移、应力、应变均为外部状态变量,弹性模量、泊松比、内粘结力等均为参数。,3 准则函数,由于模型的近似性和量测误差的存在,在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对等的情况下,求出的结果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系统的本质。 可行的方法就是增加已知量的数量,求待求量的最优值,为此需要引入一个准则

4、函数。 准则函数有两类:以量测值为基础的第一类准则函数;以量测误差及其统计特性为基础的第二类准则函数。常用准则函数。, 常规最小二乘法(OLS法), 高斯马尔可夫估计(GM法), 最大似然估计(ML法), 贝叶斯估计(MAP法),5.1.4 反分析求解方法,1 逆法,将模型输出表达成待求量的显函数,与量测值构成准则函数直接求解。,2 正法,当模型输出不能表达成待求量的显函数时,先给出待求量的初值,计算出模型的输出,与量测值一起代入准则函数求出准则函数值,按一定的路径待求量的值,可计算出一系列准则函数值,使得准则函数值达到最小的待求量值即为最优值。 该方法是由一系列正算过程构成,故名正法。其适用

5、范围较逆法更广。,正法中要用到最优化方法,最常用的有模式搜索法、变量轮换法、单纯形法、鲍威尔法。,5.2.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思路,将连续求解域离散为有限个、按一定方式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单元组合体,在每个单元内用一假设的位移函数来表示待求的未知位移场函数,而假设的位移函数用单元节点上的未知位移来表示,以此可导出单元内以未知节点位移所表示的应力、应变,最后通过最小势能原,5.2 有限元法正分析简要,理导出单元每个节点上以未知节点位移表示的平衡方程,整个求解域所有节点平衡方程将构成一方程组,通过求解该方程组可求得各节点上的位移,从而求得单元内的位移、应力、应变。,总之,有限单元法就是将连续无限自由度

6、问题转变为求离散的有限自由度问题,将偏微分方程组的求解转化为代数方程组的求解。,对求解连续体的边值问题,有限单元法是一种近似方法,近似的程度随单元划分加密而提高,但会带来计算工作量的增加。,5.2.2 有限单元法求解的一般过程,确定计算模型,包括计算坐标系、模型整体尺寸、边界条件、计算参数和地应力场; 单元划分,平面三角形(3、6、7节点)、平面四边形(4、8、9节点)、四面体、六面体(8、20、21节点); 选择位移模式(形函数);,单元刚度分析; 总刚度分析; 节点等效载荷分析; 整体平衡方程建立; 已知边界条件引入; 求解平衡方程,获得节点位移; 根据几何和物理方程求单元高斯点应变和应力

7、; 计算结果后处理(绘制位移、应力、塑性区曲线 图或等值线图, 位移模式,5.2.3 有限单元法正分析基本方程,以平面四节点的等参单元为例。 等参数单元解决了矩形复杂性问题,坐标变换与位移变幻的形函数一样。,其中:, 几何方程,其中:,(i=1、2、3、4),根据等参单元的坐标变换式:,得:,其中:,用矩阵表示:, 本构方程,其中:, 单元势能分析,a 单元应变能,令,则,b 体积力势能,设体积力,则体积力势能为:,c 表面力势能,设面力,则面力势能为:,d 集中力势能,设集中力,则集中力势能为:,e 单元总势能,将所有单元势能叠加得系统总势能,根据最小势能原理,真实解应使系统势能最小,即,由

8、此得系统总平衡方程,引入位移边界条件,得最终求解方程:,5.3 线弹性位移反分析,5.3.1 反分析基本公式,以隧道开挖平面应变问题为例。设开挖边界上的初始地应力为:,将该初始地应力转化开挖边界上的等效节点力:,或写成:,在整个求解域上:,根据有限元求解基本方程:,令:,则:,假定量测点与有限元网格节点重合,则可把节点位移分成已知和待求量部分:,相应的平衡方程写为:,将未知位移消去:,其中:,上式可简写为:,其中:,因为测量都是两点相对位移,绝对位移与相对位移之间转化关系:, T 为转换矩阵:,则:,其中,上式中待求量 为3个,若量测值 刚好为3个,则可从上式中求出唯一的,若量测值 多于3个,

9、则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得 ,构造以下目标函数,令,得 的最小二乘估计为:,5.3.2 实例,根据围岩内部位移求得:,根据围岩收敛变形求得:,隧道埋深400m,可求得:,则:,5.4 粘弹性位移反分析,5.4.1 反分析基本公式,实际测试的位移是一组随时间变化的值,是由于释放荷载随时间的改变及围岩的蠕变造成,采用粘弹性反分析可以很好反映时间因素。,任意时刻 t 的应变可以看做由瞬时弹性应变和蠕变应变两部分构成:,其中弹性应变:,粘弹性应变:,则:,得:,其中: 为弹性矩阵,任意时刻 t 的有限元平衡方程:,将 代入上述平衡方程:,其中: 称之为综合模量。,常用流变模型的粘弹性模量和综合模量,将位移

10、U( t ) 分为已知和未知两部分,仿照线弹性位移反分析公式推导,得粘弹性反分析基本方程,其中:,5.4.2 参数回归与优化,实际量测过程中,设置测点时间为 t0,到 t 时刻量测的位移是 t0t 之间发生的位移,为此把综合模量也用t0t 之间的变化来代替,设从 t0t 之间共进行了n次量 ,每次量测有m个测点,量测结果为:,则利用每次量测的m个测点已知位移,可反求该时刻的综合模量 ,n 次量测可以反求出不同时刻的综合模量:,根据综合模量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比如P-T模型:,式中:,将上式变换为以下形式:,两边取对数:,令:,得:,用矩阵表示:,其中:,最小二乘法解为:,根据求得的a、b、y

11、i 再求E0、E1、E2、,设 时刻的量测值为:,5.5 工程应用,5.5.1 量测数据预处理,量测数据带有误差,甚至有奇异数据,为此需对其进行一定的数学处理,改善其规律性。最常用的就是多项式拟合。,令:,建立如下目标函数:,求解方程组,得 ai,从而得到:,利用回归公式求得任意时刻的u(ti)进行反分析。,5.5.2 反分析结果检验,方法一:将反分析得到的参数作为输入,在相同模型下进行计算,通过计算结果与量测结果的比较来衡量反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方法二:将反分析得到的参数作为输入,对尚未发生的位移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精度来衡量反分析结果的正确性。,5.5.3 测点布置,(a) 3条收敛测线 (b) 6条收敛测线 (c)收敛测线加内部位移,5.5.4 围岩变形预测,利用小规模实验工程量测结果进行反分析,再用反分析结果对实际工程围岩变形进行预测。 利用正在施工工程的量测结果进行反分析,在利用反分析结果对施工效果和后期围岩变形、支护状态进行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