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05第四章教育制度60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02472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60 大小:80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制度}05第四章教育制度60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企业管理制度}05第四章教育制度60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企业管理制度}05第四章教育制度60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企业管理制度}05第四章教育制度60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企业管理制度}05第四章教育制度60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制度}05第四章教育制度6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制度}05第四章教育制度60(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教育制度,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2.识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2.识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3.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4.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5.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改革问题,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

2、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但是,在教育学里,人们通常把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管理规则当做教育管理问题来专门加以论述,所以教育制度这个题目论述的重点便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教育制度的特点,1客观性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 2取向性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 3历史性 4. 强制性,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一)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

3、级性。 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决定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决定着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二)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 (三)文化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原始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还没有产生学校,因此,那时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 阶级社会之初: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第一次分离,产生了古代学校,

4、有了简单的学校系统,产生了古代的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现代教育制度具有系统性和完善性。 当代社会:教育制度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成为明显。,终身教育:1973年,法国“巴黎全国讨论会”指出:终身教育“是从幼儿期到死亡的不间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年之间的区别,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活的训练结合。”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在迅速变革的时代,终身教育应

5、该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教育是打开21世纪之门的一把钥匙。P97,终身教育倡导者叫什么名字?,终身教育,一、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 背景之一: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结束了那种把人终身固定在某一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时代。 背景之二:社会的快速变迁,闲暇时间增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的选择机会与可能增加。,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出现代人面临的挑战性因素,变革加速。 人口的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 闲暇。 生活模式和相互关系的危机。 政治的挑战。 身体。 意识形式的危机。,(美)库姆斯把原因归结为:,出于确保每个人的职业转换

6、的需要,是事业者的再就业成为可能; 有助于获得在各个领域保持高度的生产率所需的新的知识和技术,以确保以往曾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不会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助于通过早文化方面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充实和改善个人的生活;,讨论:终身教育有何意义?,可以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 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它使成人教育获得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将影响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将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和规定; 构建面向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三、终身教育的概念,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是“从幼儿期到死亡的不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人之区别,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

7、活的训练相结合。”,四、终身教育的理论框架和特征,终身教育的理论框架 改造以学校教育为主和为终结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改造社会,使整个社会学习化;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结合,重新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 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育管理,实现学习这受教育和学习的自律性。,终身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价值和选择; 以学习化社会为基础,突出“学习”的意义; 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构架终身学习的社会。,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终身教育是围绕着四种学习安排的,这四种学习是将21世纪人生的知识支柱,1学会认知

8、(learning to know);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各种职业技能;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足的社会;学会参与创造未来;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1)发现他人的多样性; (2)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要克服因技术发展而出现的非人化现象。,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

9、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西欧) 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单轨学制(美国),(一)双轨学制 1.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 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 2.后来的演变 一轨是文法中学、国立中学和文科中学 一轨是现代中学、市立中等学校和初级中学,文科中学Gymnasium西欧的普通完全中学类型。1538年,德国路德派教育家、斯特拉斯堡市督学 J.斯图谟在该城开办欧洲第一所文科中学,旨在培养新教牧师、教师与官吏,定名为古典文科中学 。学习年限为8年,后增至1

10、0年 。除宗教课程外 ,以教授拉丁语、希腊语等古代语文和古希腊、罗马著作为主要内容。1718世纪德国在许多城市设立此类学校。19世纪欧洲多数国家也设立了这种学校。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F.vonK. W.洪堡依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实行教育改革,扩大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制定严格的升留级制度和毕业考试制度,规定只有通过考试的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入大学,文科中学成为升入大学的唯一阶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科中学的古典主义办学方向受到批评。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施实科教育的教育机构在各国相继取得与文科中学平等的地位,文科中学也逐渐加强实科教学和减少拉丁文教学的时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科中学

11、事实上已失去其原来的意义。,(二)单轨学制 小学、中学、大学 美国 多种分段: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 很多国家采用,包括我国 原因在于它有利于逐级普及,对于普及初等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都有重要作用。,(三)分支型学制 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于欧洲双轨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劳动学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恢复了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教育的做法,单轨和双轨相结合。,我国现行学制图,美国现行学制图,(P96),英国现行学制,(P95),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现代学制在形成后的近百年来,不论从纵向学校系统,还是从横向学校阶段来分析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

12、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幼儿教育阶段2小学教育阶段3初中教育阶段4高中教育阶段5职业教育6高等教育阶段,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902年,“壬寅学制”

13、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影响深远。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学制和教育事业的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着手重建和发展被破坏的学制系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首先,这个学制吸收了老解放区的经验、1922年学制和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其次,职业教育在新学

14、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分支型学制方向的发展; 第三,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和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施教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终身教育的萌芽。,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由于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

15、使学制改革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的表现作了纠正。,“文化大革命”提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等口号,对我国的学制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破坏。 第一,和当代中学学制延长的发展趋势相反,把中学学制大大缩短,把初高中都缩短到二年; 第二,和当代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相反,对中专和技校大加砍杀,盲目发展普通高中,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失调; 第三,和当代高等教育

16、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发展趋势相反,把高等教育缩短为三年和一个层次,把很多院校、科系、专业取消,使人才培养比例完全失调; 第四,和当代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大发展以及发展终身教育的趋势相反,把这类教育形式完全取消,扼杀了职工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和知识更新的机会,等等。,1976年结束了这场浩劫。特别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努力,我国迅速结束了所造成的教育上的混乱局面,着手重建和发展被破坏的学制系统: 延长中学的学习年限; 恢复和重建中专和技校,创办职业高中; 恢复高等学校专科和本科的两个层次; 扩大高等专科学校; 恢复和重建很多院校、科系和专业; 建立学位制度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 恢复和重建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等等,从而使我国学制逐步向合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使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这个学制还在1995年颁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