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主题02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41023325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3.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主题02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考历史主题02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考历史主题02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考历史主题02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考历史主题02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主题02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主题02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02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山西专用,秦汉时期 知道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作用,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道张骞通西域,释读丝绸之路路线,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知道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知道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文学作品与史实的区别。 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中国:这一阶段最鲜明的特征是国家统一、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

2、 1政治上:统一国家建立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国家由大一统到大分裂。 2经济上:统一国家建立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3思想文化上:统一国家建立后,儒家思想在经历曲折后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 4民族关系上:秦汉时期是民族关系初步繁荣的时期,分裂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加强,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5对外交流上:中国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 世界:与秦汉两朝先后并存的主要有欧洲的罗马、西亚的安息等国家。到两晋南北朝时期,辉煌的古罗马文明因异族入侵而中断,安息为波斯帝国所灭。,考点1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一、

3、秦的统一 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定都 。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顺应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咸阳,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1目的:加强封建统治。 2措施: (1)政治上,建立 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 ,巩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用圆形方孔的 ,统一车轨,修驰道。,封建专制主义的中

4、央集权,郡县制,半两铜钱,(3)文化上,统一文字,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小篆,后又推广隶书。 (4)思想上, ,加强思想统治。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 ,派兵统一岭南东南,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边疆。 3作用: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开拓边疆。 4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焚书坑儒,长城,秦始皇 三、评价秦始皇 1功绩: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他还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过失: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方式,巩固政权,钳

5、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实施暴政、刑法残酷等,这些都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四、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统一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4统一使国家规模(如疆域)得到扩大,使统治方法(政治文明)得到加强和丰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同意识,奠定了统一的基础。,误区警示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历史上产生的第一个国家是夏,是奴隶制国家

6、。,考点2陈胜吴广起义 、秦的灭亡 一、秦的暴政 1徭役繁重:秦始皇修筑宫殿、陵墓、长城、驰道,每年服役不下三百万人。 2赋税沉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3刑法残酷:死刑众多,一人有罪,邻里连坐;严刑峻法。 4政治黑暗:秦二世残暴,任意屠杀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二、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秦的暴政(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政治黑暗)。 2概况: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 起义,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

7、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大泽乡,三、秦的灭亡 1原因:秦的暴政,严刑峻法对人民实施残酷统治,徭役赋税繁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陈胜吴广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经过及结果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2)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统治者投降刘邦,秦朝灭亡。,考点3汉武帝的大一统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2措施 汉武帝,(1)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_,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势力,鼓励推荐人才

8、。 (2)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推恩令,(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4)文化上,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对外交往上,派_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3影响: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去鼎盛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张骞,误区警示 秦统治采用的是法家思想,汉前期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以后采用的

9、是儒家思想。,考点4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概念: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经过: (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2)第二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联系,为西域各国归属汉朝管辖奠定了基础。,3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地区首次与西域正式联系了起来,为以后建立西域都护,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使西域成为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又一次重大融合,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

10、,加快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二、西域都护的设立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_,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丝绸之路 1含义:西汉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亚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的丝绸和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国家,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路线:从 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罗马(大秦)。,西域都护,长安,丝绸之路,3.概况:沿着此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

11、纷东来。 4意义: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交往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考点5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 一、东汉建立 1背景: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2建立:公元25年,参加农民起义的汉朝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 。公元36年,实现了一统全国,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二、光武中兴 1背景:光武初年,满目疮痍,刘秀以“ ”治天下,决定重振朝纲。 2措施: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

12、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注重文治。扩大太学规模,在各地兴办地方官学国郡学。 3结果:光武帝末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柔术,三、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1背景:东汉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从和帝起,皇权衰弱,朝政混乱,政权内部斗争连续不断。大多数皇帝即位时年龄幼小,在位时间又短,常常被各种政治势力所支配。 2表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政治十分黑暗,加之灾荒连年,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 3影响:混乱而疲软的中央政权,不能有效控制全国政局,长期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利用中央政权衰微和农民起义的爆发,演变成军阀混战,全国统一局面解体。,考点6

13、政权的分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势图,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北方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公元200年,占据河北的袁绍军攻打占据河南的曹操,双方在 大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取得胜利,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企图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在赤壁与 交战。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官渡,孙刘联军,3形成 (1)魏: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

14、)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蜀汉)。 (3)吴: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二、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1人口南迁 (1)原因:西晋末年,自然灾害不断。北方社会动荡,南方比较安定。 (2)概况: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徏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至江南。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部分最远到达岭南一带。 (3)意义:人口南迁使各族人民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改变了南方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促进了南方的发展。,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2

1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表现:农业,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_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迅速发展,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纺织业,三国时期, 最有名,东晋后期,以建康为中心的纺织业最发达。制瓷业, 烧制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冶铸业,发明了灌钢法。 (3)影响: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坚实基础。,小麦,蜀锦,青瓷,平城,3孝

16、文帝改革 (1)措施:用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汉律: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汉礼: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习气等。文化: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2)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性质: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四、民族融合 1促进北魏民族融合的因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北魏统治者认识到汉文化的发达与先进,利于巩固统治。 2具体表现:鲜卑贵族带头与汉族女子通婚、改汉姓、穿戴汉服。汉人也开始使用胡床、吃胡饼等。 3民族融合的影响 (1)加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互相认同与融合,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以后南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